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斜视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对病因不明者,尚无理想方法。那么,早产斜弱视的分类有哪些?下面一起了解一下。
目 录
1早产斜弱视的分类
斜视可依其偏斜方向不同而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下斜视。其中以内、外斜视最普遍。如详细分类,内斜视可分为:
1、假性内斜视:外表看来像内斜视,而实非内斜视(东方人较多见)。
2、先天性内斜视:发生在半岁以内之内斜视谓之。
3、后天性内斜视:可分为共恸性内斜视:即非痳痹性内斜。非共恸性内斜视即痳痹性内斜视。至于外斜视又可分为:
1、假性外斜视:外观看来像外斜视而实非外斜视。
2、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发生之外斜视谓之。
3、外斜视。
2早产斜弱视治疗
一、手术疗法是以手术的方法调整外眼肌的强度与附着点的位置,使眼位趋于正常。对于先天性内斜视与上下斜视的患者来说,治疗斜视最好的方法就是斜视手术;非调节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视通常亦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来矫正。
二、非手术疗法:并非所有的斜视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调节性内斜视,治疗斜视最好的方法就是非手术治疗。
只要戴上适当的远视眼镜或双光镜就可以矫正。如果并有中高屈光异常,亦常需配戴眼镜来矫正,另外可借着轴矫正训练的方法来帮助两眼单视能的恢复与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视轴矫正训练机来训练,或者配戴棱镜镜片等。如果并有弱视,则弱视的训练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
3早产斜弱视预防
首先,别让宝宝的眼睛受伤,家里那些比较尖利的东西最好放到宝宝够不到的地方,宝宝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别让他(她)磕了碰了。阳光强烈的时候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尽量避免让宝宝接触强烈的阳光。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刚出生,夜里为孩子开灯睡觉会让孩子感觉踏实。其实不然,3个月内的宝宝最好避免看日光灯,可以在床头准备一个小台灯,把灯光向墙的方向打。”苏刚特别强调。
同时,母亲在喂奶时不要只在一个方向喂,以免使孩子一只眼睛视网膜被压制而受到损坏。而宝宝大一点后,开始喜欢接触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这时候家长就要开始动脑了,想办法让孩子少接触这些蓝光。“电视画面跳跃闪动,切换速度非常快,会让宝宝的眼睛处于紧张状态,所以要限制宝宝看电视,每天看电视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还要跟电视保持3米左右的距离。”苏刚强调。
另外,在平时的饮食中,要给孩子多吃些对眼睛有好处的食物。如含钙食物中的虾、大豆、花生、蛋黄等,还要多吃含维生素A和核黄素的食物,如猪肝、鸡肝、牛奶、羊奶、干酪、瘦肉等。含维生素C、B和含锌的食物也要吃一些,鲜枣、柑橘、西红柿、牡蛎、胡萝卜、西红柿、苹果等,让孩子在合理的饮食中保证眼睛的健康。
4早产斜弱视护理
1、配戴矫正眼镜
对于伴有内斜视的远视患儿,配镜度数首先从矫正眼位角度考虑,其次才是矫正视力。对于内斜视中调节过强的患儿,可以过矫+1。00D左右。伴有外斜视的远视患儿,配镜度数以达到最好矫正视力的最低度为宜,+3。00D以内者可以不戴镜。
对于伴有内斜视的近视患儿,配镜度数以达到最好矫正视力的最低度为宜。对于伴有外斜视的近视患儿,配镜度数应以尽量提高矫正视力的前提下,配足度数或适当过矫。
2、家庭弱视训练(五步训练法)
对于单眼斜视弱视儿童,可优先选用健眼严格遮盖法;对于交替性斜视弱视儿童,可用双眼交替遮盖法;为了使孩子尽快恢复视力可采用静态光增视训练法、动态光增视训练法、CAM增视训练法、精细目力增视训练法、全息电脉冲增视训练法等五步训练可助孩子迅速提高视力。
5早产斜弱视饮食
1.劝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
2.要注意引导孩子多吃些粗粮如玉米面、小米等,以增加必要的维生素供给。
3.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限制过多糖类的摄入,以促进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发育。
4.不让孩子吃蒸煮过头的蛋白质类食物。
5.根据孩子营养状况,必要时补给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鱼肝油等和矿物质如锌、铁、钙等。
以下两则弱视食疗方也可供选择:
1.黑豆500克,核桃仁500克,牛奶1杯,蜂蜜1匙。制法:黑豆炒熟后待冷,磨成粉。核桃仁炒至微焦,去衣,待冷后捣成泥。取以上两种食品各1匙,冲入1杯煮沸的牛奶,加入蜂蜜1匙,能改善眼部肌肉的调节功能。
2.枸杞10克,桑葚10克,山药20克,红枣10个。制法:将上述四种材料水煎,分两次饮用,中间间隔3~4小时。弱视儿童长期服用,能消除眼疲劳症状。
温馨提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弱视(amblyopia)是眼科临床常见的儿童眼病。眼部内外没有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低于0.9)者称为弱视。弱视与斜视有密切关系,单眼偏斜可致该眼弱视,而弱视又可形成斜视。对弱视的研究除眼科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外,还涉及到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