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很多人都对肝硬化这个疾病还不是非常了解,据肝病专家介绍,肝硬化很难治疗,且危害很大,那它都有哪些症状表现?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肝硬化发作的症状。
目录
1导致肝硬化的因素是哪些
1、肝脏瘀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均可使肝内长期瘀血缺氧而导致肝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萎缩和消失,网状支架塌陷和星芒状纤维化,称淤血性肝硬化。
2、长期胆汁淤阻导致肝硬化: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由于肝内胆小管阻塞而引起);另一种类型为继发性胆汁肝硬化(由于肝外胆管阻塞引起)。成人的阻塞多由于胆石、狭窄、癌肿、慢性胰腺炎等引起。
3、化学毒物或药物:这也是引起肝硬化的5大因素之一。许多化学毒物或药物可损伤肝脏,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工业毒物,如四氯化碳、砷、氯仿等,或使用药物如异烟肼、甲基多巴、四环素、氨甲碟呤等,可产生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以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大结节性或小结节性肝硬化。此类肝硬化主要以长期接触化学毒物、长期服用(滥用)药物的人多见。
4、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尤其以乙肝和丙肝最容易引起肝硬化,称为肝炎后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等一般不转为慢性,且在急性期症状也相对不严重,所以一般不会引起肝硬化。
5、慢性酒精中毒:往年调查,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硬化约占全部肝硬化50%-90%。如今在国内嗜酒者也不在少数,酒精性肝硬化也呈上升趋势,应引起国民的注意。
2肝硬化发作的症状
1、早期症状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影像学、生化学或血液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2、晚期症状(1)全身症状:乏力、消瘦、面色晦暗,尿少、下肢浮肿。
(2)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吸收不良综合症,肝源性糖尿病,出现多尿、多食等症状。
(3)出血倾向及贫血:齿龈出血、鼻衄、紫癜、贫血。
(4)内分泌障碍:蜘蛛痣、肝掌、皮肤色素沉着,女性月经失调、男性乳房发育、腮腺肿大。
(5)低蛋白血症:双下肢浮肿、尿少、腹水、肝源性胸水。
(6)门脉高压:腹水、胸水、脾大、脾功能亢进、门脉侧支循环建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3诊断肝硬化的新方法
谷丙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是长期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检测指标。最近,研究者提出检测空腹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肝损害程度。
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指出,肝细胞对透明质酸酶的产生和代谢需要多个步骤,透明质酸酶是一种间充质细胞合成的糖胺聚糖,其降解过程需经肝窦状隙内皮细胞通过特异受体介导。
为了解透明质酸酶的产生过程以及在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变化,研究者分析了221例慢性肝脏疾病患者空腹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显着高于其它慢性肝脏疾病。127例肝硬化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平均值440,95% ci:367-515;60例慢性肝炎血清透明质酸酶均值为63,95% ci :37-91;11例脂肪肝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均值为107, 95% ci: 37-177。
尽管透明质酸酶水平在多种病因引起肝硬化,包括酒精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是相似的;但肝损害越严重,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越高。
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 100时,诊断肝硬化的特异性为78%,敏感性为83%;当血清透明质酸酶水平>300时,特异性升高至96%。
透明质酸酶水平与肝硬化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及胆红素水平相关,而未发现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相关。研究者得出结论,空腹透明质酸酶水平检测能有效的诊断肝硬化,尤其是那些不适于做活组织检查的患者。
4肝硬化患者的饮食调理
鱼类
鱼类含有维生素B2,B12等,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明天食用150g左右
牛肉
牛肉脂肪含量较低,蛋白含量较高,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低蛋白血症。每天100g
豆浆
豆浆具有高热量,高蛋白,并且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食用不可以过多,每天一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叶类蔬菜
叶类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减少肠道氨的产生,缓解或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少量多餐,不宜过硬,以免划伤食道胃静脉丛,引起出血。每天可以200g
5肝硬化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
肝性脑病、腹膜炎、黄疸、肺炎、原发性肝癌、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休克、菌血症、败血症、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腹膜炎、低血压、支气管炎、气管炎、肝癌、肾炎。
二、肝硬化的并发病症
肝硬化常因并发症而死亡。
1、肝性脑病(参见“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但应考虑是否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贲门撕裂综合征等胃黏膜病变。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多因较粗糙较硬的或有棱角的食物创伤,食管受胃酸反流的侵蚀、剧烈呕吐等引起。出现呕血和黑便。若出血量不多,仅有黑便。如果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肝脏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常使肝功能恶化。出血又使血浆蛋白丢失,可导致腹水形成。血液在肠道经细菌分解产氨被肠黏膜吸收后,可诱发肝性脑病甚至导致死亡。出血后原来肿大的脾脏可以缩小甚至触不到。
