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妇女合并肝炎者较常见。妊娠以后,由于胎儿发育的需要,孕妇肝内糖原代谢增强,肝脏负担加重,比常人更容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妊娠合并肝炎有什么特征?怎样防治呢?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目 录
1妊娠合并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产科常见的传染病,对母婴的影响均较大,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深入,从而使该病对母婴的影响,如母婴垂直传播、母婴死亡以及母乳喂养等方面更受到关注。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约为0.025%~0.08%,而妊娠晚期的发病率较高。
妊娠合并肝炎的主要特点:
1、主要证状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特别是妊娠是期的消化道症状更为明显。
2、妊娠晚期合并肝炎的患者,腹胀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重症肝炎的比例高。
3、出现黄疸多,约占4/5以上,多数患者为深度黄疸伴有皮肤瘙痒等。
4、其体征特点是,肝肿大,有轻度压痛,但随病情的改善而很快消失。
查看详情>>
2妊娠合并肝炎的类型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
其症状与非孕妇者相同,发病较急,除有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外,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阳性则可确诊。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1)有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及乏力、黄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学检测指标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标。在感染潜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阳性;当HBsAg为高滴度时,则e抗原(HBeAg)也同时为阳性。临床只以单项HBsAg作为感染指标是不够的,应与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结合判断之。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为有保护性的抗体。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时,经过一段时间,出现抗HBs提示机体获得了免疫力。
3)乙肝e抗原(HBeAg):是HBcAg的降解产物,急性感染时HBeAg的出现稍晚于HBsAg。e抗原的亚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活性。
4)乙肝e抗体(抗HBe):一般当HBeAg在血中消失,而后出现抗HBe,提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病情多渐趋稳定。
5)核心抗体(抗HBc):在急性感染时,HBsAg出现后2~4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检出。所以抗HBC-IgM多见于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动期。
6)乙肝病毒DNA(HBV-DNA):HBV-DNA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及传染性指标。HBV-DNA与HBeAg和DNA-多聚酶呈平衡关系。凡是HBeAg阳性的血中,86%~100%可检测到HBV-DNA。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测定和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对妊娠合并乙肝的诊断可很快明确。
3妊娠合并肝炎的用药治疗方法
原则上与非孕期病毒性肝炎治疗相同,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治疗应以中西医药结合为主,对没有肯定疗效的药物,应慎重使用,尽量少用药物,以防增加肝脏负担。
1.一般处理 急性期应充分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以利于肝细胞的修复。黄疸消退症状开始减轻后,逐渐增加活动。合理安排饮食,以高糖、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三高饮食”为主,对有胆汁淤积或肝性脑病者应限制脂肪和蛋白质。禁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损害的药物。
2.保肝治疗 以对症治疗和辅助恢复肝功能为原则。给予大量的维生素和葡萄糖,口服维生素以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或酵母为主。如黄疸较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有出血倾向,可给予维生素K;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者还应增加维生素A。病情较重、食欲较差或有呕吐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滴注葡萄糖、维生素C、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和细胞色素等可促进肝细胞的代谢,新鲜血、血浆和人体白蛋白等可改善凝血功能,纠正低蛋白血症起到保肝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如二异丙胺(肝乐)、肝宁、肌苷等也有保肝作用。
3.免疫调节药物 糖皮质激素目前仅用于急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常用药物为泼尼松、 泼尼松龙及地塞米松。疗程不宜过长,急性者1~2周;慢性肝炎疗程较长,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并发感染或骨质疏松等,停药时须逐渐减量。转移因子、左旋咪唑、阿地白介素(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等免疫促进剂,效果均不肯定。
4.抗病毒制剂 近年国外应用白细胞干扰素或基因重组α、β或γ干扰素或阿糖腺苷或单磷酸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或去氧
4妊娠合并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专家表示,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母体的影响
妊娠早期并发病毒性肝炎可使早孕反应加重。妊娠晚期并发病毒性肝炎可发展为重症肝炎,孕产妇死亡率升高,同时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易发生急性肝坏死。
分娩时,因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易导致产后出血。重症肝炎常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直接威胁母体的安全。
二、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
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的孕妇胎儿畸形发生率约比正常孕妇高2倍。由于肝炎病毒可感染胎儿,易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围生儿的死亡率明显上升。
5妊娠合并肝炎的护理方法
妊娠期
(1)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预防肝炎的发生。
(2) 加强围生期保健,重视孕期监护,定期产前检查。向孕妇及家属讲解肝炎与母婴的相互影响及利害关系,应注意个人用具的隔离,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孕妇因患传染病而产生的顾虑及自卑心理,指导孕妇在隔离期间进行自我调节。
(3) 保肝护理。应给予多种维生素如C、B族、K等,饮食应低脂、少量多餐富于铁质、钙质,增加营养,防止贫血及其他并发症。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药物治疗和营养调配同等重要,增加营养的摄入有保肝作用,又有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4) 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促进睡眠、休息。避免劳累加重肝脏负担。
急性期应卧床,随病情的好转可适当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分娩期
(1) 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注意产妇的休息和饮食,以保护产力,防止滞产。
(2)了解凝血功能。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量、血小板计数,以了解凝血功能状态,并备好新鲜血液以备急需。补充维生素K、C,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防止凝血功能障碍。
(3)缩短第二产程。协助手术助产,减少孕妇的体力消耗,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并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如有裂伤应及时完善止血后缝合,仔细检查胎盘的完整性。分娩过程应注意无菌操作规程。
产褥期
(1)继续保肝护肝。保证产妇休息,注意营养,选用对肝损害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回奶不宜用雌激素,可继续用维生素K治疗。
(2)严密观察子宫收缩,阴道出血情况、血压、脉搏、尿量。
温馨提示:
肝炎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由于引发肝炎的病因不同,虽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