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您的孩子过于活泼,自控能力差,在学校常惹是生非,不仅自己不能认真听讲,还干扰他人,很有可能是小儿多动症,必须进行采取治疗措施,绝对不能掉以轻心。那么,多动症食疗方法是什么?下面为大家进行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多动症食疗
1、莲子酸枣仁粳米粥
用料:莲子50克、酸枣仁10克。
做法:用纱布包酸枣仁,加粳米150克,煮粥至熟,去酸枣仁,加冰糖适量,分3次服之。
功效:适用于多动,夜寐欠安,磨牙梦呓。
2、大枣百合炖猪脑
材料:大枣6枚(去核),猪脑2个(去红筋衣膜,洗净)
做法:猪脑同大枣、百合放入炖盅中,加适量水,隔水炖熟,调味后饮汤吃肉。
3、甘麦大枣核桃煲猪心
材料:浮小麦60克,甘草3克,大枣10枚(去核),核桃肉30克,猪心1个(洗净、剖开留心内血)
做法:同4味药物一齐放锅内,加清水员汤,调味后,饮汤吃肉。
4、甘草麦粒大枣汤
用料:甘草10克,小麦粒(去壳)60克,大枣60克。
做法:煮汤饮服,每日2次,坚持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适用于多动,健忘易怒,多言盗汗。
5、药蛋羊肝羹
材料:鹌鹑蛋4只,羊肝(或牛肝)100克,水发银耳50克,玉米粉10克。
做法:羊肝切小块,银耳切成小粒,共放锅中,加适量清水,汤沸时用玉米粉加鹑蛋(去壳)拌匀,勾芡,以油、盐调味,食用。
2中枢性疼痛与多动症相关联
一项小研究表明,超过三分之一出现“中枢性疼痛”的患者可能也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中枢性疼痛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脑干和脊髓)的损伤。它不同于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骨或肌肉疼痛症状,也不同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外周神经疼痛。
顽固性疼痛管理的研究者Forest Tennant(医学博士)在PAINWeek 2015年会议上介绍了这个研究结果。
在这项研究中,45例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参加了诊所中关于16个项目的调查问卷。问卷询问了患者是否有专注性、注意力、分心、冲动、阅读和记忆、协调、脾气和短期记忆上的问题。
在5个问题或5个以上问题上有肯定回答则表明有ADHD。
结果表明, 37.8%的患者符合这些病症标准。
大多数有中枢疼痛的患者自主神经系统过于活跃,该部分的神经系统负责呼吸等功能。这与ADHD的产生有关(其有时被称为ADD,或注意缺陷障碍)。
Tennant说,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疼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麻烦。
“多年来,我在这些患者中看到了大家在孩子身上见到的同种ADD——他们经常记不住事,而且很难集中注意力。”他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患者实际上会停止阅读或停止正在做的事情,但他们不会告诉你。”
3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全称是“注意力缺失/多动症”,患者通常大多活跃,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事,通常还会伴随智能不佳、语言障碍和动作不够协调等问题。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会产生不良影响。一般每100个小孩中,大约有1到2个多动症患儿,男孩比例较高。
1、活动度过高。如:坐着时,手脚扭扭捏捏地动个不停。上课时,会随意离开座位等。
2、注意力差。如:注意力没法持续,无论是在学习或游戏时特别容易分心,常常无法遵守规定和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也会出现忘记做某事的情形,最明显的就是常因外来的刺激而分心。
3、行动控制不良。如:患儿会等不及排队而插队,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先做出暴力行为。
4五大原因造成儿童多动症
1.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此类儿童行为较幼稚,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孩子的母亲在孕期或围产期时并发症较多。
2.遗传、素质因素。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
3.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作用,是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
4.金属元素中毒。铅中毒是比较流行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多动,所以这一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5多动症就是活动过多吗
因为多动症里有多动两字,所以很多家长都认为多动症患儿必然活动过多,事实并非如此.
多动症的全称其实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除了家长熟知的多动型(以活 动过多为主要表现),还有注意力缺陷型,以及两种症状兼有的混合型.青岛第九人民医院儿科权威专家姜志华主任说,多动症患儿通常没有明显的活动过多的表 现,
他们看似很安静地坐着,但思想上却容易开小差,注意力很容易转移.最新观点认为,多动症的核心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是次要的.长期注意力不集中, 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影响很大,甚至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纪主任提醒家长,必须警惕不多动的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