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病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吸烟、酗酒,不运动等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非传染性伴性疾病。生活方式病主要有一些常见的疾病,主要是肥胖、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癌症都是生活方式病的范畴。下面就为大家介绍3预防癌症的简单生活习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录
1癌症的病理检查
人体的任何部位、器官及组织几乎都可以发生肿瘤。若发生在骨髓的造血组织,可引起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如各种白血病;若发生在脏器或体表及肠道,常形成局部肿块或肿物。瘤体形状可为乳头或菜花状、结节状、浸润性包块状、溃疡状及息肉状等。
病理检查是通过对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可对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与类型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对于高度怀疑为肿瘤的病变,临床医生在完成各项相关检查(如体格检查、照X线、CT检查或超声波检查)与血化验的同时,往往需要通过用手术、钳取或穿刺吸取等方法从患者身上取得小块病变组织(或细胞成分)即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并经由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
活检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病理检查方法,其中各种内窥镜(如胃镜、支气管镜等)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某些相关肿瘤的外形态,而且可在其指引下作活检取材。活检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类型的划分以及以治疗反应的判断、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类型的划分以及对治疗反应的判断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根据其中的瘤细胞核分裂的数目就有助于判断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
由于肿瘤细胞易于脱落到人体的分泌物和体液内,因此可进行如痰、胸腹水、脑脊水、脑脊髓液或阴道分泌物的涂片检查;如获得阳性结果即找到瘤细胞,可协助诊断。这一检查方法相对简便,但因缺乏组织形态结构,诊断上有一定局限性。
对手术切除的各种肿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则有助于术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性质与累及范围,并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是否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抑制或进一步手术治疗)及对病情作出相以准确的预后估计。
23预防癌症的简单生活习惯
1. 吃一点泡菜。
一项芬兰的研究表明,在腌制泡菜过程中经历的发酵过程会产生好几种抗癌的成分,包括ITC(异硫氰酸酯),吲哚以及莱菔硫烷。但在吃泡菜前,别忘了好好冲洗它们,以减少摄入硫酸钠等成分。
2. 如你所知的,多吃花菜(有的地方叫菜花)和西兰花,但是不要微波它们。
花菜是超强抗癌的食物,你应该经常吃它们。但要注意:一项西班牙的研究表明花菜经过微波会损失97%的抗癌成分。所以,你可以蒸花菜,生吃花菜,或者用来做汤做色拉,但千万别微波。
3.停止摄入高脂肪的动物蛋白质。
耶鲁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摄入动物脂肪最多的妇女患非何杰金脂肪瘤的风险增加了70%。而那些摄入饱和动物脂肪最多的妇女风险增加了90%。因此,改吃低脂或无脂的乳品,用鸡鸭鱼来代替牛肉或猪肉,并用橄榄油代替黄油。
3癌症有无潜伏期
许多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等,从病菌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内到出现发热、腹泻之间约历时1-2天,这一段时间即称为潜伏期。多数癌症可能也有类似潜伏期。
正常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作用下转变成癌细胞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平均为15-20年,有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之久。也就是说,在接触致癌因素与癌症发生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潜伏期。有学者观察到,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转变成癌症细胞要经过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的阶段。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通常在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则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即有可能发生癌变。一个癌细胞经过1-5年成倍增殖20次之后,可以形成一万个不正常的细胞团这时瘤体只有针尖大小。当癌细胞成倍增殖30次之后,瘤体形状可如豌豆大小。
