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收缩或是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排出心脏的静脉回心血量不够充分,淤积了静脉系统的血液。心力衰竭到达了一个严重的心脏病变的阶段,失去了代偿能力,心力衰竭并非心功能不全。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彼此相互影响和掩盖,若用先入为主的思维方法诊断疾病,往往容易造成误诊。为避免误诊误治,要善于寻找老人心衰的蛛丝马迹。
目录
1心力衰竭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血量。持久的负荷过重,心肌必然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而终至失代偿,心脏排血量下降。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负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尚能维持正常,但超过一定限度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出现失代偿表现。
2老年人心衰切记不可误诊
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彼此相互影响和掩盖,若用先入为主的思维方法诊断疾病,往往容易造成误诊。为避免误诊误治,要善于寻找老人心衰的蛛丝马迹。
尿少、浮肿 由于心功能减退,心排血量降低,使肾血流减少及体循环瘀血,常出现双足、双小腿水肿,劳累后加重。患者往往24小时总尿量减少,但夜尿却相对增多,这是因为在夜间平卧休息状态下,回心血量增多,肾灌注好于白天,故夜尿相应增加,易误诊为慢性肾炎,男性病人易误诊为前列腺增生症。
乏力这是心衰的早期信号 由于心排血量下降,引起全身骨骼肌的血流灌注不足,导致全身乏力,极易疲劳,少气懒言,走路稍快或轻微劳动即感到心慌胸闷、气喘如牛。但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往往被误认为是“年老体弱”而听之任之。
咳嗽、气喘 严重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梗阻由于左心衰导致肺瘀血及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致使呼吸道通气受阻,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哮喘。
神经或精神异常 由于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及脑供血不足,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使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加之心衰后继发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脑缺氧及代谢障碍而出现头晕失眠、烦躁不安、幻觉妄想、谵妄、昏厥甚至猝死。
纳差、腹胀 腹泻主要见于右心衰。由于右心吸纳血液的能力下降,使体循环的静脉压升高,导致内脏瘀血,严重者还可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表现为食欲不振、纳差、腹胀、恶心、呕吐,少数人还出现腹痛、腹泻,偶尔出现消化道出血。如果不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右心衰一般有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浮肿等阳性体征),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等消化道疾病。
3心力衰竭检查诊断
1、年龄 心力衰竭的发生年龄与病因有密切关系。新生儿或婴幼儿期以先天性血管畸形多见。心内膜弹力纤维增多症、病毒性心肌 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重症新生儿溶血症等亦可在新生儿期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感染中毒性心肌炎。补液或输血过多过快,亦常为婴幼儿期心衰的原因。5-15岁儿童的心衰多为风湿热伴风湿性。乙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克山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少数则由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引起。青壮年则以风湿性心瓣病引起。动力衰竭力最常见,年龄越轻合并心肌炎或风湿活动的机会愈多。40岁以上患者大多由局血压、冠心病或肺源性心脏病引起。
2、性别 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和结缔组织疾病并发。乙脏病而引起动力衰竭者女性较多见。冠心病、梅毒性心脏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心力衰竭则男性多见。
3、地区 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的心力衰竭应首先警惕高山病。克山病常发生于我国某些地区(东北三省、内蒙、陕甘、川滇等省区)的农村中。
4、病史 常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患病前有链球菌感染史可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性心肌炎。以往或近期有关节酸痛、关节炎病史提示风湿性心肌炎或心瓣病。长期慢性咳嗽、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多为肺心病的可能。有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或嗜酒者应怀疑脚气性心脏病或心肌病。出现于妊娠期的心力衰竭应首先考虑风湿性心瓣病,其次是贫血性、先天性、妊娠毒血症性及产后心脏病。
5、体征 发绀在一般心力衰竭多不明显。如呈现明显中枢性发绀和林状指(趾),在小儿应考虑先天性发绀类心脏病,如大血管错位、右室双出口与永存动脉干等,其发绀在心力衰以前早已存在。
