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鲜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近年来并发率也十分不乐观。目前来说,牛皮癣的病因也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的障碍,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障碍等有关。那么看牛皮鲜哪里好,下面来了解一下。
目 录
1看牛皮鲜哪里好
哪里治疗牛皮癣好呢?专家说先让我们看看治疗红皮型牛皮癣方法:
1、糖皮质激素:由附近药物引起的红皮病应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伴其他皮肤病或恶性肿瘤者可根据原发病及病情决定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要按照医生的知道准确的使用。
2、免疫按捺剂:主要病因用于经糖皮质激素治疗人工这种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免疫按捺剂治疗,但因为此药物会影响造血功,所以要特别留意白细胞的检查,要慎重选用。
3、中医中药治疗:赤芍、白茅根清热凉血,双花、连翘、玳瑁清热凉血。以上各法共奏清热凉血解毒、疏风养血、滋阴润燥之功。
2教你如何避开牛皮癣治疗的误区
牛皮癣的治疗误区首先是使用激素类药物,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出现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骨质疏松甚者股骨头坏死等症状。在儿童可因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而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牛皮癣患者不主张应用激素治疗。治癣的外用药也是牛皮癣的治疗误区之一,在医学上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些皮肤病,而牛皮癣并不是癣,也不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它的发病原因很复杂,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往往无效。因此不要望文生义,自己服用抗真菌药物或者乱用癣药外涂,以免浪费钱财,加重病情。牛皮癣的治疗误区里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坚持治疗,牛皮癣的治疗过程比较缓慢,很多患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治疗过程中一看到皮损症状消失,自觉症状也减轻了,就自行放弃治疗。其实,这个时候牛皮癣患者的治疗还没有完全达到治愈的程度,需要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才能把易感基因的活性稳定住。同时牛皮癣患者要注意增强自身免疫能力,为以后杜绝牛皮癣的复发打下基础。
3牛皮廯患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 要营养
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一不可。药食并养,以食为主;荤素兼备,以素为主。(注意要尽量避免开禁忌的食物)
二、 要卫生
牛皮癣患者饮食要谨慎,蔬菜水果要洗净;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刷牙;锅碗筷勺等餐具要清洁、消毒;平时衣着及居住环境应干净卫生。
三、 要沐浴
沐浴有多种,温泉浴、日光浴、清水浴、空气浴、沙子浴、泥土浴等。牛皮癣患者可根据条件与身体状况选择与应用。
四、 要养气
牛皮癣患者要做到主动养精气,应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遇事不怒,思想宽广,饮食有节,起居正常,劳逸结合,锻炼至上,增强抵抗力。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是健康之根本。
五、 要养神
神指银屑病患者心力、心劲。神是身体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八小时工作要专心至致,其余时间与双休日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寄情趣于一技之长,以乐促健康。
六、要欢心
紧张、焦虑、恐惧是健康的大敌。中医要求做到“精神内守,不可七情太过”。对于各种不良的刺激要沉着应对,冷静处理,化险为夷。古人说得好: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孔子也说:“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牛皮癣是的治疗在世界医学界还是一个难题,现在很多先进的技术还没有彻底差出牛皮癣的发病机理。但是在牛皮癣的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牛皮癣患者要有个平稳的心态对待牛皮癣的治疗。平时更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一些养生康复之道,这样我们就能很快的恢复。
4治疗牛皮癣有效的偏方
【用醋治疗牛皮癣偏方】
偏方一、把生苦杏仁研成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摊在布上,洗净患处,将药敷贴在患处皮肤上,用绷带或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新药。
偏方二、用文火,将20斤陈醋,熬成膏状。熬好后,膏状物大约只有半斤重。然后,将其取出保存。患者,用棉签等工具,蘸这种膏状物,往患处抹。每天有时间就抹,抹完后用一张白纸贴上,防止蹭到别处。一个月之内,看不出效果。大约两个月后,牛皮癣就会慢慢退去。待整个牛皮癣全部消失后,就可以停用了。
偏方三、具体的方法是取苦参100克,加入食醋适量,浸泡3~5天制成苦参醋液,在每日洗浴的时候,加入苦参醋液30~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签蘸药液外搽瘙痒处,每日2~3次,连续5~7天。
5让你患上牛皮鲜的罪魁祸首
1.遗传
根据临床所见,本病常有家族史,并有遗传倾向。国外曾报告有家族史者30%~50%,甚至有个别人强调达100%。国内报道有家族史者为10%~20%左右,关于遗传方式,有人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不完全外显率,亦有人认为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遗传者。双亲之一患银屑病,其后裔发病率较健康者子女高3倍之多,若双亲皆患银屑病,其后裔发病率更高。
近年来发现组织相容抗原(hla)与银屑病明显相关性。国外报道银屑病患者hla-b13、hla-b17的抗原频率明显增高,但亦有报道银屑病患者hla-b3、hla-ct7、hla-w6增高者。我国银屑病患者除hla-b13、hla-b17抗原比正常组明显增高外,而hla-dr7、hla-a19、基因频率也增高。hla-bw35、hla-dr9、hla-c7、hla-dq基因频率降低。目前认为银屑病受多基因的控制,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感染
