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因为天气炎热干燥,会让人感到心烦气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不好,使得心火上升,容易感到口感舌燥、严重的嘴巴上还会起泡。针对这些症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来看看嘴巴上火起泡怎么办吧!
目录
1上火了应该怎么办
人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常常说“上火了”。“上火”的症状很多,有的牙痛,有的眼睛红肿,口角发炎,鼻孔出血,大便干燥,嗓子疼,咳嗽等,许多症状中医都诊为“上火”。
那么什么是“上火”呢?
中医所说的“火”,是用自然界的火比喻人的生命活力和病理现象。自然之火是温暖之源,但又可变成火灾。人体之火能维持人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流通和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生长发育。但精神情绪受到刺激,饮食失节,或气候异常引起体内阳气过盛,就产生了“上火”,火性上炎,就会出现头面部的炎症。如牙龈肿痛、口舌糜烂;火性伤津,出现咽干口燥、大便秘结等;火还灼伤血络,病人会流鼻血、便血;另外,火扰心神,有人还会心烦、失眠、多梦等。
正常的、有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不会引起“上火”。但不正常的饮食、贪食荤腥、煎炸食物会“上火”,劳累过度会“上火”,乱吃补药会“上火”,喝酒、抽烟会“上火”,吃糖、味精、花生米、荔枝、橘子、辣椒等调味品也会“上火”。经常动怒、生气会“上火”,小儿穿得太多也会“上火”。
“上火”了,不必烦恼,你可选择以下方法:
1.多饮水、饮茶水,多排尿,使热从小便排出;
2.选择凉性水果食用:西瓜、梨、香蕉、猕猴桃、香瓜等;
3.选择凉性蔬菜食用:黄瓜、苦瓜、菠菜、油菜、芹菜等绿色蔬菜。这些水果、蔬菜不但清火,还通利大便,使热从大便排出。
4.“上火”严重者,可选择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牛黄上清丸、龙胆泻肝丸、导赤丹、三黄片、银壳解毒丸、知柏地黄丸等,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嘴巴上火起泡怎么办
1、饮食过精
城市人饮食过精,原来也与口腔溃疡的发生不无关系。拿大米来说,表皮中含有维生素B2、微量元素锌,但大米加工者为了让大米看起来白,吃起来口感好,把大米表层去掉,造成上述营养成分的丢失,吃多了这种大米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容易口腔溃疡。因此医生提醒人们平时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B2和葡萄糖酸锌。
2、免疫有关
对于常见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发作起来一般人多用外用药物搞定,由于没有针对病因,即使暂时有效,以后还会反复发作。
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免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的病人表现为免疫缺陷,有的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失调。另外,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过度疲劳、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的改变等也是诱发因素。随着一种或多种因素的活跃、交替、重叠,就出现肌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也就造成了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
3、情绪烦躁
口腔溃疡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在夏天病人特别多见。从中医的角度看,情绪、睡眠、饮食欠佳都是口腔溃疡的好发因素。夏天天气炎热,人情绪容易烦躁激动,进而胃口不好,睡眠也易受到困扰,不是睡不着就是易醒。这些身体的失调容易触发口腔溃疡,因此每到夏天口腔溃疡就集中发作。
精神调整
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
饮食调养
多喝水、粥、豆浆,多吃百合、萝卜、蜂蜜等润肺食物;可适当多吃一些水果,其中以梨、甘蔗为首选,其次,像荸荠、香蕉、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同时适当服用一些对身体无损伤的保健品滋养,如鸭肉,中医学认为鸭肉性寒,除可大补虚劳、滋阴养胃外,还可消毒热、利小便、退疮疖,这是多数温热性肉禽类所少见的。此外,偏凉的肉类还有甲鱼、黑鱼、蛙肉、螃蟹等,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加强锻炼
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清晨、傍晚经常性参加一些体育健身活动,如长走、慢跑等活动项目能够调节身心健康。秋天经常参加健身活动,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秋季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
3容易上火是什么原因
1、干燥的季节或气候
秋季气候干燥,尤其是北方,如果不注意补充水分很容易上火。
2、不良饮食习惯因素
嗜酒,或由于饮食不节,过多进食辛辣、肥腻等食品,都会引起上火。另外如果是本身比较容易上火的人,就更要避免经常食用热性食物,如辣椒、榨菜、鸡肉、狗肉、酒类、桂园、荔枝、橘子等。
3、生活习惯因素
如工作繁忙、精神紧张、应酬多、烟酒多、睡眠不佳等,年轻人经常熬夜很容易引起上火。
4、长期食用滋补品
滋补品虽然对身体有一定好处,但是也不能不注意它会产生的副作用,因为一般的补品都是热性发物,如红参、高丽参、保龄参、鹿角胶、阿胶等热性补品,在“上火”时不要吃。
4上火的症状
1、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2、肺火
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3、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
4、肝火
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肝火大”。其实,一般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5、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5上火都是上的什么火
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
“上火了!”这是岭南地区人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多了“热气”食物,通宵熬夜、加班休息不足、酒喝多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导致身体“上火”。
多数人上火了只懂得一味喝凉茶,吃清热药物。却很少关注,上火了,上的究竟是什么火?在中医理论中,体内的“火”还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之分。要治体内的这把火,就得对症,才能正确下药。
两把火:真火和假火
“在八纲辨证中,上火属于寒热辨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主任陈瑞芳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是最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之一,上火与内热有关。
这里的“火”又可以分为真火和假火。所谓真火,也是真热,通常因为阳气过盛、虚阳上亢引起的,容易出现咽干、口苦、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等典型的症状。假火是虚热的表现,常见五心(手心、脚心、心脏)烦热、口腔溃疡等表症。
真火和虚热常常是一起出现的,症状上会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难以光凭表面症状来判断。中医门诊还会结合舌象、脉象、病程等,才能对疾病进行判断。例如真热者常常舌红,苔黄、厚、腻,脉象宏大,滑而数;虚火者通常舌体瘦小,舌红少苔,脉细数。
火从哪里来?体质是根源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很多概念没有对应实体脏器上的解剖学损伤,“火”也是这样一样概念。那火究竟从何而来呢?
陈瑞芳表示,中医又有一个“六气”的经典理论,分为风、寒、暑、湿、燥、火。身体阴阳平衡被打破,六气受损就会转化为“六淫”,出现“邪气”。而“六气皆从火化”,这些病邪都有可能以火的形式表现出来。
导致身体出现邪气的关键是体质,也是火的根源。例如同样吃燥热的东西,阴虚体质者容易上火,而其他体质未必得病。阴虚者只有达到身体阴阳平衡,才不容易上火。
火还与季节有关。比如春季与肝相应,容易肝火旺,夏季心火旺常见,秋季多肺热等。例如肝气郁结的人群,在春季特别容易出现肝火。另外,火还与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相关,出现胃火时,年轻人和小孩容易出现真火,而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