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健康百科 >正文

青光眼会遗传下一代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那么青光眼会遗传下一代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目 录 青光眼会遗传下一代吗 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青光眼的早期症状 青光眼患者饮食要注意什么 青光眼是怎么导致失明的

1青光眼会遗传下一代吗

  青光眼会遗传?不一定!

  青光眼的遗传性至今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临床上发现一些青光眼具有家族遗传性特征,有些却完全没有,更多的是青光眼患病具有家族聚集性,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中会有几个青光眼的患者。

  现代科学研究从基因水平上研究青光眼的临床表现特征,发现了一些青光眼的易感基因,但是还不能明确这些就是致病基因。因为带有这些特殊基因的人并不都患有青光眼,而多数是到了一定年龄后才发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具有相同基因、又处于相同环境生活的人群是疾病的易感人群。

  哪些因素与青光眼有关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光眼发生的概率增加。青光眼的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为0.68%,50岁以上患病率为2.1%,到65岁后可高达4%~7%。

  家族史 有家族史的人发生率会增加。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血缘亲属,若有家人患青光眼,则其发病率增加5~10倍。

  近视 近视患者,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高于常人。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性高于正常人。

  高眼压 高眼压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没有视神经损害的眼压高(一般低于30毫米汞柱)称为“高眼压症”,而正常眼压在10~21毫米汞柱。如果眼压超过正常值,应到医院作详细的检查和定期随访。长期随访发现,部分高眼压症的患者会发展成为青光眼。

2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正常眼压及影响眼压的因素: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加的压力称为眼内压(简称眼压),维持正常视功能的眼压称正常眼压,在正常情况下,房水生成率,房水排出率及眼内容物的体积处于动态平衡,这是保持正常眼压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三者的动态平衡失调,将出现病理性眼压,我国人正常眼压值绝大多数是在1.33~2.79kpa(10~20mmHg)之间,超过3.19kpa(24mmHg)者为病理现象,介于2.79-3.192kpa(21-24mmHg)为可疑病理眼压,但是有4.55%的正常人眼压超过3.192kpa(平均值±3个标准差)而没有青光眼状态,换言之,这些人的眼压虽然超过一般正常人的高限,视神经却未遭受损害,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值作为划分病理性眼压的标准,将眼压分正常,可疑病理及病理三个范围比较合适。

  病理性眼压的范围:如果房水通道的任何部位受阻,将导致眼压升高,正常人在一天24小时内眼压有以轻微的波动,一般傍晚最低,夜间休息后眼压逐渐上升,至清晨醒前最高,起床活动后又慢慢下降,眼压波动范围不超过0.665kpa(5mmHg),双眼眼压也基本相等,或差别不大,如24小时眼压差超过1.064kpa(8mmHg),最高眼压超过2.793kpa(21mmHg)或双眼眼压差大于0.665kpa(5mmHg)时,应视为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

  高眼压,视盘微循环障碍是引起青光眼性视盘凹陷症,视野损害的主要原因,高眼压虽然是青光眼损害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在临床上,有些病人眼压虽已超越统计学的正常高限,但经长期观察,并不出现视盘和视野损害,称为高眼压症,也有少数病人的眼压在正常范围或临界值,而视盘和视野损害已十分明显,这种类型的青光眼,称为低眼压性青光眼(low-tensionglaucoma)或低临界压青光眼(low-criticalglaucoma)。

  青光眼之所以发病与患者眼的局部结构、年龄、性别、遗传、屈光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具备这些因素的人也就是青光眼的高危人群,随时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导致急性发病。

3青光眼的早期症状

  1、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病人眼压高时有头昏、眼胀及雾视;早期眼压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数小时眼压升高,晚期大多数眼压经常升高;眼底视乳头生理凹陷扩大,视野缺损。

  2、继发性青光眼除有原发病的症状外,还有如同上述闭角或开角青光眼的症状。因为原发疾病所造成的房水阻塞情况,有的像闭角型青光眼,有的像开角型,故症状不一样。

  3、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眼胀、头痛、视物模糊,尤其是在情绪激动或在暗处停留过久,上述症状可出现,经过休息后可缓解,多次反复出现后,有可能剧烈的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伴恶心、呕吐等症状等。

