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里很多会通过食物来养生,养生的范围很广,饮食只是一方面,还可以使用药物养生、运动养生等,饮食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生活中大部份人是肉食主义,对蔬菜并不喜欢,甚至不吃蔬菜,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好,秋季或是任何季节里我们都要搭配好食物,肉类与蔬菜都要多吃,还要适当的食用水果,那么秋季时人吃什么有营养呢?看看吧。
目录
1秋季泡脚养生
杏仁茶叶方
将杏叶和绿茶放在水里面煮,然后先在水热的时候洗脸洗手,然后在用凉下来的水洗脚。20天为1个疗程。可滋润皮肤,消炎杀菌,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防治皮肤萎黄、黯黑、粗糙及痤疮、疥疮。
当归桂圆方
当归40g,桂圆肉25g。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与2500ml开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擦洗面部,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可养血益颜。适用于黑色素沉着、皮肤老化等。
山楂当归方
山楂、当归各16g,白藓皮、白蒺藜各15g。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取一杯代茶频饮,余液与2000毫升开水—起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10天为1疗程。补血疏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尤其适用于产后服用避孕药而使面部长黄褐斑的妇女。
2中医秋季该如何养生
静情绪
秋风萧瑟,天地间万物皆由盛转衰,草木也由荣转为枯竭,这无一不体现了萧条颓废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使人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此时情绪调养应保持安宁平静,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心理上的影响。
精神调节顺应秋气的特性,保持宁而不躁,敛而不泄,清而不浊,神气内敛,做到清静养神,排除杂念,达到心境宁静之状态。秋分过后适逢重阳时节,此时秋高气爽,不宜闭户家中,建议外出游玩,登高远眺,饱览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愁闷全消。
行起居
秋分的时候,阴阳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几乎一样长短,随后又会出现白天缩短,黑夜延长的现象,而且天气也将会逐渐阴冷,所以人们的生活起居作息也应该按照日常的规律来有所改变,尽早改变暑天晚睡早起,并且恢复早睡早起良好习惯。
《黄帝内经》云:“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时作息,避免贪睡多睡损人正气,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损阴精。昼则寤(醒),夜则寐(睡)这种生理状态与生俱来,是人类适应自然规律的表现。
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写照。顺应四时节律调整作息时间,应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使血脉和畅,精充神旺。
3秋季时人吃什么有营养呢
茼蒿
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挥发油,有助于开胃行气,消化不良引发的气胀人群多吃有益,对二便不畅者也有帮助。但也因其辛香滑利,所以腹泻者不宜多食。茼蒿中因含有较高量的钾和铁等矿物盐,很适合有高血压和贫血的人食用。此外,其富含的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有助调节体内水液代谢,通利小便,消除水肿。
茼蒿与肉、蛋等荤菜共炒,可提高其维生素A的利用率。其中的芳香精油遇热易挥发,烹调时应旺火快炒。
小白菜
在秋季蔬菜中,小白菜的钙含量和锌含量最高。每100克可食用部分的含量分别是90毫克和0.51毫克。其中钙含量几乎等于白菜含量的2~3倍。
中医认为,小白菜性平,味甘。有肺热咳嗽、便秘的患者不妨多吃点小白菜,但脾胃虚寒或是有腹泻症状的人,不宜多吃。小白菜吃法较多,需要注意的是,炒、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失营养。
红薯
红薯富含淀粉。在秋季蔬菜中,每百克红薯的糖分含量最高,达23.1克。但其氨基酸、维生素A、B、C及纤维素的含量都高于大米与白面,它还富含人体必需的铁、钙等矿物质。
红薯中淀粉、糖含量较高,易出现餐后高血糖。但与馒头、面包相比,红薯的这两项指标含量并不突出,且因其多纤维,属粗粮,消化慢,糖尿病人吃一些也无妨,甚至与经常吃的细粮主食进行交换,反而对身体会更好。
4秋季做什么运动合适
1、跑步
跑步是目前最佳的有氧运动,跑步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健美,以慢跑为主。
2、散步
散步时平稳而有节律地加快、加深呼吸,既满足了肌肉运动时对氧气供给的需要,又对呼吸系统机能以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膈肌活动的幅度增加,有类似气功的妙用,可增加消化腺的功能;腹壁肌肉的运动,对胃肠起按摩作用,有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也可防治便秘。
散步对脑力劳动者尤其有益,因为轻快的步行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而收到镇静的效果。此外,走路还是打开智囊钥匙。走路能使身体逐渐发热,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的供氧量得到了增加,成为智力劳动的良好催化剂。血液循环加快产生的能量,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5秋季中药进补要对症
秋冬选用温补中药,可助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让身体进入最佳状态。他指出,人们要辨证进补。体虚分为很多种类,主要包括气虚、阴虚、阳虚等。
气虚,气虚者表现为动则气短、气急无力,怕冷的感觉不明显。补气虚以人参为主,如灵芝人参汤。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服用时,可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2克~3克放入杯内加开水,浸泡1小时后便可饮用,饮完后再加入新水,如此循环。最好12小时内服用完毕,最后嚼服人参片,也可将人参片直接含服。
阳虚,表现为身寒、肢冷、小便清长、消化不良、便稀。阳虚补药以鹿茸为主。鹿茸性温,味甘咸,入肝、肾二经,有补肾壮阳之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鹿茸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服用时可将鹿茸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内服用。
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阴虚的主要补药是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冬虫夏草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与老鸭煲汤喝,也可泡茶或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