3、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脾功能亢进以及门体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了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循环的机会,故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结核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及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肝硬化病人腹腔内无脏器穿孔的腹膜急性炎症,发生率占3%~10%。多发生于有大量腹水的病人,多为大肠埃希杆菌引起。其原因为肝硬化时吞噬细胞的噬菌作用减弱,肠道内细菌异常繁殖,通过肠壁进入腹腔。又因肝内外血管结构的改变,细菌还可通过侧支循环引起菌血症或带菌淋巴液自肝包膜下或肝门淋巴丛漏入腹腔而引起感染。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胀,腹壁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增多,血白细胞增高,腹水混浊,呈渗出液或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腹水培养可有细菌生长。少数病人无腹痛发热,而表现为低血压或休克,顽固性腹水及进行性肝功衰竭。
4、肝肾综合征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时未能恰当治疗或疗效欠佳,易出现肝肾综合征。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低血钠与低尿钠,肾脏无器质性改变,故亦称功能性肾衰竭。其发病原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结果证明:
(1)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减少,分别为20~50ml/min(正常120ml/min)及250~500ml/min(正常600ml~800ml/min)。
(2)肝肾综合征病人肾脏的血流发生重新分配。用对氨基马尿酸(PAH)吸取试验表明肾髓质的血流较肾皮质血流相对较多。用133Xe洗脱技术证明肝肾综合征的肾皮质血流减少。叶间动脉和近侧弓动脉血管痉挛,而同一病人死后再做动脉造影血管完全正常。
(3)可用肝肾综合征病人的肾做肾移植,移植后的肾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肝肾综合征的病人经过肝移植后肾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说明肾的病变是功能性的,是可逆的。
近年来,随着对肝肾综合征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机制主要是由于肝硬化腹水引起有效血容量的降低,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肾脏功能性肾衰。参与引起肾血流量减少的因素包括: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由于有效血容量低下及肾脏灌注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同时,由于肾素灭活能力的减退,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水平升高,致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②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肾脏合成的缓激肽及其他激肽类可参与肾血流量及肾脏功能的调节。在肝硬化时,由于激肽不能生成而致肾皮质血管收缩。
③前列腺素和血栓素:肾脏合成的前列腺素可以减少钠潴留及氮质血症,而血栓素则与前列腺素作用相反,具有血管收缩作用。在肝硬化伴肾脏缺血时,肾脏合成前列腺素减少,使血栓素与前列腺素E2的比例异常,使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恶化。
④白三烯:肝硬化时,白三烯由胆汁排泄发生障碍,而由肾脏排泄;同时由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引起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增加白三烯的产生。这些白三烯半胱氨酰产物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临床表现:肝肾综合征发生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常有低蛋白血症、门脉高压和高度腹水,钠潴留严重,常伴黄疸。常发生于大量应用利尿药或胃肠道出血以及放腹水后。处于低钠、低钾和肝性脑病的病人更易发生。病人无任何肾炎或肾盂炎情况下,发生少尿或无尿。尿常规检查几乎无异常。尿浓缩功能正常,尿中无钠。水负荷试验常有排尿困难。因无尿而出现氮质血症,最终死于尿毒症。
5、腹水正常人腹腔中有少量液体,大约50ml,当液体量大于200ml时称为腹水。腹水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有经典学说、泛溢学说以及外周血管扩张学说。
(1)经典学说:又称充盈不足学说。主要是由于血浆与腹水之间的胶体渗透压差与门脉毛细血管与腹腔内液体静水压差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致。其机制为:
①血循环中血容量减少,引起肾素、醛固酮产生过多,水钠潴留。
②硬化使白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蛋白血症。
③门静脉及肝窦压力增高,引起液体静水压增高。
④由于肝血窦两侧压力差增高,液体由肝窦流入Disse间隙,形成过多的淋巴液。
⑤腹水形成后由于有效血容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产生过多,造成水钠潴留。
⑥压力感受器兴奋,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血管升压素增加,加重水钠潴留。
(2)泛溢学说:主要是由于门脉高压激活了血窦周围丰富的神经纤维和压力感受器,增强肝肾神经反射,钠潴留,全身血容量增加,液体由内脏循环中漏出,形成腹水。
(3)外周血管扩张学说:肝硬化患者存在严重的门静脉、血窦高压和高动力状态,表现为血压下降,高血容量,高心排出量和血管阻力降低,外周血管扩张,小动静脉短路,引起血容量和血管容量不平衡。机体反射性地出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交感神经兴奋,ADH产生增多,水钠潴留,使肝和内脏的淋巴液产生过多,引起液体流入腹腔。
6、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时易并发肝癌,尤以肝炎后肝硬化时多见。近年证明乙肝病毒为直接造成肝癌的原因之一,其发生率9.9%~39.2%。约2/3的肝癌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如临床出现肝脏进行性肿大,尤其局限性增大并迅速出现大量腹水或腹水为血性,病情急剧恶化、黄疸加重、肝区剧痛等应做甲胎蛋白(ɑ-FP),>200ng/ml即应怀疑肝癌,并应动态观察,如逐渐增加且病情无好转即可诊断。在活动性肝炎时ɑ-FP也可增高,但可随着病情好转而下降。肝核素扫描、超声波、CT等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找到肝癌细胞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