  4、青光眼的早期症状有什么现在大家都了解了,另外还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先天性青光眼的症状:可出现羞明、溢泪、眼睑痉挛和大角膜;3岁以后发病,则可表现为少儿进行性近视。

  以上就是青光眼早期所表现的症状了.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些症状一定要尽快去治疗,因为还是早期的所以治疗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

查看详情>>

4青光眼患者饮食要注意什么

  饮食要规律,量要适当,忌暴饮暴食。

  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尽量不吃或少吃辣椒、生葱、胡椒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节制饮水量,一般每次饮水不要超达500毫升。因为一次饮水过多,可造成血液稀释,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房水产生相对增多,而导致眼压升高。

  忌烟、忌酒、忌喝浓茶。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导致视神经缺血,氰化物可引起中毒性弱视,危害视功能。

5青光眼是怎么导致失明的

  青光眼是怎么导致失明的:青光眼失明是因对此病缺乏正确认识,治疗方法不得当而形成。首先对青光眼危害性认识不足,特别是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或休息后症状缓解,自认为没什么大事,丧失宝贵治疗时机,眼底视神经不断萎缩,不知不觉沦为失明,治疗也是渺茫,其次对此病缺乏了解,误诊、误治;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因伴顽固性失眠、剧烈偏头痛、恶心呕吐、心急烦躁、大便异常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失眠、头痛、心脑血管、胃肠、神经精神病变,采取错误治疗方案,使病情没有得到诊治而失明;一旦患上青光眼从西医角度认为此病是不治之症,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放弃治疗或错误的认为手术或“噻吗心胺”等西药就能控制。治疗青光眼,实际上西医治疗措施只是缓解症状,暂时降低眼压,不但不能治疗此病,反而掩盖病情,错失治疗时机,随时反复发作导致失明。

  青光眼是怎么导致失明的:青光眼的特征就是眼内压间断或持续性升高的水平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程度而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减退,失明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在急性发作期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青光眼属双眼性病变,可双眼同时发病,或一眼起病,继发双眼失明,一旦患上青光眼,就必须按双眼病变对待,不能盲目的认为我一眼患青光眼失明了,还有另一只眼睛。

温馨提示:
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用眼,不要过度用眼。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以60岁老年人群高发) 常见症状:眼压升高、头痛眼胀、恶心呕吐[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西医手术治疗、中医治疗

标签:遗传,

喜欢就赞一下

相关推荐

    一:江西crm产品技术百科问题1:CRM系统都有哪些基本功能,谁知道答:CRM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其两个用途来设计的,一是拓展客户,二是维护客户关系增加二次收益。开拓客户方面包括管理客户背景和需求等信息、进行客户获取的计划安排、跟踪业务进展,这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44)

    一:山东新风技术百科问题1:以齐民俗文化游为题的作文答:大家都以极高的热情欢迎这些新风新俗,冷静地、深刻地研究,显然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才能完成。二山东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条件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在大一统的山东特色中又分别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45)

    一:双锥真空干燥机电路图技术百科问题1: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是否是压力容器双锥真空干燥机电路图答:应该不算压力容器的。双锥回转真空干燥机为双锥形的回转罐体,罐内在真空状态下,向夹套内通蒸汽或热水进行加热,热量通过罐体内壁与湿物料接触。湿物科吸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2)

    一:四川电动温控阀门技术百科问题1:180f温控阀芯最低多少度能打开答:当负荷产生变化时,通过改变阀门开启度调节流量,以消除负荷波动造成的影响,使温度恢复至设定值。温控阀总体可分为:自力式温控阀和电动温控阀。其中,自力式温度调节阀利用液体受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1)

    一:合肥石油阀门技术百科问题1:石油管道阀门使用年限是多少年合肥石油阀门答:埋地式输油管线采用全焊接球阀,一般设计年限都是30年。问题2:石油加工厂用什么阀门比较合适?合肥石油阀门答:河北蝶飞阀门就不错,阀门这个东西可以用很长时间的,而且来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0)

    一:撕膜机技术百科问题1:求购二手撕裂膜机答:网上买吧。问题2:手机膜怎么撕下来?答:手机的一个角上,找到钢化膜和手机的缝隙,手指甲插在里面,轻轻的往上抠。如果手指甲还不够长的话,可以用刀片代替,抠到屏幕和钢化膜之间出现浅色的气泡。使用同样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