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它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极大的伤害,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症,所以找到科学有效的调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饮食方面的调养,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改善贫血症状。那么,贫血到底应该怎么用饮食来调养呢?下面介绍一下。
目录
1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也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如果人体对铁的摄入量不足,便会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显着减少,随之红细胞数目就减少。其结果,会使人体内的各细胞、组织供氧不足,将导致缺铁性贫血症。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根据亚洲区的缺铁性贫血调查显示,中国是缺铁性贫血大国。那么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那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解下导致贫血主要的原因。
1、叶酸不足
叶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富含叶酸的食物主要有绿色蔬菜,水果。动物肝肾。经常不食蔬菜水果、也不吃动物内脏的人,容易造成叶酸摄入不足。叶酸是造血原料之一,叶酸的缺乏也会造成贫血。
2、铁元素供不应求
人体对铁的需求量比一般情况下的多,比如生长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小孩和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都是需铁量很大的人群,特殊时期对铁质的需求大,但是供铁量不足,就很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
3、维生素B12不足
人体的维生素B12也主要由食物供给,动物性食品中富含维生素B12,如肝、肉类、肾。蛋类、奶类次之,蔬菜中含量甚小,所以不吃动物类食品,只食蔬菜,也会造成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有中度缩短,骨髓内虽然各阶段的巨幼细胞增多,会导致NDA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也会有障碍,这样就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2贫血有什么症状
心血管系统表现
体力活动后感到心悸、气促,是最常见的症状。 贫血严重或有心力衰竭时, 即使在休息时也 会出现心悸、气促。有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人可出现心绞痛。有些病人平时无心绞痛,但由于贫血而加重心肌的缺血程度,则可发生心绞痛。
神经系统表现
贫血严重时,神经系统症状亦多见,尤其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 眼嗜睡、 注意力不易集中、 反应迟钝、 手脚发麻、 发冷或有针刺感等。 贫血严重者可发生昏厥。 贫 血如急剧发生,患者常烦躁不安。
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亦可出现腹 胀、心窝胃脘部不适、恶心、便秘。有时可有舌 痛、舌苔光滑。贫血严重者,肝脏可有轻度肿大,发生心力衰竭时尤其明显,并常有压痛。
生殖系统表现
女性患者常有月经不规则,闭经最为常见。贫血常由月经过多引起,但偶尔贫血亦可引 起月经过多。严重贫血患者多有性欲减退。
泌尿系统表现
严重贫血患者尿中可出现少量蛋白, 尿浓缩功能轻度减低, 但除了本来就有肾脏疾病外, 一般不会引起血液尿素氮增高。 发生急性血管内大量溶血时, 尿色可呈红茶或酱油样颜色 (血 红蛋白尿) ,如果同时有循环衰竭,可发生少尿、无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如何饮食调养贫血
贫血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它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极大的伤害,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症,所以找到科学有效的调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饮食方面的调养,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改善贫血症状。贫血患者需要进补养血药膳,例如黑木耳红枣茶、汤山羊肉、猪肝等。
一、贫血病症介绍
贫血是多数疾病的共同症状,所以原因之去除是及重要的。在病因诊断未确之前切忌物乱投药物,例如维生素例如维生素B12、叶酸、铁剂,这样之处理是不会见效的,反而因疏忽病因延误病情,这样有害病人造成严重后果。例如胃炎引起的贫血,只顾一味地治疗贫血而疏忽治疗引起贫血的癌症,那真是舍本逐末的。
二、饮食上调养贫血
贫血者应进补养血药膳。可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也可用麦芽糖60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煮熟食用;还可食用何首乌20克,枸杞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成的仙人粥,有补血养血的功效;贫血严重者可加服硫酸亚铁片等。
当然,女性朋友在经期也非常容易出现短暂的贫血症状,我们的妙方是,黑木耳红枣茶,具体做法是:把红枣、黑木耳洗干净后,把红枣的核用小刀去掉,把红枣和黑木耳加水煮沸,趁温热时喝下,有养血美颜的功效。
