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性黄疸是先天性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或排泄障碍所致的慢性黄疸,主要表现长期持续性或波动性黄疸、轻微或无症状和肝功能多正常。体质性黄疸又名体质性高胆红素血症和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那么体制性黄疸是什么怎样预防调理?体质性黄疸症状体症诊断依据 ?让我们一起看以下介绍吧。
目 录
1体制性黄疸是什么怎样预防调理
体质性黄疸,病症名。又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属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1. 黄疸与多种疾病有关,本病要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
2. 在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匆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类饮料。
3.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 30 - 45 天,并注意餐具消毒,防止传染他人。
4. 注射用具及手术器械宜严格消毒,避免血液制品的污染,防止血液途径传染。
5. 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变化,以免正气损伤,体质虚弱,邪气乘袭。
6. 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可用茵陈蒿 30 克 ,生甘草 6 克 ,或决明子 15 克 ,贯众 15 克 ,生甘草 10 克 ,或茵陈蒿 30 克 ,凤尾草 15 克 ,煎服 3 - 7 天。
2体质性黄疸症状体症诊断依据
症状体症
1.可无明显症状;
2.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
3.部分病例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
4.肝脾无肿大。
诊断依据
1.青少年发病,随年龄增加,黄疸逐渐减退,常有家族史;
2.慢性反复发作性黄疸,疲劳、饮酒、感染或 月经 期黄疸加重。
3.苯巴比妥或导眠能可使黄疸减轻或消退。
4.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含量正常。无显性或隐性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试验、溴磺太钠试验、肝脏活检正常。
3七大方法预防生理性黄疸
1、专家提醒,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2、婴儿出生之后应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如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5、预防新生儿黄疸应该要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6、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7、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4黄疸吃什么好?
适宜食物
牛奶,果汁,冰淇淋
忌吃食物
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
1、黄疸食疗方:
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2、黄疸患者吃什么食物对身体好:
应吃营养价值高的牛奶、蛋、果汁、冰淇淋等食品,每次的次数要多。
3、黄疸患者最好别吃什么食物:
1)、 忌食辣叔、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
2)、 忌食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
3)、忌食马铃薯、豆瓣等易致胀气的食物;
4)、 忌食动物油、肥肉、狗肉、海鱼、虾子、以及黄芪、紫河车、黄精等补益之品。
5)、 阴黄之人还应忌食螃蟹、螺蛳、蚌肉、柿于、香蕉、莼菜、生地瓜、生菜瓜、苦瓜等生冷性凉食物。
5黄疸的五大常见病因是什么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3、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