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是通过中医按摩穴位和经络的手法所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其效果非常有效。那么大家知道如何通过拔罐辨体质吗?别着急,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拔罐的相关知识。
目录
1拔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②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③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边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次采用闪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④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⑤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者(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⑥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⑦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人中、合谷穴。
2拔罐怎么拔
常规拔罐疗法
主要有单罐和多罐两种方法。
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病症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点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几个罐。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闪罐法
闪罐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用镊子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扣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起下,按上法再次吸拔施术部位,如此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操作时注意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若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罐体继续操作。
走罐法
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的情况。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以防划伤皮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的部位涂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调整罐内的负压。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种:
轻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3~4毫米,以每秒钟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外感风邪、末梢神经炎等症。
重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6~8毫米,以每秒钟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呈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症。
重吸缓推法:罐内皮肤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钟2~3厘米的速度缓推,至皮肤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症,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肌肉萎缩及痛风等。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慢性病,部位局限、固定,较深者,多选用留罐法。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用之均有良效。
转罐法
先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角度过大患者不能耐受,过小无法达到刺激量。转罐法对穴位或皮肤会产生更大的牵拉刺激,加强了血液循环,增强了治疗效果,多用于穴位治疗或局部病症的治疗。注意罐口应平滑,避免转动时划伤皮肤。
3?拔罐虽排毒养生 这些事项要注意
拔罐后要注意事项
1、不要剧烈的运动
拔罐加速你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刺激自身气血的循环,一般操作完以后容易风邪入体。就象一般推拿后都要有一个顺着毛细血管正捋的一个动作,就是为了关闭你打开着的皮肤不让寒气乘机进去,愈烈运动了毛细血管容易张开寒气容易进入,所以建议拔罐后最好是休息半个小时。
2、要注意保暖
主要保暖避免以免寒色进入体内,事得其反,加重病情。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
拔罐时需要注意事项
1、拔罐的方法
很多人反映,使用磁罐和真空罐时,老是掌握不好拔罐的力度,不知道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专家建议是,拔罐不管大罐小罐,上罐的时候最好抽气不要超过三下。当皮肉开始有点儿发紧,出现小的细纹,人稍微感觉有点不舒服时拔罐就可以了。特别是老年人,更不能抽拉得太厉害,否则留罐的时候肉拔起来太多,起罐的时候不好起,拔罐效果也不太理想。
2、拔罐拔哪里
拔罐的位置,一般是在后背和腿部,哪儿疼拔哪儿。至于身体前部等一些皮肉比较薄的地方,拔罐时间别那么长,最好是遵医嘱。如果您肠胃不好、肾虚、哮喘、腰椎骨质增生,都可以用拔罐的方法来治。很多时候,它比吃药管用得多。拔罐主要拔督脉和膀胱经,拔病灶所在脏腑相对应的俞穴,重点在您拔罐时颜色最深、反应最厉害的地方拔。
3、拔罐禁忌人群
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头部、心脏处要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否则将适得其反。
4如何通过拔罐辨体质
皮肤呈白色:体内温气重
表现:通常这种表现只会出现在皮肤颜色的改变上,如果出现了类似白色的小水珠,那么说明患者体内的湿气太重。这是因为有的人体内的湿气太多,导致毛孔一时无法将其完全排出体外,所以拔罐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白色的小水泡。
方法:体内湿气重,单靠拔罐可能无法全祛除湿气。最好的方法便是让阳光照射。人体内的阳光便是阳气,补充阳气才能让湿气消散。女性可以用艾灸灸关元穴、子宫穴,利用一个灸盒便能将两个穴位同时艾灸。
出现黄色物质:体内有病邪
表现:出现黄色的物质,可能说明体内存在其他病邪;黄色的物质又散发着一股恶臭味,通常是皮肤病,如痤疮。
方法:可以使用莲花针拔罐逐淤法,在皮肤的表面用莲花针轻轻的敲刺后再进行拔罐,这个时候会容易将身体内的淤血一起排出体外。
皮肤呈黑红色:感冒引起
表现:拔罐后皮肤呈黑红色,无分泌物,颜色偏红多为“痧”,通常为感冒。
方法:拔罐可排出毒素,另外,还可通过按摩穴位,来缓解感冒症状。
皮肤呈偏黑色:劳累劳损所致
表现:颜色偏黑色为淤血阻滞,通常的症状为劳累、劳损。
方法:有劳损的部位除了使用拔罐的方法,也可以通过中医按摩的手法搭配中药的烫疗来缓解,例如推拿就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利用热疗活血来通络,从而达到治疗劳损的现象。
在家中拔罐时,需要注意保暖,最好不要在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拔罐,且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为了安全起见,推荐家庭常用真空拔罐,操作简单、调控自如,而且安全性高,不会因操作不当引发烧伤事件。
5拔火罐的种类
角罐
多用牛角制成,大小不一,由材料大小而定,口径一般不超过6厘米,内空长不超过8厘米,选料要选角壁厚实无脱层的,尖端内空与口径端大小基本相等,不能顺着角的外形加工,若顶端小口径大,拔罐时没有多少吸附力。特点是不易摔破,能凉心泻肝,清胃中热,祛风利痰,辟邪解毒,不得蒸煮,煮后失去独特作用并会脱层。
竹罐
选用很圆的毛竹,竹龄2—3年,截成长6—9厘米,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有3—6厘米不等,除去青皮和内膜,壁厚0.6—0.9厘米,形成腰鼓,口平整光滑。特点是轻巧、不易摔破,但易裂吸附力不大。
陶罐
陶土烧制而成,罐两端较小,中间略大,形如腰鼓。特点是吸力大,但较重易摔破。
玻璃罐
玻璃制成,形状球状,口平滑,大小分一二三四五号。特点是使用时能看到被拔部分皮肤的淤血程度,便于掌控拔罐时间,临床上多用此罐,但易摔破。
抽气罐
由真空栓和罐两部分组成,在拔罐的基础上,利用抽真空的原理制成。特点是操作方便安全便于观察拔罐部分淤血程度,不易破损,可调罐内负压,大小种类很多,并能自己给自己背后拔罐,不需用火,但不能用作拔响罐和油走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