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乳白色,形似蚯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经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荨麻疹、上腹部及脐周反复发作性疼痛,有时腹泻,睡眠时磨牙。巩膜血管末端可见蓝色小点,面部有斑片状色素变浅等,如蛔虫误人胆道则可致胆道蛔虫症。怎样防止宝宝得蛔虫病?
目录
1蛔虫病的危害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
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 岁以下,其中2 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 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 条,多者超过30 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 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 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继之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上腹压痛,腹肌张力高。血、尿淀粉酶活性增高。继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可出现高热、脉速、血压下降、腹胀及腹部移动性浊音等。如未及时诊断,积极抢救,常可危及患者生命。
5.蛔虫性肝病 少数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因蛔虫进入肝脏带入细菌,继发感染形成细菌性肝脓肿。脓肿以肝右叶最常见,左叶较少,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大小不一。脓液中可找到蛔虫和虫卵;脓肿壁上可查虫卵和虫体所引起的异物反应。蛔虫性肝脓肿与一般肝脓肿表现相似。但合并症较多,临床经过极为严重。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还可出现胆管炎、胆道出血、脓毒败血症、脓胸、膈下脓肿等,病死率可达80%左右。
6.蛔虫卵性肉芽肿 蛔虫卵性肉芽肿多位于腹腔脏器的表面,表现为发热、腹部隐痛、腹部包块。临床较少见,因无特征性表现,诊断较困难。文献报道的病例均为手术活检确诊。本病容易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腔肿瘤等。
2怎样防止宝宝得蛔虫病
蛔虫寄生于小肠内,乳白色,形似蚯蚓,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因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饮水、食物而经口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荨麻疹、上腹部及脐周反复发作性疼痛,有时腹泻,睡眠时磨牙。巩膜血管末端可见蓝色小点,面部有斑片状色素变浅等,如蛔虫误人胆道则可致胆道蛔虫症。本病的治疗主要为服用驱虫药。蛔虫病的预防主要为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
本病属于中医虫证中的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食物而引起。蛔虫喜温,性动好窜,善于钻孔,在腹中乱窜易变生他证,如蛔厥、肠痈、呕吐、吐蛔等。本病临床表现常见为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甚则吐虫、便虫、腹中虫瘕。严重者表现为不思饮食、面黄肌瘦,鼻孔作痒,睡中蚧齿流涎等。治宜安蛔驱蛔,健运脾胃。若蛔虫钻入胆道,致肝气郁闭,胆气不行,脘腹剧痛,而形成虫厥,症见突然发作的胃脘及右胁部剧痛,痛引背心及右肩,痛剧时弯腰屈膝,辗转不安,恶心呕吐,并常有蛔虫吐出。痛休则如常人。腹部切诊时,腹皮柔软,脘腹及右胁部有压痛。治宜安蛔定痛,驱除蛔虫。
3使用蛔虫药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大多数驱虫药服用后,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下的小宝宝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肝脏内的各类消化酶分泌量较少,不足以消化所有的食物,有的药物会操作娇嫩的肝、肾脏,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服或慎服字样。
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2岁左右的宝宝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于大龄儿童,他们接触的东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东西相 当清洁,虫卵相对少或没有。吃蔬菜的种类与量也少得多,进入体内的虫卵也相应减少。而且虫卵在体内到长大成虫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待从口入的虫卵长大成虫,孩子也超过了2岁。因此,2岁以下小儿一般不需要服用驱虫药。
如果,确诊宝宝得了肠道寄生虫病,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可望达到不治自愈。只要杜绝“虫从口入”,一般成虫(以蛔虫为例)寿命平均为1--2年,只要不再食入虫卵,成虫衰老死亡后随粪便排出,体内不会继续再有成虫产生,肠道内就没有寄生虫发生、发育的可能,肠道寄生虫病也就自然则然痊愈了。
4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蛔虫病
孩子肚子有蛔虫的症状,家长们可能听过很多说法,比如,容易饥饿或偏食、食欲不振、磨牙、脸上长白斑、消瘦等。其实,这些都不是孩子患上蛔虫病的特异性特征,因为这些情况其他疾病也会出现。
1、如何从孩子的表现中判别
揉腹部:当孩子经常出现上腹部、肚脐周围腹痛时,让孩子平躺在床上,家长帮孩子揉一会儿肚子。如果感觉孩子的肚子是软软的、不会腹肌紧张,而孩子自己也很喜欢按揉肚子,肚子疼时揉一下就不疼了,那么可基本判断孩子肚子里有蛔虫了。
2、到医院做个简单的虫卵检测
最准确的方法,是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做虫卵检测。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有磨牙、脸上长白斑情况,就跟蛔虫病联系到一起,盲目买驱虫药给孩子吃,这是不可取的。当怀疑孩子是否患有蛔虫病时,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化验一下大便来确诊。
5宝宝蛔虫病怎么预防
对于宝宝蛔虫病,预防才是关键。良好的预防措施,可以让孩子免受宝宝蛔虫病的痛苦,家长们何乐而不为呢?想知道宝宝蛔虫病怎么预防?接着往下看吧!
1、防止宝宝蛔虫病从口而入,所以要让宝宝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2、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瓜果蔬菜类的一定要洗干净再吃,如果去皮不影响营养成分的尽量削皮后再吃;
3、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食物的存放,避免苍蝇蟑螂等沾染食物;
4、要经常给宝宝剪指甲,因为指甲缝是很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
5、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因为生水中含有较多蛔虫病菌,很容易引发蛔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