6、X线检查 根据心脏增大的形态可分为主动脉瓣型和二尖瓣型心脏,亦有助于心包积液与心肌病的鉴别。根据肺血管和肺野改变以判断有无肺充血,并可区别为主动性充血抑或被动性淤血。主动性充血是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佐证,而被动性淤血仅反映心力衰竭的改变。
7、心电图检查 可查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异位。已律、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与劳损等,为心力衰竭的病理或病因提供客观依据。
8、超声心动图与超声多普勒 对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包括二叶式主动脉瓣月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心房部液瘤、房室瓣或半月瓣的赘生物以及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特异性改变。为心脏病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超声多普勒可选择性观察心腔或大血管中某一部位的紊乱血流,而藉此诊断瓣膜的病损性质与程度,以及先天性畸形的部位。
4心衰的治疗
心衰的治疗
1、急性心力衰竭
如果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力衰竭的话,需要进行常规治疗。首先要进行吸氧,并且从经静脉给予强心剂或者是吗啡,同时患者要选择半卧或坐着,使两腿自然的下垂,这样才能将下肢静脉回流的状况减少。若是通过这些治疗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缓解的话,需要选择会用血管活性的药物。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采用外科手术和血液净化以及机械通气支持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2、慢性心力衰竭
要是患者感染上了慢性心力衰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病因来进行治疗,一定要控制住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危险的因素,并且积极的心力衰竭的诱因消除,将感染的情况控制住,同时纠正患者体内贫血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然后再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来调整好强心剂和利尿剂以及硝酸酯的用量和用法,而神经内分泌抑制剂需要从小剂量慢慢的增加。
5日常生活中心力衰竭恢复期的注意事项
1、做好心理护理,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摆脱恐惧、焦虑、消极的思想和负面情绪,预后效果同患者接受治疗的情绪关系紧密,情绪低落患者,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过大,会加重心力衰竭。
2、依据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和活动
每天坚持1h的午休时间,在医生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性锻炼,避免形成褥疮和静脉血栓,同时可以提升心功能储备的能力,提升机体抵御外界刺激的抗病能力,减低感染发生的概率,感染是常见的诱发心衰的因素之一。
运动中注意“度”的把握,将活动中不会感到疲乏、最高心率在120次/min以下为衡量标准,心功能I级的患者可以选择太极拳、做操;心功能II—III级患者则可以选择散步等活动。
3、保持室内空气畅通、维持温度湿度恒定
室内的温度冬季维持在20摄氏度,夏季在使用空调及电风扇时,避免直吹风,空调的室内外温差不应该过大。冬季每日至少通风换气2次/d,每次时间在30min以上,病人自身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空气对流时导致感冒。
4、做好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
呼吸道发生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之一,外出时应该依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及时的增添和删减衣物,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进食后要及时漱口或刷牙,保持口腔的清洁。
5、做好饮食调护
选择富含丰富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如牛奶、淡水鱼类、瘦肉等,选择热量不要过高的食物。
禁饮用强刺激性的饮料,如咖啡、浓茶、汽水等,要戒烟戒酒,实现有效控制氯化钠,摄入量小于2g/d,可以选择糖醋及酸溜口味的菜肴。
禁食隐性高盐类的食物,如酱菜、皮蛋、腌肉等。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增加心脏过度的负荷。
6、检测自身机体的变化情况
检测患者自己的脉搏、面色、尿量、血压、体重等基础元素的变化,每天最好选择在排尿后的同一时间称量体重,穿重量相似的衣服。
夜晚睡觉之前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脚踝是否肿胀,夜间睡眠质量是否良好,有无被尿憋醒的现象。用容器收集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记录每天的尿量。
出现心慌、呼吸困难、咳嗽、浮肿、恶心呕吐、尿量减少、体重在一天之内增加了1000g以上等临床表现,表明心力衰竭加重,立即到医院就医,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避免药物造成的伤害
利尿剂会影响电解质的平衡,可以有效控制液化气体发生潴留。患者不可以自行进行药物药量的调整,这些都会造成水钠潴留及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发生,严重的导致心律失常。
8、定期做回访
心衰治疗长期的过程,病情稳定时,要2-3w到心力衰竭门诊或者是心血管内科专家门诊进行复查,做出药物的调整,定期检测超生心动图、心电图等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