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儿脑瘫这样的疾病家长们确实应该去了解相关预防措施,帮助孩子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因为最近这些年来小儿脑瘫疾病发病率确实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只有了解了预防措施,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远离小儿脑瘫疾病。
目 录
1小儿脑瘫要注意哪些事项
争取孩子的合作:在孩子兴致最高时教导孩子,最好结合游戏进行,因为这时候孩子和家长都快乐。训练的时间一次尽可能不要太长,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型式要多样。尽力诱发他的注意力,防止强迫。
不要有争吵发生:母亲训练指导孩子常常是急迫的,恨不得孩子一下就会走,会跑。如果发现孩子不用心,进步慢,常常会不耐烦、训斥、责骂,甚至打孩子,这是不对的。要遵循示范一等待一鼓励一等待一示范的原则,让孩子有足够时间去反应。当他完成一件事情,做好一个动作时,要立即给予鼓励。
遇到孩子反抗或消极反抗时,不要去理会他:例如他拒不吃饭的时候,不要生气,将饭菜拿开,等到下顿的时间才给吃,这样他会比你还着急。
必须有耐心和时间:脑瘫的孩子一定要在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才能学会一点东西,否则他什么也学不会。例如四肢麻痹小儿可以教他点头和摇头表示“是”或“不是”,手不听使唤可以教他用脚来画画,家长要注意挖掘其潜力。
让孩子有成就感:例如用汤匙吃东西,可以抓住他的手,帮他握住汤匙,重复几次以后就可在食物拿到他嘴巴之前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这个动作,让他有一种自己完成的成就感。
2如何防止新生脑瘫儿的发生
一、健康教育:家属在康复师的指导下防止患者的异常姿势,并教患者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例如:翻身,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等,定期接种各种疫苗,这也是小儿脑瘫患者的保健措施之一。
二、心理护理:小儿脑瘫病程长,见效慢,患者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讲解小儿脑瘫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适当的措施而达到康复目的,这是小儿脑瘫患者保健当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三、加强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是小儿脑瘫患者的保健措施,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彻底细心,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夜间后加强巡视,防止小儿坠床、烫伤、自伤、他伤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
四、营养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例:牛乳、豆浆、蛋花汤、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等,这也是小儿脑瘫患者的保健措施。
3小儿脑瘫的诊断条件有哪4项
(1)发生在母孕期、围生期或新生儿期的及1岁以内的致病因素,或称之为高危因素。所谓围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儿7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该阶段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婴儿期的致病因素多见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脑外伤、脑膜炎、脑炎、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头小畸形、脑积水等。
(2)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婴儿期是指1岁以内,非进行性是指婴儿的临床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中枢性瘫痪是指神经系统检查时显示出脑损伤的阳性体征,包括肌张力、异常姿势、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换句话说,如果症状在1岁以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恶化,或者不具备中枢性瘫痪神经系统体征者,就不能诊断为中枢性瘫痪。
(3)可伴有或没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这里需要强调,对于脑瘫患儿的智力评价需谨慎,不要光凭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贸然做出过早的结论。
(4)除外进行性中枢性瘫痪及一过性运动发育迟缓。中枢性瘫痪可分为进行性与非进行性两大类,小儿脑瘫属于非进行性的,预后要比进行性的良好得多。所谓一过性运动发育迟缓是指某些小儿由于个体发育上的差异,在1岁以内运动功能可能比健康小儿的发育成熟时间略微慢一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追上来,最后与健康小儿的发育水平一样,早期很容易与小儿脑瘫混淆。
4婴儿脑瘫的症状表现是怎样的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在3~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清洗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婴儿不喜欢洗澡。
(11)过早发育:小儿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但是一种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
5小儿脑瘫怎么治疗
脑瘫现在是一种非常高发的疾病,该病给很多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希望可
以尽早把宝宝的疾病给治好,其实早期治疗脑瘫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的。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早期如何治疗小儿脑瘫。
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引发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还会导致患儿智力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当明确脑瘫诊断后,就应该立即开始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发育,治疗效果好,明显改善预后。脑瘫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的治疗称为早期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促进脑细胞发育,发展正常姿势和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纠正异常的姿势和肌张力,预防由于姿势和运动功能的异常而造成继发性关节畸形、肢体畸形等损害。
目前早期治疗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疗法等,在专业康复机构还可以进行躯体训练疗法、康复护理等。
物理治疗是指利用器械训练或物理刺激的方法针对脑瘫患者的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目的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发育。药物治疗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的西药,可结合舒筋通络、醒脑开窍的中药,来调节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推拿按摩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推拿按摩,达到改善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矫正异常姿势的作用。
通过以上所介绍的内容,大家对于早期如何治疗小儿脑瘫应该有所了解了吧。希望朋友们可以在了解之后,尽量的做好对该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