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性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目录
1风湿性关节炎应该怎么治疗好呢?
临床表现
1.好发人群
女性好发,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
2.症状体征
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
(1)晨僵 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受累的表现 ①多关节受累 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易受累的关节有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其他还可有肘、肩、颈椎、髋、膝关节等。②关节畸形 手的畸形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扣花样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头向下半脱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 可有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腕管∕跗管综合征,膝关节腔积液挤入关节后侧形成腘窝囊肿(Baker囊肿),颈椎受累(第2、3颈椎多见)可有颈部疼痛、颈部无力及难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枢关节半脱位,相应有脊髓受压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3)关节外表现 ①一般表现 可有发热、类风湿结节(属于机化的肉芽肿,与高滴度RF、严重的关节破坏及RA活动有关,好发于肘部、关节鹰嘴突、骶部等关节隆突部及经常受压处)、类风湿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动脉的坏死性小动脉炎,可表现为指、趾端坏死、皮肤溃疡、外周神经病变等)及淋巴结肿大。②心脏受累 可有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结节、心肌炎、冠状动脉炎、主动脉炎、传导障碍,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等表现。③呼吸系统受累 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动脉炎、间质性肺疾病、结节性肺病等。④肾脏表现 主要有原发性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和继发于药物治疗(金制剂、青霉胺及NSAIDs)的肾损害。⑤神经系统 除周围神经受压的症状外,还可诱发神经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经病、继发于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经病、肌肥大及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⑥贫血 是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属于慢性疾病性贫血,常为轻至中度。⑦消化系统 可因RA血管炎、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所致。⑧眼 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巩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还可有干燥性结膜角膜炎、巩膜软化、巩膜软化穿孔、角膜溶解。
2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这—疾病中的一个主要表现,以成人多见,且症状显著。多发生在大关节,如膝、踝、肩、腕、肘、髋等关节。此时关节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及触痛。几个关节常常同时发病,呈游走性,即原来侵及的关节症状消退后,其他关节又迅速地被波及,此起彼伏,反复发生。风湿性关节炎对患者的危害如此大,如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很重要,很多患者选择药物治疗,那么,常见的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哪些呢?
1、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又称一线药物。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成人每日3—5克,小儿减半,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扑炎痛(贝诺酯)1克,每日3次。本类药副作用大,常见恶心、呕吐、胃部不适。
(2)吲哚类:消炎痛(吲哚美辛)25毫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小儿慎用。
(3)丙酸类:布洛芬0.2克,每日3次,萘普生0.25克,每日2次。
(4)苯乙酸类:芬布芬0.3克,每日3次;双氯灭痛0.25克,每日3次。
(5)噻嗪类:炎痛喜康20毫克,每日1次。
以上是部分非甾体类药,常用可任选一种为宜。副作用均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一线药物。
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
2、二线药物:是改变病情的药物。适合于经过一般药物治疗后不能控制病情者,或开始治疗时已有骨侵蚀者,可任选一种。一般用药3个月以上方能生效。
(1)金诺芬:用法: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诺芬比使用金诺芬注射剂安全,方便。需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
(2)青霉胺:每日0.25克,每月增加日服量0.25克,直至每日0.5克。如3个月后仍无效,可增加至每日0.75~1克,维持量每日0.125~0.25克。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损害、骨髓抑制、重症肌无力等。
(3)雷公藤:雷公藤多苷片每日90毫克,分3次服。副作用有皮疹、口腔溃疡、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闭经、精子减少等。
(4)氯喹:每日每千克体重4毫克,羟基氯喹每日每千克体重6毫克。以上剂量可避免并发视网膜病。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心肌损害、视网膜病变。一线、二线药物不宜并用,有较重的心、肝、肾疾病者及孕妇应禁用。
3、三线药物:免疫抑制剂。凡对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反应者可用此线药物。
(1)硫唑嘌呤:每日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口服。
(2)环磷酰胺:100~200毫克,隔日静注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100~200毫克,每周1次。
上述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均为骨髓抑制、肝肾损害、皮疹等。
4、四线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
使用指征:凡对正规治疗无效的病例,激素可与二线或三线药合用,伴有严重眼并发症(虹膜睫状体炎),有严重关节外病变,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使用原则为小剂量、短期限、及早减量以至停用。
3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手段的了解我相信大家都是比较陌生的,仅仅知道的也就是一些西药,或者是抗生素。但是这些药物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都不是很明显,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多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遇到天气骤变的时候容易造成病情的反复发作,气温下降会使得肌肉、关节受到寒风的侵袭,造成血液流动缓慢,经络不通,特别是身体虚弱的患者,更容易造成病情的加剧。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抗炎、调节免疫功能,都与其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实现的。如内源性阿片肤、脑啡肤、内啡肤等是神经、免疫系统间的一类主要联系物。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激活这类物质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影响皮质醇的分泌,而且针刺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发挥抗炎、镇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临床辩证取穴的基础上,以足三里,关元,命门3大强壮穴调整机体的整体状态选用频率较高,疗效显著。研究表明,在临床治疗中选取足三里,关元,命门等强壮穴可调节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状态,促进自由基代谢,抗应激,较好地体现了针灸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节作用,对强壮穴的普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而大量实验研究也证实,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节过程。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良好疗效是通过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自由基代谢、信号转导通路等途径的调节实现的,是通过经络腑穴对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整合调节的结果。且不同的针灸方法通过对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不同环节的调控均能使风湿性关节炎得到缓解。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时候,不要仅仅只考虑在医院西药治疗,同时是可以尝试去采用针灸的治疗手段。也许对于你就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反正相应的治疗费用也不贵。很适合我们老百姓的。