临床实践证明银屑病的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腺炎有关。有6%的银屑病患者有咽部感染史。我们发现很多儿童的银屑病与扁桃腺炎有密切关系。例如有一位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同时患急性扁桃腺炎,病情控制后,有三个人发生了银屑病。这种病人用抗菌素治疗有效。摘除扁桃腺后,皮疹可有明显好转或消退,说明感染是银屑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的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有人证实在棘细胞内有嗜酸性包涵体,但也有人否认其存在。有人在逐鼠身上进行接种,有类似本病的皮损出现,并在其组织切片中发现包涵体。但其发病率仅占7.5%,有人在鸡胚胎上进行实验接种,其成功率为86.7%,本病细胞核分裂旺盛。脱氧核糖核酸(dna)增多,因此病毒学说似有一定根据,但至今尚未能培养出病毒。
最近国内刘正玉等人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银屑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检测了86例银屑病患者血清hcmv特异性抗体igm、iga和尿hcmv-dna阳性率。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人尿中hcmv-dna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银屑病患者体内存在着活动性hcmv感染,其发病与hcmv活化有一定关系。
3.代谢障碍
对银屑病血液化学,皮肤组织化学和皮肤病理生理的研究,未能获得有意的成果。过去有人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已不能认为由类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而多从酶代谢的改变来进行研究。在正常人的表皮内有四种酶,而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内则缺少其中二种,皮损治愈后,其中两种酶又重新出现。已知银屑病的皮损内缺乏环磷腺甘(camp)这是一种表皮抑素(epidermal chalone)可抑制表皮细胞分裂,保持细胞生长和消失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camp有激活磷酸化酶的作用,因而也影响糖原的代谢。如表皮糖原增多,可引起表皮细胞有丝分裂增加,转换率增快。但是银屑病的代谢异常是多方面的,并非仅有camp缺乏,而在皮损表面内环磷乌苷(cgmp),游离花生四烯酸,多胺类等增加对表皮细胞增殖也起重要作用。
但值得提出的是有的学者认为在决定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中,camp与cgmp的比例非常重要,银屑病患者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不全和糖原积蓄的原因是由于低camp和高cgmp,但未被完全证实。
此外腺苷环化酶的活性在银屑病中表现异常,肾上腺素对此酶的刺激反应很低,但对前列腺素e2反应较高,因此银屑病的表皮细胞膜β-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是降低的。而前列腺素在调节环核苷酸也起重要作用。环核苷酸对细胞的增生反应是直接对细胞高分子物质的合成发生调节作用。也就是camp直接调节dna的合成,所以camp对细胞分裂和酶的生成发生直接作用。
4.免疫功能障碍
银屑病与免疫的关系一直受到广泛重视。临床上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的有氨甲喋呤(mtx),乙亚胺环孢素a等治疗本病效果显著。银屑病患者存在多种局部或系统性免疫功能异常,本病与hlab13、b17等抗原表达高度相关等均提示本病也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关于本病的免疫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银屑病是由活化的t细胞引起的表皮细胞增生性疾病。银屑病皮损的真皮层有活化的t细胞浸润,这些细胞释放γ-干扰素,诱导表皮细胞合成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细胞因子等,吸引中性粒细胞在表皮浸润,导致真皮血管扩张,引起皮肤炎症。此外单核细胞和表皮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等还是促进表皮细胞的增生。由此使银屑皮损形成了表皮异常增生和皮肤炎症共存的病理特征。关于银屑病皮损t细胞活化的始动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感染、外伤、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
5.内分泌障碍
银屑病与激素的关系,早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与妊娠,分娩,哺乳期,月经期有关。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部分银屑病患者在妊娠期皮疹减轻或消退。chuzch曾观察43例,在妊娠期间38%患者皮损消退;国内刘承煌等报道169例银屑病患者中6.2%患者与内分泌有关,有5例在妊娠时皮损痊愈或减轻,但产后加剧。徐颜春等报道,测定19例12~45岁女性银屑病患者血浆的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血浆孕酮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因此他们认为血浆雌二醇水平的增高及孕酮水平的降低可能促发或加重12~45岁女性屑病患者的皮损。但是有的妇女在妊娠皮损加剧或恶化,因此也有的使用长效避孕药治疗本病获得一定疗效的报道。综上所述,可见本病与内分泌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6.其他
如精神的创伤,外伤或手术,潮湿,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理化因素及药物刺激等,对银屑病患者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牛皮癣的发病率
据调查,银屑病的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0.1%~3%。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白种人明显高于黄种人,黑种人次之。美国近年来的调查,其发病率为2.6%,患者多达600-700万人,远远高于中国。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患者病情春季,冬季加重,夏季缓解。全国总患病率为0.72‰,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初发年龄男性为20-39岁,女性为15-39岁为最多。近十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认为与工业污染和工作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