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那么是什么原因引的发手足口病呢?相信很多的家长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导致没能及时的做好预防措施,那么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病人的饮食宜忌?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
目 录
1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1.一般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2.合并治疗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3.抗病毒药物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抗病毒的药物。
查看详情>>2手足口病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手足口病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目前对患病者的隔离一般不少于2周(由于手足口病患者的排毒期限迄今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告,因此尚难确定其传染期)。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每日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疑似病人,杜绝带病入园的现象;餐具要做到餐次消毒,每日对玩具、用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保持卫生间的清洁卫生,减少间接接触传播,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教育指导少年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3手足口病缓解症状的措施有哪些
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该病一般1~2周可以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它也不是终身免疫,即以后还可以感染发病。
4手足口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手足口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为了进食时减少嘴疼,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用吸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粘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举例:牛奶香蕉糊。牛奶提供优质蛋白质;香蕉易制成糊状,富含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果胶,能提供热能、维生素,且润肠通便。
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碎蘑菇等。大约十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也有说法“全素,不动荤腥”。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手足口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2、治疗期间应注意不吃鱼、虾、蟹。
特别是在夏天,天气炎热,大家都会选择冰冷的食物,这会影响手足口病患者的肠胃健康,导致本来就没有什么食欲的患者更加吃不下东西,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而辛辣的食物更是不要多吃,因为辛辣食物属热性,吃了很容易上火,手足口病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吃辛辣的食物会加重病情,所以辛辣食物不能吃。
5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普通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参考处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颗粒、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金莲泡腾片,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风。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喘促,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参考处方: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浓煎鼻饲或直肠滴注。
重症患儿发病急,传变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
(三)中医药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蜜调外涂敷用,1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