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脚气对健康并无大碍,常常抱有“忍忍就过了”的想法,不进行规范治疗。成人中70-80%的人有脚气,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也有人终年不愈。中医认为脚气是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致病。下面介绍几种治疗脚气的偏方秘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 录
1脚气的三大类型是什么呢
1、鳞屑角化型脚气
常发生在脚后跟、脚两侧,是因真菌感染导致皮肤发生干燥、角质粗厚、脱屑,容易发生皲裂,多是由糜烂型、水疱型转变而成。
2、水疱型脚气
多发生在脚两侧、脚底部,初发时,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与邻近的可互相融合成大疱,四周无红晕,常伴有瘙痒。
3、糜烂型
脚气常发生在第三与第四,以及第四与第五脚趾间,初发时,脚趾间潮湿,浸渍发白,待干涸脱屑后,脱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时还可伴有裂口、瘙痒,容易引发感染。
2民间偏方治脚气
治疗脚气偏方1、陈醋1斤、明矾1钱、去皮大蒜籽(用刀拍碎)1两,放入容器(玻璃的)内,密封三天。三天后倒出来泡脚,每次大概泡30分钟,泡后醋水倒回容器密封。连续泡十天,记住一定要坚持,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后要保持脚的干燥,最好把穿过的袜子也泡下,这样可以防止袜子上的细菌继续感染到脚部。
治疗脚气偏方2、预备排碎的生姜半斤,食盐2两,水5-6碗。将其共煮10分。用其趁热洗脚!一天一次。三次便有明显的效果,一般7次便可除根。这方法很有效,且不易复发,在这里大家可以尝试下。
治疗脚气偏方3、用咱们常见的一些药膏也可以有效的治疗脚气。取氟青松软膏和小支的红霉素眼膏一样一半调匀,用温水泡脚,擦干脚后,把调好的药膏擦在患处,一天擦三次,连用三个月,半年不会复发,这里提醒广大群众一定要坚持用不要好了就不擦了,脚气很顽固大家一定要坚持。另外,在日常患者们最好是穿抗菌袜子,效果比较好的具备航天品质的如澳洲的2xu抗菌袜,可以彻底防臭,长期穿着可以免除脚气的困扰。
治疗脚气偏方4、斑蝥3克(此药有大毒,不可入口、眼内,30毫克为致死量,用时必须小心,开证明药店才卖)、槟榔片9 克、全虫3克、蝉蜕2克、五味子3克、冰片3克,放入大口玻璃瓶内,用好白酒150毫升浸泡一周,去渣密闭备用,这个方法不推荐用,用法不当会后危险的,大家要慎重使用!
3脚气患者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3、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吸水通气。
4、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5、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6、情绪宜恬静,激昂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脚气。
7、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激发感染。
8、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鞋柜也要经常通风、晾晒;如果鞋柜不能移动,应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干燥剂,祛除潮气。
4脚气怎么形成的
脚气的罪魁祸首是真菌,通常脚气可分成三大类: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不同类型症状也各有不同,是一种极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春夏潮湿天气多发脚气,春夏季温暖潮湿,是真菌疾病的高发期,因此需注意防范。
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
5脚气出水怎么办
治疗
足部起小水疱,未破溃者,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或外搽克霉唑癣药水、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然后选用足安宁、兰美抒等抗真菌霜剂、溶液。
日常措施
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4.防鞋柜传染脚气。鞋柜也要经常通风、晾晒;如果鞋柜不能移动,应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干燥剂,祛除潮气。
5..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也对预防足癣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6. 在鞋内塞入一些用香料、茶叶、竹炭做成的除臭包,以消除病菌、异味。
温馨提示:
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