由此可见,癌症及其他肿瘤的形成一般有一个过程,其形成物是一种不正常的新生组织亦称新生物,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生长失去控制而异常增生所致。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后,即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及功能特征,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成熟障碍与不同的生长方式。成熟差、分化低的肿瘤通常发生对临近器官与组织的直接蔓延或种植性转移,也可经淋巴道、血液向远处转移。一般而言,可发生转移的肿瘤均属恶性肿瘤;肿瘤一旦发生广泛转移时,进行治疗的效果往往较差。多数癌症具有潜伏期的学说,似可解释为何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当癌症尚处于潜伏期或早期阶段时,能否及早发现,仍是现代医学中的难题。
4?癌症病人可以吃虾吗
虾子对于大家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大部分人的现实饮食上面是可以经常吃到虾子的。另外,虾子的种类有很多,而且关于虾子的做法也是有很多的,同时虾子的营养价值也是比较高的。那么,下面就来说说癌症病人是否可以吃虾子这个问题。
虾富含高蛋白质,有很高的营养,适量吃对人身体有益,对治疗后的癌症康复者更有好处。但需要注意的是,吃虾的时候不要跟维生素C一起吃,这是因为海水中的虾被污染后一般含有五价砷,维生素C和虾一起吃后,易生成三价坤,而三价坤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尽管虾与大量的维生素C同食才能对人有害,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吃虾时还是别跟维生素C一起同食,吃后容易上火生痰,对病人的康复不利。另有一些助火生痰的肉食类食物如公鸡、黄花鱼、猪头肉、螃蟹等也要少吃。另外,有关蜂王浆是否有促癌作用众说纷纭,既然有争议,还是不吃或少吃为好。要注意糖的摄入量,尤其是白糖。章主任解释说,癌细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强,是正常细胞的70~80倍,通过癌瘤的血液70%~80%的糖会被肿瘤消耗掉,血糖的酵解作用会损害免疫功能,使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对康复者不利。
专家介绍,癌症患者一定要合理饮食,多吃一些抗癌食物,主要是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虾、海带等。
5关于癌症的四大真相
真相一:人人都有癌基因
从医学上讲,倘若能检查出癌细胞,就可以诊断这个人患癌症了。所以绝对不是人人身体里都有癌细胞,但是,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原癌基因,它主管细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长需要它。人身体里还有抗癌基因,事实上的作用是抑制原癌基因使它不过分“活跃”。在平常,它们维持着一种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过分活跃,而抑癌基因却失去活性。归根结底,还是外面有一个致癌因素在作用于它。这个致癌因素主要的,或者说80%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于不良的生活行为之中。
真相二:癌症的易感性可以遗传
近年来对基因的研究非常深入,甚至把人体结构基因图都解密了。现在已经知道癌症是一个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基因是管理遗传的,科学研究发现不少基因都与癌症有关,但它不是一个必然的因素,即父亲患癌,子女并不一定得癌,那么遗传的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遗传的是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不是癌。例如父亲是患肺癌去世的,儿子便会对烟雾里的致癌因素易感,因为父亲把它遗传给了儿子,但儿子不抽烟,得肺癌的几率就很低了。
真相三:半年一次体检比较合适
癌症的整个进展过程比较短促,癌症是等不及的,除宫颈癌高危人群可以有较长的间隔外,其余癌症的高危对象应每年检查2次。这样能早期发现癌症,争取最佳治疗机会。
我们不可能使每个健康的人都一年两次去查癌,医学研究知道,得癌的机会并非人人均等的,某一种人是某种癌的高危对象。如抽烟的人是肺癌的高危对象,小伙子抽烟虽厉害,但年轻人得肺癌的几率低,因而我们就让40岁以上抽烟厉害的人每年做两次胸部X线检查。
真相四:许多“患者”实际上已经被治愈
其实有不少癌症在治疗后效果绝对是好的,尤其是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癌症也是病,治好了就好了,治疗癌症讲5年生存率,不少生存5年、10年的患者实际上就是治愈了。我们看见很多癌症患者没治好,术后复发了。本质上,那些没有治好的患者是诊断得太晚了,关键是没有做到早期诊断。应该说,诊断提前一步,复发减少一点,诊断越提前,复发越少,真正做到早期诊断可以不复发,不复发意味着可以治愈。看见有人癌症治疗后又复发了,就得出癌症是不能治愈的结论是错误的。说到底,癌症也只是一种疾病,是可防可治的。从我做起,注重预防,便可远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