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充满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杀戮战场。因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有些小儿不愿意入托,总是哭闹甚至拒食,家长怕委屈了孩子,结果是送送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长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那么,如何让宝宝爱上幼儿园,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幼儿园令人深思的斗富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本图片来源CFP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
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比如说“这么多玩具,妈妈不可能都买回去啊”。
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万不要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等。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赏识教育的泛滥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2如何让宝宝爱上幼儿园
遇到这种情况,按以下几点来做当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7、切记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疯狂地喊叫哭泣,无助地趴在地上,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所以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3如何选择幼儿园
送宝宝入园,是让人头疼呢,如何选择幼儿园?看看下面几点吧!
(1) 路途远近是基本的考虑点
不要为了好学校而舍近求远,这样做将带来接送宝宝的难题,也会使得宝宝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得不早起,这对他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2) 不要盲目追求幼儿园等级
有些幼儿园因受场地限制无法达到示范园标准,但办学严谨、教师工作踏实、服务意识强,在园宝宝的爸妈满意率高。这样的幼儿园也是值得选择的。
(3) 根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
幼儿园每月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收费标准的高低与教育质量的优劣并不一定成正比,所以爸妈不必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4)选“特色”幼儿园须慎重
宝宝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诸多方面的关键期,宝宝需要通过广泛接触周围的环境,促进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运动、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如果在此阶段花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一技能,宝宝其他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5 ) 尽量不要选全托幼儿园
学龄前儿童处于感情发展的关键期,非常渴求家人的关爱,如果此时送进幼儿园全托,宝宝缺乏与亲人亲昵的接触,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安全感、信任感。除非万不得已,爸妈不要“忍痛割爱”。
(6)尽量不要进比宝宝实际年龄高一级的级
理由一:正常的宝宝智力年龄随生理年龄同步增长,聪明的3岁宝宝进入4岁年龄段的班级,他的能力显得平平,还有可能事事不如别人,这对宝宝自信心、好胜心的培养十分不利。理由之二:当宝宝大班毕业该进小学时,由于年龄的问题无法入学,宝宝将面临“留级”的问题。
4幼儿园老师要相互搭配
家长说法
“挺姐型”
孩子有欣赏美的眼光
Bryant(孩子2岁半,就读美国某托儿所):孩子还小,才两岁半,但是喜欢年轻漂亮的老师,我也觉得孩子有欣赏美丽的眼光,每个小朋友都喜欢漂亮的,不是吗?
如有代沟可能难接受
丽珍(孩子就读市二幼):我的孩子比较喜欢姐姐型老师,因为她们喜欢跟孩子打成一片,做事情都喜欢跟小朋友商量,特别民主。而他对年长一些的老师就不大喜欢了,说阿姨很严肃地跟他们讲话,心里有点害怕。而我个人觉得是年长的老师跟孩子有代沟,可能不太容易被幼儿接受。
“挺姨派”
年长的老师有经验
陈禺琨妈妈(孩子4岁,就读广州艺星幼儿园中一班):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们喜欢的老师都是倾向于年长的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尤其是做了母亲的老师,家长更加放心,因为她们有生活体验,知道如何照顾好孩子。
“中立派”
老师的态度很重要
丹品(孩子就读金碧第二幼儿园):我觉得幼儿园老师的形象和态度比较重要,孩子喜欢的老师,其外表很友善,和蔼可亲,而且照顾孩子比较细心,声音很好听,不给孩子脸色看。
喜欢“喜欢我的老师”
赵小姐(女儿4岁,就读天河区天燕幼儿园):从女儿口中得知,孩子特别喜欢的幼儿老师是这样的,比如喜欢亲亲孩子,抱抱孩子,面带微笑地真心爱他们。记得有一次,我问女儿:你喜欢哪位老师,她说是“包子”老师,我又继续问她为啥喜欢她,女儿的回答是:因为她喜欢我。看来再小的孩子也有辨别爱的能力。
专家说法
相互搭配,优势互补
曾红台(广州市越秀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幼教专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朋友也不例外。小朋友的审美视角是动态的、比较积极的,而且对鲜艳的色彩比较敏感,思维是具体的,有朝气和活力的东西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所以那些长相好打扮漂亮的年轻老师更加吸引孩子的眼球。但是,年长的老师也不会逊色,如果一个老师很温柔、友善、和蔼、性格好、很爱孩子,而且经验丰富,无论年龄大小,同样博得孩子们的好感。所以建议,一个班,有年轻的老师有年长的老师相互搭配,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比如一些要跳要唱的上课内容可以让年轻的老师负责,而年长的老师对孩子生活护理完全能够胜任,或者在管理上和培养新人也是年长老师的优势所在,所以老师要理性对待孩子们的看法。
5幼儿园里的孩子头
幼儿园里的“孩子头”
每个班里总有一个或几个领袖人物,他们在伙伴群体中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孩子,现在上小学了,有一天她来幼儿园玩儿。我问她,觉得幼儿园好玩儿吗?她说丽丽没来,有什么好玩儿的?丽丽是她所在班里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我没想到她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如此之高,居然会影响到别人的快乐与否。我就觉得这是个大问题,“领袖”的存在,可能关乎孩子成长的实际环境,关乎每个个体的早期人际体验。这些问题也许我们很少能够顾及,大部分时间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个的“单个”的孩子。经过对孩子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与同事之间的深入交流,我有些看法和想法,说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首先是核心人物成长为领袖,需要在群体中长期相处,某个孩子得到群体多数孩子的认同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历经教师组织活动、群体自发活动方方面面的锤炼之后,他们才能脱颖而出。大多数领袖都是从小班一直到大班待在同一个群体,而且要到中班后期和大班才能成为坚不可摧的领袖。在直接招收的中班里,比较难以产生这种核心人物,而且对群体其他人的影响程度要打折扣。在孩子对群体其他伙伴的认知中,中班以前的经历可能扮演着某种重要角色。
其次就是那些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在老师组织活动中表现出众,在群体自发活动中有想法有办法能照顾各个孩子共同游戏的核心人物。她们以女孩居多。她们是老师家长欣赏同伴羡慕的对象,干什么象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她们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家长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拿她们当榜样提点自己的孩子,她们有亲和力,组织同班玩儿时能照顾到被忽视的孩子,所以老师会鼓励别的孩子跟他们结伴玩耍。这样的孩子的确是相当优秀、数量也是很少的。如果一个班里能有一个两个这样的孩子,至少从管理角度而言是很让老师放心的。但我不能确切知道别的孩子有怎样的感受,领袖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