汤山羊肉400克切块,黄芪、党参、当归各25克,同放砂锅内,加水1000毫升,文火煨煮,至羊肉烂时放入生姜25克和食盐适量,吃肉喝汤,经常食用。此方最适宜于脾肾阳虚贫血患者食用。
猪肝(其他动物肝脏也可)100~150克,粳米100克。先将猪肝洗净切碎,与粳米一同入锅,加水1000克及葱、姜、油、盐各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日服1剂,分数次食用。此方具有益血补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萎黄、贫血、慢性肝炎、夜盲、青光眼等症。
4青少年运动预防贫血
贫血是临床常见病,在经常运动锻炼的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青春期少男少女更为多见。参加体育运动者如常感头晕、失眠、厌食等,多意味着这是机体贫血或是缺铁的征兆。青少年运动易患贫血症,过去人们将其认为是偏食等生理因素造成的。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认为,其原因是复杂的。
众所周知,铁在人体中主要参与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色素和多种细胞氧化酶类。血红蛋白是血液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载体,它在肺泡毛细血管结合氧,运送到组织,再把组织内的二氧化碳运往肺部呼出体外;肌红蛋白是肌肉内贮存氧的场所,可以在运动者最缺氧的时候释放出大量的氧;血色素和细胞氧化酶则都是细胞线粒体有氧氧化产生能量必不可少的物质。
人体内67%的铁质分布在负责运送氧气的血色素中。27%的铁质储存在肝脏、脾脏和骨髓中,其余储存在肌红蛋白中。
经运动医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机体尚处于发育中,机体对铁质的需求量大,如不主动、有意识的补充铁质,容易产生机体缺铁症状。
另一方面,运动本身也会增加铁质的过多消耗。运动锻炼中人体出汗较多,汗水中铁浓度可达40-60微克/毫升。出汗多意味着铁的流失增多;运动后肌肉量增大,血红蛋白及血中含铁酶的水平比正常人高,机体对铁的需要量相应增大;运动较多者红细胞的寿命比运动较少的人短,其铁代谢率和转化率亦会增高。因此,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激烈运动锻炼容易致机体缺铁,严重者可出现缺铁性贫血。
除上述原因外,不久前日本专家研究发现,激烈运动也会损坏红细胞,或是造成肌肉损伤致铁质的过多流失,带来缺铁性贫血症状。千叶县慈惠医科大学学者北岛在1991年就注意到运动会导致贫血的现象。近年来,他把每周参加5天以上训练的青少年称为“运动族”,除此以外的称为“非运动族”,对他们进行调查后发现,“运动族”中有贫血症状的青少年很多,没有出现贫血症状但缺乏铁质的也为数不少。
男女之间没有差别。对经诊断患有贫血和缺乏铁质的107名“运动族”进行统计后发现,很多从事田径、篮球和排球的青少年出现上述症状。北岛解释说,运动者脚踩地面时,脚底部的血管受到冲击,或者由于肌肉运动,红血球与血管壁发生碰撞,有可能使红血球受损。准备活动不充分和过量的运动都会损伤肌肉,致使血色素脱离肌肉。
铁对人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缺铁必然会导致种种不良反应。缺铁时,锻炼中会有氧运动能力下降,无氧阀低;最大摄氧量降低,运动耐力下降;乳酸堆积增多,容易产生疲劳;运动时呼吸急促,极点出现早,反应强;运动时心脏负担加重,运动后心率快,且恢复慢。
医院检查可见血色素和铁蛋白质的水平下降,铁卟啉水平增高等等。如果达到贫血的程度,那么,稍一活动就会心悸、气短、头晕、眼结膜、口唇、指甲苍白,严重的可见匙状指。
预防运动所致的贫血症,主要是运动者发现自己有浑身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或小便发红、发黑(红细胞受损的表现)等现象时,就要注意减少运动量,避免强度较大运动项目,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运动中应穿舒适的鞋以减缓地面对脚的冲击;平时要注意多摄入含铁量高的食物,如猪肝、瘦肉、豆类和绿叶蔬菜类等,也可采用含铁制剂,如葡萄糖酸亚铁、硫酸亚铁等。
另外,在青春发育期,尤其应注意不要人为地节食。
5自我按摩防治贫血的方法
老年人贫血虽然临床表现多样化,但与脾胃功能关系最为密切。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即是脾的健运功能正常,水谷精微不断吸收,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采取健脾益胃的保健按摩方法,对贫血有良好的疗效。
1.搅沧海
舌在口腔上、下齿龈外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各转动10次,产生津液分3口缓缓咽下。
2.摩脘腹
双掌相叠,置于神阙穴,即脐眼,先逆时针,从小到大摩脘腹30圈,然后再顺时针,从大到小摩动30圈。
3.荡胃腑
坐或卧位,以右手掌按置于中脘穴(脐上正中4寸处,剑突与肚脐之正中)上,先用掌根稍用力将胃脘向左推荡,继之再以五指将胃脘稍用力推荡向右,往返计作10次。
4.振中脘
坐或仰卧,双掌相叠于中脘穴处,以振动手法操作1分钟。
5.分阴阳
坐或仰卧,两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并拢,中指相对于剑突下,全掌紧按皮肤,然后,自内向外,沿肋弓向胁肋处分推,并逐渐向小腹移动,共操作10次。
6.疏肋间
坐位,两手掌横置两腋下,手指张开,指距与肋间的间隙等宽,先用右掌向左分推至胸骨,再用左掌向右分推至胸骨,由上而下,交替分推至脐水平,重复10次。注意手指应紧贴肋间,用力宜均匀,以胸肋有温热感为好。
7.理三焦
坐或卧位,两手十指相交叉,横置按于膻中穴(胸上,两乳头连线中点),两掌根按置胸内侧,自上而下,稍用力推至腹尽处,计推20次。
8.按三里
双手食、中指相叠,按揉足三里穴(人体强壮穴,膝关节膑骨下,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50次。
9.揉血海
坐位,双手拇指分按于两侧腿部的血海穴(大腿内侧,膝关节内上方约2寸,屈膝时肌肉隆起处)上,作旋转按揉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