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是很多大人很担心的事情,生活中,身为小孩子的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作息习惯。小孩子的饮食规律,直接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长期便秘肯定是不好的。生活中小孩习惯性便秘怎么办?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目录
1小儿便秘的症状
1、粪便干结:
患儿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坚硬,有排便困难和肛门疼痛。有时粪便擦伤肠黏膜或肛门引起出血,而大便表面可带有少量血或黏液。
因粪便停留于肠道内过久还可反射性地引起全身症状,如精神食欲不振、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
长期摄食不足,可发生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若粪便在直肠停留过久可使局部发生炎症,有下坠感。有时便秘患儿常有便意却不能排净,使便次增多。严重便秘,大便在局部嵌塞,可在干粪的周围不自觉地流出肠分泌液,酷似大便失禁。便秘是引起肠绞痛的常见原因。
2、腹胀、腹痛:
自觉腹胀及下腹部隐痛、肠鸣及排气多。偶见严重便秘患儿常突然腹痛,开始排出硬便,继之有恶臭稀粪排出,中医称之为“热结旁流”。
3、直肠垂脱:
长期便秘可继发痔疮或直肠脱垂。
2生活中小孩习惯性便秘怎么办
正常小儿每日排便次数可有较大差别,有的可一天几次大便,有的则可每5-3日一次大使,只要大便有一定数量,不10分干燥又不稀,同时又无不适症状,就均属正常.即使大使次数较少,但大便质和量无不正常情况,又无症状,亦不能认为是不正常现象。
如果大便干燥,量少又较难排出,虽然一天可有2-3次,但总量可能比平时一次还少,亦应视为便秘.特别是同时有食欲减低、腹部胀满、便意频频,更应视为便秘.如果平时排便较规则,突然2天以上不解大便,尤其是伴有腹痛或腹胀,即应视为便秘,要及时寻找原因.
便秘可由肠道病变引起,也可由饮食、精神及习惯等诸因素引起.新生儿生后24-36小时应有正常胎便,如无胎便排出或排出少量不正常胎便,均属不正常情况,应注意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胎便性腹膜炎等疾病.许多肠道病变均可导致便秘或无便,常见的有肠套叠、各种原因肠梗阻、嵌顿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等.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神经支配不正常引起的另一种疾病
3小儿便秘的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正常,致肛裂时可有便血和黏液,应查甲状腺功能,注意除外甲状腺功能低下和佝偻病等疾病。
1.胃肠X线钡剂造影
可根据钡剂在胃肠道内运行的情况,了解结肠的运动功能状态,区分张力减退性便秘和痉挛性便秘,并可及时发现器质性病变,如先天性巨结肠,肿瘤,结核等。
2.直肠镜
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 这几种检查可直接了解肠黏膜状态,由于便秘,粪便的滞留和刺激,结肠黏膜特别是直肠黏膜常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性改变,表现为充血,水肿,血管走向模糊不清,此外,在痉挛性便秘可见到肠管的挛缩性收缩,肠腔变窄。
3.肛管直肠测压术
肛管直肠测压术是儿科常用的一种了解直肠肛门功能障碍的技术,遇有严重便秘的患儿可用测压术确定直肠扩张时的阻力,肛管的静息紧张度,肛门随意肌收缩的强度以及病儿对直肠扩张的自我感觉,并可对肛门括约肌反射做出评价,注意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来操作,以免对结果判断错误,根据Karen对慢性便秘患儿的肛门直肠和远端结肠动力学研究,几乎全部病例都有功能异常。
4.肌电图
对盆底肌和肛外括约肌进行肌电图观察是评价慢性便秘的有用方法,正常人休息时盆底横纹肌的张力维持紧张状态,应用体表皮肤电极探测,全部正常小儿排便时肛外括约肌张力下降,而便秘患儿仅42%有耻骨直肠肌或肛外括约肌出现肌电活动下降。
5.X线排粪造影
近年来由于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检查法的临床应用,可对肛门括约肌和肛门直肠作静态及动态观察,并可快速摄片(每秒2~4张),连续观察排粪动作全过程,发现有些便秘是由于出口有不同程度的梗阻,如直肠套叠,直肠前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这些梗阻都是临床及内镜检查难以发现的,实际上不属于习惯性便秘的范畴。
4小儿便秘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单纯性便秘多因结肠吸收水分增多引起,常见病因有:
1.饮食不足
婴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大便干燥,饮食不足时间较久引起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收缩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
2.食物成分不当
