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又名口僻、卒口僻、口眼歪斜、歪嘴风、吊线风等。祖国医学是如何认识面瘫的?面瘫会有后遗症吗?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有哪些?中医能彻底治愈面瘫吗?
目 录
1中医治疗面瘫
中 医治病注重整体,疗效巩固,副作用小。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大法,对于面瘫的治疗早期以祛邪通络牵正为主,后期以扶正通络牵正为主。临床治疗中, 中医首先针对致病之病因、部位、性质,病人的体质,有的放矢,扶正祛邪,“以平为期”,使之恢复正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补不足,损有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诊治密切关注病因与人体疾病变化的内在联系。其次,临证遣方用药、针刺等治疗的施用,亦主张适度,补偏救弊,更 注重时刻不忘顾护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
中医治疗面瘫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等方法,中医注重辨证论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邪入络证、风痰阻络证、风热犯络证、风寒袭络证、气虚血瘀证等等,采用中药治疗根据不同证型选方用药,(1).风邪入络证:治法祛散风邪、通络牵正,方药牵正散加味;(2).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散邪、化痰通络,方药牵正散合二陈汤加减;(3).风热犯络证:治法疏风散热、通络牵正,方药银翘散合牵正散加减;(4).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通络牵正,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合牵正散加减;(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牵正,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
2针灸治疗面瘫穴位
各个穴位详解: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 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3治疗面瘫的注意事项
因为有些面瘫患者是因为脑部肿瘤而导致的,像垂体瘤、颅咽管瘤、神经鞘瘤以及室管膜瘤都有可能引发面瘫,这一类的面瘫患者如果仅仅依靠针灸进行治疗,那时无法完全治愈的,而必须通过伽马刀等手术方法才能清除脑部肿瘤从而治愈面瘫。
还有一部分患者是不耐受针灸治疗方法的,主要是因为面瘫使用针灸治疗时,用到的穴位比较特殊而导致的。普遍用到的穴位有阳白、四白、攒竹、丝竹、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以及足三里。然而,合谷穴是不适宜用于孕妇的,容易引发流产。
此外,针灸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宜太过劳累、不能过饥过饱、或者过渴、心情不宜过于波动、酒醉等现象,如果患者存在上述现象的话,建议要在患者现象消失之后再进行治疗。不然,会因为患者精神状态不佳,肌肉紧张,在治疗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滞针、弯针或者晕针的情况,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针灸治疗面瘫见效是比较慢的,需要一段时间,患者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完全治愈面瘫。
4面瘫与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不同时具备传染所需的三个条件,所以它是不会传染的。而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为神经科疾病。
三叉神经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主要在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
病原体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的过程,我们也把它叫做感染。由传染源到健康易感动物并造成其发病的过程就叫做传染。
5面瘫吃什么好
一、面瘫食疗方:
1.防风粥
防风10—15克,葱白口茎,粳米30—60克,前两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温服。本方功可祛风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肌体肌肉酸楚等。
2.薄荷糖
簿荷粉30克,白糖500克,将白糖放入锅内,加水少许,文火炼稠,后加入薄荷粉,调勺,再继续炼于不粘手时,即成本方具有疏风清热,辛凉解表的功效,对于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咽干微渴等症有效。
3.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本方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4.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克,生姜3克,红糖15克,以沸水浸泡5—10分钟。本方具有流风散寒,常浸解表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5.大枣粥
大枣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煮至熟烂成粥,本方功能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虚弱之口眼歪斜,气短乏力者。
6.参枸莲蓉汤
白人参,枸杞子,葡萄干各2克,莲子肉,山药各2克,肉莲蓉,火麻仁各12克,橘红3克,大枣,胡桃肉各2枚,煎汤取药汁服,口服2—3次。本方有补中益气,兼滋养肝肾之阴的功效。
7.生地蝎子汤
以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全蝎3至5只、天麻10克、猪肉100克及陈皮、生姜适量煲汤。其中全蝎为治风要药和著名的昆虫食品,与各药食料相配,能滋养阴血、祛风通络,适合中期和恢复期病人尤其是素来肝肾阴虚,伴头晕耳鸣肢麻,外风、内风兼见者饮用。而孕妇慎用。
8.参芪乌鸡汤
备党参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丝鸡四分之一只除去皮脂,生姜2片,煲汤饮食。本汤可以补虚扶正、祛痰纠偏,适宜恢复期气血较弱的患者使用。
温馨提示: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