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较多,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以14岁以下年龄、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那么得了流脑有什么样的症状?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此病呢?我们一起了解下吧。
目 录
1流脑是如何引起的
1、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好。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接种。
2、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3、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4、暴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5、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
2流脑有哪些表现
脑膜炎球菌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约30%为深呼吸到感染型和出血型,1%为典型流脑病人。潜伏期为1-10天,一般为2-3天。按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爆发型和慢性败血型四种临床类型。
1、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2、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为4期,其特点分别为:
A、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d,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B、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板有关节痛、脾肿大。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皮疹,通常为瘀点或瘀斑,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淤斑点或淤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以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严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其中央因血栓形成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如坏死累及皮下组织可留瘢痕。多数患者12~24小时发展致脑膜炎期。
C、脑膜炎期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d后进入恢复期。
D、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
3、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在24h内死亡。儿童多见。可见如下各型。
(1)败血症休克型除普遍型败血症期必须外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淤点或淤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特征,为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甚至融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可有呼吸急促,易并发DIC。但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那基业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膜脑炎型主要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除高热、淤斑外,病人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束征阳性。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奸诈见静脉迂曲及视审计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常见的是枕骨大孔疝系因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为昏迷加深,瞳孔散大,肌张力增高,上肢多呈内旋,下肢强直;并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少数为天幕裂孔疝,致脑干和动延伸神经受压,表现为昏迷,同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瘫痪。均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严重,病死率高。
(4)慢性败血型。
3流脑如何避免
1.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
2.流脑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商店、影剧院、公园等游玩;如非去不可,应戴上口罩。
4.在流行病高峰季节里,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咽喉肿痛、头痛、呕吐、精神不好、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5.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6.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饭后盐水漱口,也有利于预防“流脑”的发生。
7.秋末冬初对5岁以内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保护率可达80~90%,抗病能力可维持1年左右;以后每年再打加强针一次。
8. 药物预防: 国内仍采用磺胺药,密切接触者可用碘胺嘧啶(SD),成人2g/日,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小儿每日为100mg/kg。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①发热伴头痛;②精神萎靡;③急性咽炎;④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给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国外采用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环素进行预防。利福平每日600mg,连服5日,1~12岁儿童每日剂量为10mg/kg。
9.菌苗预防: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A和C两群荚膜多糖菌苗。经超速离心提纯的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为94.9%,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增加14.1倍。国内尚有用多糖菌苗作“应急”预防者,若1~2月份的流脑发病率大于10/10万,或发病率高于上一年同时期时,即可在人群中进行预防接种。
4流脑可引发哪些疾病
(1)并发症包括继发感染,继发感染以肺炎最为常见,尤多见于老年和婴幼儿。其他有褥疮、角膜溃疡、尿道感染。
(2)在败血症散播散至其他脏器而造成的化脓性病变:化脓性迁徙性病变有全眼炎、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常为单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肌炎、睾丸炎、附睾炎。
(3)脑膜炎对脑及其周围组织造成的损害: 脑及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而引起的损害中有动眼肌麻痹、视神经炎、听神经及面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脑脓肿等。在慢性病人,尤其是婴幼儿,因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以及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可分别发生脑积水或硬膜下积液。
(4)变态反应性疾病: 在病程后期可出现血管炎、关节炎及心包炎等。
后遗症可由任何并发症引起,其中常见者为耳聋(小儿发展为聋哑)、失明、动眼神经麻痹、瘫痪、智力或性情改变、精神异常和脑积水。
56种人不宜接种流脑疫苗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不能接种。
2、有高热惊厥史的人不能接种。
3、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尤其是脏器功能不全者不能接种。
4、有精神系统疾病和精神病的人不能接种。
5、有过敏史的不能接种,过敏史包括药物和食物的过敏。打流脑疫苗前一定要告诉医生是否有过敏史。
6、如发烧或正处于疾病的急性期,也不宜接种流脑疫苗,可以等康复后再补种。
打疫苗并不是进了保险箱,流脑疫苗使90%—95%的人群得到免疫,但还是有被传染的可能。所以,要注意在流脑高发期作好适当的保护。
标签:其他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