大便性质和食物成分关系密切,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不足,肠道菌群对肠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大便易呈碱性,干燥;如食物中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肠道发酵菌增多,发酵作用增强,产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数多而软;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高,则大便润利;如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粪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钙皂,粪便量多,且易便秘;碳水化合物中米粉,面粉类食品较谷类食品,易于便秘;小儿偏食,许多小儿喜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纤维素太少,也易发生便秘。
3.肠道功能失常
生活不规律和不按时大便,未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导致便秘很常见,另外学龄儿童常因无清晨大便的习惯,而上课时间不能随时排便,憋住大便也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常用泻剂或灌肠,缺少体力活动,或患慢性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及先天性肌无力等,都因肠壁肌肉乏力,功能失常而便秘,交感神经功能失常,腹肌软弱或麻痹也常使大便秘结,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肠蠕动减少而便秘,如抗胆碱能药物,抗酸药,某些抗惊厥药,利尿剂以及铁剂等。
4.体格与生理的异常
如肛门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等都能引起便秘,应进行肛门,下部脊柱和会阴部检查,有的患儿生后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遗传有关。
5.精神因素
小儿受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的便秘。
(二)发病机制
1.有意识的抑制排便 可使排便刺激消失,粪便因此变干,排便痛苦,这种情况又可进一步抑制排便,随意抑制排便的原因可有:小儿过于贪玩,无时间排便;害怕上课迟到,不敢花时间排便;或上课时不敢请老师允许去厕所;或不知道厕所的位置和方向,住院患儿有排便意图可能不为医护人员知道;4岁以上的小儿可能希望单独入厕;长途旅行时排便规律常被打乱;远离熟悉的家,对陌生的环境感到焦虑不安,不能习惯那里的厕所,凡此种种,训练小儿排便习惯期间,使他学会根据主观愿望排出大便或憋回去,从此小儿即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惩罚,不愉快和强制性排便训练,可使小儿反应性憋住大便和拒绝合作。
2.滥用栓剂,泻药和灌肠。
3.脊髓病变 脊髓在排便中枢以上部位遭受阻断时,即失去随意控制大便的能力,排便成为反射动作,如排便中枢遭受破坏,直肠感觉全部丧失,形成大便失禁,正常直肠的节制是通过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控制)和肛门外括约肌(反射性和随意性控制)的动作共同承担的,只有在支配外括约肌的体神经受损才发生直肠失禁,这种情况下,充盈的直肠只靠内括约肌的反射性舒张来排空,外括约肌失去随意动作和反射动作导致直肠失禁,可见于脊髓横断伤,脑脊膜膨出,脊髓发育不良,脊髓纵裂和脊髓肿瘤等。
查看详情>>5小儿便秘会引发什么疾病
一、肛裂:
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而肛管表面裂伤不能视为肛裂因很快自愈,且常无症状。
二、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为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
三、肠绞痛:
“肠绞痛”是大肠痉挛所造成的疼痛,经常让小宝宝哭闹个不停,甚至能够持续哭闹个1-2小时。由于婴儿不会讲话,对于身体的不适,只会以啼哭做为主要的肢体语言。婴儿肠绞痛的特点为间歇性的哭闹。
四、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常继发于一些医学和外科的原因,如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和吸收不良性疾病。
发达国家营养不良的病人通常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提供适当的膳食,对家长进行教育和仔细的随访而治疗。
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营养不良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营养不良、社会习惯、环境和急、慢性感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影响。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