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疾患。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冠心病是怎么回事?区别真假冠心病的六大注意?一起来看下。
目录
1冠心病是怎么回事
冠心病的原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约占冠心病的90%。其他如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体力活动过少、紧张脑力劳动、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中老年以上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过低、凝血功能异常等,少数是由于遗传的。
冠心病的高发人群
1.肥胖者:超过标准体重20%的人。
2.家族史: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特别是父母在50岁以前有冠心病。
3. 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4.生活习惯不良者:吸烟者,缺乏运动者,承受持久性精神压力者。
5.年龄:40岁以后开始增多,每增加十岁约增加一倍。
2冠心病造成哪些不适
冠心病的体征:
平时常无特殊体征,心绞痛发作时血压可略增高或降低,心率可正常、增速或减慢。疼痛程度严重者表情焦虑、烦躁、肤色苍白、出汗,偶然呈现房性或室性奔马律。伴有乳头肌功能失调者,心尖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心肌梗死病例,心率可增快或减慢、血压下降,心浊音界可稍增大,心尖区第1心音减弱,有时出现第3、第4心音或舒张期奔马律,可有各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征象。
冠心病的分型:
根据临床心电图、血清酶变化,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1979年WHO将本病分为5型。
1.隐匿型冠心病或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但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有ST段压低,T波减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病理学检查心肌无明显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型冠心病临床上有一过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发作性胸骨后疼痛,病理学检查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或有纤维化改变。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有多种。通常采用WHO推荐的分类方法。分为劳力性心绞痛与自发性心绞痛两大类。劳力性心绞痛与运动密切相关,考虑胸疼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有关。根据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关系,劳力性心绞痛又可分为稳定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以及卧位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乃指心绞痛发作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固定关系。轻症自发性心绞痛在发作时心电图表现ST段下降。此外还有变异型心绞痛。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临床症状严重,为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是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和出血、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腔阻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
4.缺血性心肌病又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是由于心肌长期供血不足、促进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增大,并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冠心病又称原发性心脏骤停心脏病,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生前多无症状,可在多种场合突然发病,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
近年临床上提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1)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1)。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所致,其临床表现可为不稳定心绞痛,NSTEMI或STEMI约占所有冠心病患者的30%,表现为严重胸痛等,需紧急处理。将uA、NSTEMI和STEMI合在一起称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这种分类,有利于提高对这些发生急性胸痛病人的重视,进行密切的观察和危险分层,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适当的冶疗措施,降低死亡率。
3区别真假冠心病的六大注意
1. 注意发病状况:心绞痛常发生在劳动、用力、情绪、激动、大便、劳累等心肌耗氧量增加时,而非心绞痛往往发生在休息、休闲时。
2. 注意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而非心绞痛的胸部不适常常持续数小时乃至整天。
3. 注意胸痛性质:心绞痛是心前区的压榨样闷痛感或难以描述的不适感,可同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而非心绞痛可表现为疼痛、闪电样痛、刺痛等。
4. 注意胸痛部位:心绞痛时不适部位在胸骨中下段,面积约为手掌大小,可向左侧肩胛骨、小手指侧放射,有的病人可表现为牙痛、咽部紧缩感。而非心绞痛者的表现变化多端,可在左侧心前区如针尖大的区域,一会儿左、一会儿右,部位常不固定。
5. 注意胸痛伴发症状及药物缓解效果:心绞痛者在发病时常常会出现全身无力、出冷汗、心悸,严重者血压下降、气短、有濒临死亡感。而非心绞痛者在发病时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心绞痛者,在口腔含化硝酸甘油后5分钟内心绞痛的症状可趋于缓解。而非心绞痛者,含化硝酸甘油常常无效。
6. 注意相关伴发疾病史:心绞痛是冠心病的最常见症状,其必定具有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老年、脑力劳动者;有抽烟史、部分患者有冠心病的家族史等。而非心绞痛者无以上的疾病及家族史,如有也只是较轻而且少数伴发病。
帮助诊断心绞痛的方法是做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在心绞痛发作期心电图常常有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24小时心电图,可在24小时中记录心电活动。运动平板试验,是在给心脏增加负荷后记录的动态心电图,对提高冠心病诊断率有较大帮助,还有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对冠心病具有确诊价值。
4有哪些措施远离冠心病呢
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指没有发病时进行预防,二级预防是指发病后预防,三级预防是指发病后防止发生并发症,其中二级预防意义最重大,过去30年美国外依靠二级预防提高了平均寿命4.6年。主药预防药有阿司匹林、天欣泰、冠脉宁等药。我国临床重治疗轻预防,造成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
即在没有冠心病证据的人群中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主要是针对易患人群,控制易患因素,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要从儿童、青少年及年轻时就开始积极有效的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
1。 不吸烟;
2。 保持血压正常稳定, 理想血压是120/80mmHg。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保持正常体重,限制酒精,食盐摄入,保持适当钾,钙和镁摄入,以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
3。 维持血脂正常,防治高脂血症,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低脂饮食,运动,和服用降脂药。
4。 避免精神紧张。
5。 运动过少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规律地锻炼有助于保持体重,减少高血脂和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6。 维持血糖正常,防治糖尿病。
7。 对已有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危病人,建议长期服心血康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5冠心病吃什么好
1、红色食物:每天可以饮少量红葡萄酒,但不能过量,以50-100毫升为宜。还可适当补充瘦猪肉、牛肉等红色肉类,尤其要多吃羊肉和狗肉,因为羊肉和狗肉属于热性食物,产热量大,能够御寒。还要多吃苹果和西瓜,苹果中的纤维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每天吃1个,可促进胆汁酸的排泄;西瓜含有大量氨基酸、葡萄糖等,每3天吃一次,1次不得多于80克,可以帮助控制血压。
2、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甘薯、浅色西红柿,黄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有助于减轻动脉硬化。尤其是别小瞧胡萝卜,可以做成油焖胡萝卜条、清蒸胡萝卜(加适量醋、冰糖或蜂蜜)、油炒胡萝卜丝、胡萝卜水代茶饮、胡萝卜汁代果汁饮等多种花样,对于冠心病人来说,具有降压、强心、降血糖等作用。还要多食黄豆、大豆等类制品,尤其是大豆,富含蛋白质相当于鱼类、肉类的2倍以上。
3、黑色食物:黑木耳是冠心病人的首选菜肴。平时要多食黑木耳,但不能过量,每日食用5-10克,因为黑木耳中含有大量维生素,对降低血黏度、血胆固醇有良好效果。还要多吃香菇,因为香菇中含有腺嘌呤,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最好是同鸡肉、猪肉等肉类炖在一起吃,但香菇不能食用过量,每日最多不能超过50克。
4、绿色蔬菜:如菠菜、韭菜、黄瓜、芹菜、大蒜等,这些蔬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可降低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尤其是芹菜,对冠心病伴高血压病人具有降低血压、镇静安神的作用。但在炒这些绿叶菜时,一定要清淡,不能太咸、太油腻。炒菜时放一小勺盐即可,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如果过量容易引发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5、白色食物:如燕麦粉、燕麦片。能有效降低血甘油三酯、胆固醇,每日以食用50克为宜,不能过量。还要多喝牛奶,因为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钙、铁等多种人体需要的物质,能抑制胆固醇的含量,有助于防止冠心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不同程度出现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而牛奶不仅含钙量高、吸收好,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冠心病人应选择脱脂奶、酸奶,每天早晨喝一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温馨提示:
患者注意多饮水,少食多餐,食用低脂肪、低热量食物。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