4风湿性关节炎的健康饮食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体质与正常人相比较差一些,因此患病期间的营养消耗也比较大,所以平时在选择食物时,患者不要挑食、偏食,应该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身体内各种营养物质不能缺少。同时禁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其他病症的发生。当然食补只能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想要彻底治愈疾病,那么在食补的同时,还要与药补相辅助,正确对待,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适宜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饮食
1、 风湿的饮食首先是要多食大豆制品,豆腐和豆豉等大豆制品富含大豆异黄酮、维生素E和钙,除了能保护心血管外,其强健骨骼的作用也可以跟牛奶相媲美。
2、 甜椒一个绿色甜椒所含的维生素C是人体每日所需量的两倍,而红色和黄色甜椒所含的维生素C更多。此外,甜椒也是维生素B6和叶酸的极好来源,这些维生素可以有效缓解风湿关节炎带来的疼痛。
3、 香蕉它是含钾最丰富的水果,同时也是一种能治疗风湿关节炎的食品。香蕉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叶酸和维生素C,而且还容易消化,是人们饮食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4、 虾是最受欢迎的水产类食品,也是维生素D的主要饮食来源之一。这也是风湿的饮食中比较有益风湿患者的食物。
5、 绿茶这种温和的收敛性茶含有非常丰富的抗氧化剂——茶多酚,研究显示,绿茶可以有效缓解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饮食禁忌
1.高脂肪类:脂肪在体内氧化过程中,能产生酮体,而过多的酮体,对关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帮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类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烧汤也宜少放油。
2.海产类:病人不宜多吃无鳞鱼及海产品,如鲶鱼、泥鳅、黄鳝、海带、海参、海鱼、海虾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体吸收后,能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盐结晶,使关节症状加重。
3.过酸、过咸类: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鸡、鸭、鱼、肉、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超过体内正常的酸碱度值,则会使体内酸碱度值一过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体内一定量的钙、镁等离子,而加重症状。同样,若吃过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鱼等,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状。
温馨提示:虽然风湿性关节炎是个顽疾,但是也是可以征服的。在治疗之前,首先应该让患者了解风湿性关节炎的性质,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好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准备,此外在生活中除忌口外应适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来配合治疗。
5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方法
风湿患者在生活中非常关注临床医学对风湿的治疗。我们如何了解风湿临床对风湿的作用?下面就让专家介绍一些关于风湿诊断方法。
1滑液检查:
外观呈混浊的草黄色浆液,粘稠度降低,粘蛋白凝固不全,可见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对类风湿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2血沉:
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度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度相一致,也可作为判定疗效及诊断的指标。
正常值:
儿童<10mm/1h
成年男性0~15mm/1h
成年女性0~20mm/1h
风湿轻度活动时20~40mm/1h;中度活动时40~80mm/1h;高度活动时>80mm/1h 。风湿病人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风湿药治疗的影响,这一点可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血沉迅速下降)相区别。关节肿痛明显好转,炎症现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续增快或不下降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时有可能复发或恶化,但也有血沉始终正常而病情复发或恶化者。血沉增快提示组织的损害,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虽无特异性,但在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及疾病活动度判断方面有一定价值。若病人表现为关节痛,临床症状很少,血沉尤其是多次检查正常者,则很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抗链球菌溶血素“O”:
简称抗“O”或ASO。正常值约250单位~500单位,此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有人分析,类风湿病人中抗“O”升高占30%。
菲丝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时,见于风湿热;(2)凝集型:ASO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3)混合型: AS O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见于类风湿;(4)正常型:ASO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可除外类风湿。
4CRP反应蛋白:
亦称丙种反应蛋白,简称CRP。正常人为阴性,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33mg ,其阳性率为80%~90%。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标。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得早,消失也快。CRP含量越多,表示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期,若CRP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
CRP阳性,也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组织坏死、心肌梗死、肝炎、菌痢、结核、疫苗接种之后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故临床上可作为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指标。
5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测定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用于类风湿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类风湿病人HLA—B27为阴性,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100%为阳性。健康人阳性率约为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