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铅中毒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但会出现食欲不振、胃疼、失眠、学习障碍、便秘、恶心、腹泻、疲劳、智商低下、贫血等症状。如果儿童血铅超过100μg/L应咨询医生进行卫生指导和食物及药物排铅。儿童多吃海带可防铅中毒,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目 录
1儿童铅中毒的表现有哪些
1.腹痛、腹泻、呕吐、大便呈黑色。
2.心悸、面色苍白、贫血。
3.头痛、头晕、失眠、甚至烦躁、昏迷。
4.急性中毒病儿口内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呈白色奶块状,腹痛,出汗,烦躁,拒食等。
5.重症铅中毒常有阵发性腹绞痛,并可发生肝大、黄疸、少尿或无尿、循环衰竭等,少数有消化道出血和麻痹性肠梗阻。病期较长的患者并有贫血,面容呈灰色,伴心悸、气促、乏力等,牙齿与指甲因铅质沉着而染黑色,牙龈的黑色"铅线"很少见于幼儿。有时可见肢体瘫痪,若发生肋间肌瘫痪,则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
6.急性铅中毒性脑病时,会突然出现顽固性呕吐,并伴有呼吸、脉搏增快,共济失调,斜视,惊厥,昏迷等,此时可有血压增高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2儿童多吃海带可防铅中毒
注意居住环境,购买远离交通要道的楼盘,尽量不要临路而居,远离车多之处。家居装修,尽量少用油漆涂料,有条件的话,尽量选用高品质产品。
生活用品方面,不用彩釉餐具,勤洗手,尽量减少染发。由于铸铁的自来水管、PVC水管等物品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铅,所以清晨使用自来水时,要先放3-5分钟,冲去水管中的铅。
饮食方面,蔬果尽量多冲洗,能削皮就削皮;多吃酸性食物,鱼、肉、蛋、禽及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油菜、卷心菜、苦瓜、猕猴桃、枣等可促进排铅。
不吃或少吃高铅的食品,如松花蛋、老式爆米花,少喝易拉罐饮料。多吃奶制品等富含钙物质,多吃瘦肉、黑芝麻等富含铁食物,多吃肉类、海产品、坚果、粗粮等富含锌食物。
另外,海带中的碘质和海藻酸能促进铅的排出;大蒜和洋葱头中的硫化物能化解铅的毒性作用,它们都堪称驱铅食品。而绿茶中的茶多酚可以促进有毒物质包括铅的排出。
3哪些习惯可引起儿童铅中毒
1、 妈咪脸部的化妆品:
可能没想到铅中毒离孩子如此之近?平日里亲子间的亲昵都有可能成为孩子铅中毒的原因之一!孩子可能因舔食母亲面部含有铅质的粉类、染发剂中毒。
2、室内含铅的漆层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用手到处摸,可因啃食床架、玩具等含铅的漆层而致中毒。有专家指出,铅尘多聚积在离地1米左右的空间,这一高度与儿童的呼吸带接近,使得他们比成人更易受到铅的“侵害”。
3、误食过量含铅药物
婴幼儿误服羊痫风丸、铅丹、黑锡丹、密陀僧等可致急性中毒如含铅的爽身粉被婴儿吸入,燃烧电池筒等所产生的含有铅化物的烟尘均可导致婴幼儿吸入中毒。
4海带怎么煮容易烂
复杂的煮法
在煮海带之前先把海带隔水蒸上半个小时再去煮,这样海带一煮就烂了。因为蒸完后的海带已经是半生半熟了,所以煮起来要不了多长时间,但是这样做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麻烦又费时。
方便的煮法
在煮海带之前用淘米水或者盐水进行浸泡,水里面加点醋,泡上1个小时左右再进行煮,那样也能很快煮烂。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便捷,非常适合使用。
科学的煮法
在煮海带的过程中可以放一些菠菜,这样也会很快煮烂。因为菠菜中含有草酸,可以使海带快速变软,更容易煮烂。这种方法效果比较好,缺点就是可能会影响口味。
5海带食前宜浸泡6小时
众所周知,海带的营养十分丰富,含有碘、铁、钙、甘露醇、胡萝卜素等人体所需要的成分。海带中含有一种叫做海带多糖的有效成分,能降低人体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海带多糖还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可阻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海带中还富含纤维素,纤维素可以和胆汁酸结合排出体外,减少胆固醇合成,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但在食用海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食前浸泡6小时
砷是机体的微量元素,在人体细胞代谢中起一定作用,但长期超量摄入可致慢性中毒。海带含砷主要是海水污染所致。因此在食用海带时,从安全角度出发,一定要洗干净。海带经水浸泡以后,砷和砷化物溶解在水中,含砷量会大大减少。浸泡时水要多些,或者换一两次水。海带比较嫩、含砷量少的浸泡时间不能太长;如果质地硬的,含砷多的,浸泡时间可相对较长。但由于含砷量的多少难以用肉眼鉴别,因此,一般说浸泡6小时左右就行了,因为浸泡时间过长,海带中的营养物质如水溶性维生素、无机盐等也会溶解于水,营养价值就会降低。
因人而宜
患有甲亢的病人不要吃海带;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人也不宜吃海带;严重痤疮的人、过敏体质者也不宜吃海带;孕妇,乳母不宜吃过多海带,因为海带中的碘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胎(婴)儿体内,引起胎(婴)儿甲状腺功能障碍。
温馨提示:
定期检查孩子身体的铅含量。进食含钙、铁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铅和其化合物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中毒途经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然后呼吸道中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中毒者一般有铅及铅化物接触史。口服2-3克可致中毒,50克可致死。临床铅中毒很少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