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年纪大了,易腿脚不便,但是如果长期有发冷、有麻木感,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等症状一定要警惕,或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目 录
1下肢静脉血栓饮食
1、多吃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鱼类、蛋类(蛋黄应少吃)、豆制品,少吃猪、牛、羊肉,且以瘦肉为好。
2、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
3、肥胖的病人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一般控制在每天三百克左右的主食量。如病人吃不饱可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尽量养成吃八成饱的习惯。
4、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咸,最好不吃咸菜。因为吃得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
5、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粮等,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
6、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2双下肢动脉血管病是怎么引起的
王老伯年近七旬,除了有高血压,身体一直很好,是小区的广场舞“明星”。最近几个月来,王老伯跳完舞后总是感觉小腿酸胀、发麻,有时晚上睡觉还抽筋。他以为是跳舞累的,就休息了几天,同时补充了钙片,可症状并不见好。着急的他赶紧到医院检查,原来,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尽快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近年来,随着“三高”人群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70岁以上人群中达到8%~10%。由于血管关系到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可以说“病在腿上,险在心脑”。严重的下肢缺血不仅可能导致截肢,斑块脱落还可能随血流“漂移”,引发肺栓塞、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缺乏经验,很多患者常把腿部不适误认为是年纪大了、腰腿痛、缺钙等造成的,延误治疗。因此,出现可疑症状要引起重视。一般来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表现为患肢发冷、有麻木感,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间歇性跛行;中期出现肢体皮肤苍白、温度降低、肌肉萎缩,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甚至夜间被痛醒等;晚期患肢动脉完全闭塞,肢体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等。
老年人和“三高”患者,最好掌握一些早期分辨的自检方法。比如可以摸摸大腿根部和足背,如果能感觉到明显、规律的动脉搏动,一般可排除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此外,如果两只脚皮肤温度不一致,一边凉一边热,温度低的那边很可能有血管方面的问题。
3警惕周围血管病的早期信号
好多人对周围血管疾病都比较陌生,认为这类疾病是少见病。事实恰恰相反,周围血管病遍布全身,从头至足无处不到。周围血管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疼痛:周围血管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表现。
大动脉炎、颈动脉硬化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胸腹主动脉瘤则以胸痛腹痛为主要症状。临床最多见的是肢体疼痛。每个人几乎都有肢体疼痛的体验,许多情况下并没有严重后果,但也有不少肢体疼痛是由于血管疾病所引起,最终因此丧失肢体甚至生命。所以对肢体疼痛要想到周围血管疾病的可能。这类疼痛常伴有肿胀、麻木、发凉、皮肤颜色苍白或紫暗,后期发黑坏死。常见的疾病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坏疽、肢体动脉栓塞等。
肿胀:肿胀是静脉疾病的主要表现,且多局限于某一部位。上腔静脉综合征肿胀局限于头面部及上肢。布加氏综合征可出现腹水、肝脾肿大及腹壁静脉曲张,易被误诊为肝硬化。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是血栓脱落可致肺动脉栓塞而猝死。
静脉曲张:早期见下肢的浅静脉曲张显露,后期则出现皮肤发黑,肢体肿胀,发痒,最后发生溃疡,形成“老烂腿”,长期不愈。
坏疽和溃疡:凡肢体久不愈合的溃疡和坏疽多与血管疾病有关。
血压变化:血管疾病可引起局限性的血压变化,如大动脉炎可引起半身高血压、半身低血压,甚至脉搏、血压测不到。肾动脉狭窄可引起持续性的高血压。原则上对中、青年的高血压一定要认真检查以确认有无血管疾病。
4动脉硬化跟这些因素有关
动脉硬化的原因是什么
1、高血压
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
2、胆固醇
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是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油脂饮食
日常饮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时喜欢吃肥腻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矿物质的摄取,就会使过多油脂沉积于血管壁上,诱发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脏血管病变。
4、缺少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帮忙身体把多余胆固醇从胆道与肠道排出体外,避免过剩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内壁,此外,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消耗过剩热量,使身体脂肪比重减少,肌肉比重增加,而减轻体重,因此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得到粥状动脉硬化。
5、高脂血症
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6、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7、抽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损伤动脉内壁,受伤的动脉内壁会卡住胆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积形成脂肪斑块,同时,抽烟也会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减少血流量。
8、肥胖
肥胖或体重过重的人,心脏负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机率也较高,因而增加粥状动脉硬化风险,肥胖,易促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岛素阻抵抗症候群。
9、过大压力
人会因为压力而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于是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伤害动脉血管内壁。
10、家族史
家族史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使某些人早期就发生动脉硬化疾病遗传,其原因仍未明,有的是严重高胆固醇血症,迭积在血液中,进而促发动脉硬化发生,有的是早发性高血压或是容易发生血栓等。
5防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当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种疾病虽然后果严重,却是可防可治而不可怕的。血脂异常(既往称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元凶。
血脂异常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发病机制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外,后天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要想改善血脂异常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限制食物性胆固醇的摄入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虽然体内的胆固醇不全来自食物,但是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所必需的。
食物中含胆固醇丰富的是鸡蛋黄、蟹黄和各种动物内脏,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如一个蛋黄就含胆固醇约200-300mg,这就是每天胆固醇摄入的最高量。
2.限制脂肪的摄入
食用的脂肪包括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前者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升高胆固醇,应该严格限制,使其不超过每天总热量的7%。后者虽然是不饱和脂肪酸,但因其提供较高的热量,也应该适当限制,以每天不超过20-25g为宜。全部脂肪热量不超过摄入总热量的30%。
提倡科学的烹调方法,菜肴以蒸、煮和凉拌为主,炒菜少放油,尽量不煎、炸食品,少吃人造奶油食物。
3.限制总热量的摄入
除了限制脂肪外,提供热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应适当限制,也就是每天的主食要有所控制,做到每餐食无求饱,而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而热量较低的粗粮(如全麦面粉等)、杂粮(如豆类杂面等)和新鲜绿叶蔬菜。
若血脂异常合并或继发于糖尿病者,其主食控制就更为重要。
4.戒烟限酒
吸烟能抑制脂蛋白脂酶(人体内一种参与脂蛋白代谢的重要的酶)的活性,使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还能破坏内皮细胞的功能,引起动脉痉挛等。所以对于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危害很大,必须戒烟。
而适量饮酒,尤其是葡萄酒,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益,以每天不超过1oog葡萄酒为宜。
5.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超重和肥胖者,除了饮食控制外,体育锻炼是有效的减肥措施。以腰围增加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内脏脂肪增多,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不少血脂异常患者合并有脂肪肝,更应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消耗脂肪,减轻体重的效果。体育锻炼的方式建议采用低、中强度的有节律、重复性的有氧运动,如行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或体操等,如每天行走30分钟,距离为3000米。
如果切实做到了以上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大约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30%,疗效还是相当可观的。所以对于心血管综合危险程度属于低、中度的血脂异常者,可在药物治疗前,先采取这些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3-6个月,可能会收到较好的调脂效果。即使是需要服用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这种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治疗措施,而且应持之以恒,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