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力衰竭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平时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病人出现心力衰竭,很快就会失去了生命。所以说每当人们提到心力衰竭大家都会非常的畏惧,认为心力衰竭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其实心力衰竭也是可以得到治疗的。那么心衰该怎样治疗?心衰有哪些症状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
目 录
1心衰有哪些症状
一、急性心力衰竭
1、早期表现
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征兆为心功能正常者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
2、急性肺水肿
患者表现为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3、心源性休克
患者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
二、慢性心力衰竭
1、运动耐力下降引起的症状
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是由于运动耐力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或乏力而就医,这些症状可在休息或运动时出现。
2、体液潴留引起的症状
患者可出现腹部或腿部水肿,并以此为首要或惟一症状而就医。
3、无症状或其他心脏病或非心脏病引起的症状
患者可能在检查其他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时,发现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表现。
2心衰该怎样治疗
1、氧疗与通气支持
尽管很少有证据显示增加氧供量能改善预后,但对于伴有低氧血症的急性心衰患者,维持氧饱和度在95%~98%的水平有助于防止外周脏器衰竭。首先可通过增加吸氧浓度的方法,如效果不佳可考虑应用无创性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2、加强利尿剂的应用
在发生急性加重症状之前,常有水钠潴留,因此对于CHF患者应加强自我管理,监测体重变化,如3天内体重增加2 kg以上,应及时加大利尿剂用量。多数患者经过上述相应处置症状会迅速改善。对于CHF急性加重时伴有液体潴留的患者适用利尿剂治疗,推荐静脉给予襻利尿剂,同时注意监测血钾。
3、给予适当的静脉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急性加重期患者消化道淤血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因此建议此时应予静脉用药,以尽快达到疗效,但应尽量避免含钠的液体。静脉用药的选择根据收缩压和肺淤血情况,分别选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
①如收缩压>100 mmHg , 有肺淤血,可应用呋塞米加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硝普钠)。
②如收缩压85~100 mmHg,有肺淤血,可应用血管扩张剂和(或)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③如收缩压<85 mmHg,无肺淤血,也无颈静脉怒张,应予快速补充血容量。
④如收缩压<85 mmhg="" 18mmhg="">250 mg/ min 或去甲肾上腺素等。
3心衰怎么来进行分类
(一)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左心衰指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而发生的心力衰竭,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单纯的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左心衰竭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长时间后,右心衰竭也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心肌炎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同时受损,左、右心衰可同时出现。
(二)急性和慢性心衰
急性心衰系因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使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衰急剧恶化。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
慢性心衰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
(三)收缩性和舒张性心衰
心脏以其收缩射血为主要功能。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下降并有阻性充血的表现即为收缩性心力衰竭,也是临床上所常见的心衰。心脏正常的舒张功能是为了保证收缩期的有效泵血。当心脏的收缩功能不全时常同时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单纯的舒张性(舒张期)心衰如前所述可见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某一阶段,当收缩期射血功能尚未明显降低,而因舒张功能障碍而致左室充盈压增高导致肺的阻性充血。严重的舒张期心衰见于原发性限制型心肌病、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等。
4心衰患者怎样的性生活才能幸福
第一、进行性生活前,患者应充分休息。必要时还可在性交前30分钟服用适当药物预防心脏病的发作,并最好在床边备好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以防万一。
第二、性生活前还应避免大吃大喝,因为消化食物时肠胃需要更多血液供给,这使分配到心脏的血流量减少,如果这时进行“床上运动”,心脏供血不足,就会使性生活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第三、如果心脏病患者精神紧张、情绪不佳、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刚从事了剧烈运动,都不适合进行性接触。
第四、性生活过程中,心脏病人应避免活动太剧烈或者时间过长。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若在性交过程中或性交后感到心悸,心率显着加快,并出现胸闷、胸痛或极度疲劳等情况时,应停止性生活。
5老年人心衰应该如何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危险因素而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全人群策略和高危对象的个体策略,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从儿童时期即开始,为全面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二级预防:对老年人坚持定期体检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对患者系统治疗,可减少患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主要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的病死率和病死率,积极开展康复医疗、心理医疗,家庭医疗护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残,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