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放多了会引起7种病?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辅料,作为调味用,但用量也需要控制得当,一次性摄入太多,可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哦。盐放多了会引起7种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大家可要警惕了。食盐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妙用?
目录
1粗盐热敷的好处
粗盐热敷可以治疗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盆器炎、输卵管炎等子宫疾病。
1、粗盐热敷治疗盆腔炎、附件炎主要的原理:粗盐热敷具有活血化淤,加速血液循环,加强局部抵抗力的作用。粗盐热敷可以使身体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肌肉放松,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以至全身的血液循环皆可因此而得到改善。
而且温热刺激能够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促进机体各种物质的新陈代谢,对各种炎症反应皆有良好疗效。
2、另外粗盐热敷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血液循环,缓解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营养。
2吃盐太多当心七种病
1.高血压。
体内每潴留1克食盐,就需111.1克水与之配成“生理盐水”储存在组织,血管中水分增加,血管壁受到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2.肝肾疾病。
摄入过多盐会超过肝肾代谢的承受力,加重心血管压力,血压越高,肝肾血流量越少,肝肾功能损害越大,易导致慢性疾病。
3.呼吸道炎症。
高浓度食盐不仅抑制呼吸道细胞活性,降低其抗病能力,还会减少唾液,使口腔内溶菌酶减少,难以抵抗病毒感染。
4.胃癌。
食盐中的高渗透液会破坏胃黏膜,一些腌菜、盐渍食品中所含亚硝酸盐在胃酸和细菌作用下会转变为亚硝胺,易致胃癌。
5.皮肤老化。
体内钠离子增加会导致面部细胞失水,皱纹增多。
6.肥胖。
英国通过对1600多名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吃盐越多,甜饮料喝得越多,很容易带来肥胖问题。
7.骨质疏松。
食盐主要成分是钠,人体每排泄1000毫克钠,大约会耗损26毫克钙。吃盐越多,钙越少。
3粗盐热敷的方法
粗盐热敷可以治疗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盆器炎、输卵管炎等子宫疾病,所以各位又这类疾病的妈妈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合适粗盐:用3~5公斤大粒粗盐(不是做饭的细精盐),最好是用大青盐(海盐),或者岩盐、湖盐也可。
2、将盐炒热:把散盐放在锅里炒热,装进一个大布袋中。此袋左右宽30多厘米,上下宽20多厘米,用粗棉布做(勿用化纤织品),缝死三面,一面不缝,好装盐,不缝的一面留长一点,好反折防盐散出。
盐刚出锅时很烫,可在袋下垫上毛巾,不太烫时再撤走。袋上要盖些东西,以防散热太快。
3、将盐袋平放在下腹部。每次要敷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每天至少做一次,坚持几个月。如果能另炒一袋盐,同时放在骶部(腰下方),效果更好。
4盐水泡脚的功效与作用
盐水泡脚的好处
1、盐水泡脚可以降火。食盐可以清火、凉血,上火的人群,还有燥热的人群,可以时不时用盐泡脚,这样就可以改善一下这方面的状况。
2、盐水泡脚能增强体质。脚部是离心脏很远的部位,可是脚底有五脏的反射区,用盐水泡脚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能够有抗衰老,补肾的效果。
3、盐水泡脚可以预防脚气。盐水有很好的杀菌功效,很多人因为不注意脚部卫生有了脚气了,可以用盐水泡脚来预防的,把盐放进很热的水里,等到温度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泡脚了,这样脚部的肌肤就刚好可以吸收盐水的杀菌成分了,就可以实现盐水泡脚预防脚气的功效。
5吃盐的误区
1、炒菜时第一个放盐
在炒菜做汤时忌高温时放碘盐。炒菜爆锅时放碘盐,碘的食用率仅为10%,中间放碘盐食用率为60%;出锅时放碘盐食用率为90%;凉拌菜时放碘盐食用率就可以达到100%。
2、盐敞口放置
碘盐如长时间与阳光、空气接触,碘容易挥发。最好是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内,用完后盖盖严,密封保存。1、盐放少了没有味道
限制钠盐摄入量,并不等于无法享受美食。新鲜大蒜粉、洋葱粉、黑胡椒粉、醋、柠檬汁及低盐调味料同样可以让食物更加可口。
3、只要血压正常,吃盐不必担心
高血压仅仅是多盐食物的一种并发症。吃盐过多会导致钠摄入过量,还会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脏病危险更大。因此,即使血压正常人群,每天钠摄入量也应控制在1500毫克。
4、不吃太咸的食物,就不会摄入太多钠
熟食、面包、三明治、奶酪、罐头汤等不太咸的常见食物,也可能会含有大量的钠。
5、吃盐越少越健康
吃盐太多(钠摄入过量)不利健康,但是完全避开钠盐也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通过食盐摄入足量的钠有助于维持身体体液平衡,有益神经及肌肉健康。摄入过少易导致低钠血症,出现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等症状。
6、炒菜不加盐,钠就不过量
日常饮食中,超过75%的钠来自加工食品。超市中现成的汤料包、沙拉酱、罐装或瓶装食品等都含有很多钠。食物标签上“低钠”定义为“不超过140毫克”,而“无盐”或“不加盐”也并不等于“无钠”。
7、海盐比食盐含钠少
61%的人认为,海盐比食盐含钠更少。事实上,海盐与食盐的含钠量相同,都为40%。蕾切尔·约翰逊博士表示,虽然海盐富含镁、钾和钙等微量元素,但是这些营养素也可通过其他食物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