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原本说话流畅的宝宝突然变得说话结巴起来时,许多爸爸妈妈可能都会以为富豪玉是在闹着玩,或是跟别的小朋友学的,或是比较爱紧张,并没有意识到口吃其实也是一种病,如果不及时带宝宝就医,就容易耽误病情。那么怎样矫正小孩口吃呢?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目录
1如何判断小儿口吃
如何判断小儿口吃?年龄已大于1岁,还只能发元音;超过1岁半,小儿发音还不正确,在大多数话中有音节区分不清的;超过2岁半还不会说话;超过3岁,说话还不能连成句子;超过5岁,还把难发音换成易发音,还有不少造句错误,语言还不流利,语言的节律、速度和抑扬都表现得异常。
患儿说话吃力,感到为难,并能自我意识到;声音过大或过小,或过度嘶哑者;声音的强度和小儿的年龄、性别不相称,声音带鼻音。
家长如果发现小儿在幼儿期存在以上情况,应及早带小儿去医院咨询。
2怎样矫正小孩口吃呢?
1、心理治疗
家长要为口吃的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安定的环境,消除其思想负担,减少患儿的口吃。当孩子有口吃时,不要模仿、嘲笑孩子,不要使周围人过分注意孩子说话的缺陷,不能表现出急躁情绪和粗暴地中断小儿讲话,父母应多给予安慰和鼓励,指导孩子说话时放慢速度,降低音量,从容不迫地讲,引导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
2、语言矫正训练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使小儿有信心,自在地呼吸和运用语言器官,才能获得语言矫正训练的成功。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孩子减慢讲话的速度,既可减少口吃,又可使人听得清楚,当孩子不再有口吃时,再慢慢提高说话速度;
(2)让孩子说话时降低音量,因为轻柔地说话能防止口吃;
(3)对于每一个短语的第一个字要缓慢地、轻轻地诱导其发出音速,然后向第二个字轻轻地滑动,因为口吃小孩大多对短语的第一个字发音感到困难,如果发音过急过重,口吃势必发生,因此这是一个关键;
(4)多讲多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口吃的孩子交谈和练习,不要间断或半途而废,让孩子多唱歌、念儿歌、讲故事或复述其个人愉快的事,锻炼说话连贯以利纠正口吃。
3孩子口吃的三大原因
原因之一:模仿他人
有些儿童在看动画片或电视时,很喜欢片中的某个角色,认为该角色说话很有趣,于是就开始不自觉的模仿他说话,长期下去以致形成了口吃的习惯。专家指出,孩子学习说话主要是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来的,但他们分不清什么是正常说话,什么是不正常说话。碰到口吃者他们反而会觉得那种不正常的说话方式非常有趣,成为口吃者忠诚的粉丝,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小结巴”。
原因之二:受到嘲笑训斥
在孩子刚开始学说话的阶段,发生偶尔一次说话不连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些家长不理解,甚至喝斥孩子,以致孩子产生了一些心理阴影,虽然他们总想努力想说好每一句话,但是一张开口又卡住了。专家指出,每个口吃者,在初形成的阶段肯定有被训斥、被嘲笑的经历。而且,这种训斥多来自父母。父母把孩子学话时犹豫不决或轻度顿挫看作是口吃,急于矫正。但作过多的矫正,或不断采取恐吓手段逼迫孩子学话,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伤害和恐惧,最终因失去信心而形成心理障碍,最终形成真正的口吃。
原因之三:生理疾病
儿童口吃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某些身体疾病。如癫痫、麻疹、鼻炎、扁桃体炎或肥大等等,这些疾病都容易使孩子在病中或病后造成口吃。
温馨提示:总之,孩子口吃与以上三种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不管孩子是因为那种原因出现了口吃了情况,家长朋友都应耐心的帮助孩子矫正过来,这样才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4小儿口吃是怎么回事
小儿口吃的原因比较复杂。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或电影场面里出现口吃的搞笑情节,小孩儿会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模仿,时间长了就容易变成口吃。还有,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愤怒、紧张情绪之中,导致缺乏自信,也是造成口吃的重要原因。另外,有些孩子由于性格内向、害羞,不愿与人交往,神经过度紧张,在与人交流时便会出现口吃。这些原因导致的口吃占到口吃患儿的三分之二,基本都能通过心理干预得到矫正。一般而言,三岁前是孩子学说话的敏感期,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口吃治疗有其时间性,最佳治疗期应在六岁之前。一旦孩子持续出现三个月的口吃,那么家长就要警惕,及早带孩子就医。医生根据不同病因采取对症治疗,对于严重的心理紧张,说话时冒汗并且口吃的患儿,可以给孩子服用一些安定类、抗焦虑类,以及抗抑郁类等药物配合治疗。还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在孩子出现口吃时,不要打断,而应该及时正确引导。对口吃进行治疗,应倡导综合性治疗,单一的治疗效果并不很理想。
说到抽动症,许多家长会马上联想到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甚至耸肩、摇头、四肢抽动等。可是,从表现症状上来讲抽动症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型,家长了解到的多为运动性抽动,而发声性抽动却常常被家长所忽视。儿童口吃当心发声性抽动症。
发声性抽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构音肌、胸扩肌、腹肌及口咽部肌肉发生抽动时,造成一组肌肉或一个肌群突然发生收缩,进而导致的发音异常。此类患儿多表现为清嗓子、说话停顿、口吃、结巴、干咳、嗓中发现咕噜等鸟鸣音等。由于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喉部症状,因此常常被误诊为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等症状而久治不愈。另外,发声性抽动症与单纯的口吃也比较容易区分。一般来讲,单纯的口吃症状相对稳定,而发声性抽动症则表现为时轻时重,有的还伴有眨眼、撅嘴等肢体症状。
5宝宝说话结巴要注意
当原本说话流畅的宝宝突然变得说话结巴起来时,许多爸爸妈妈可能都会以为富豪玉是在闹着玩,或是跟别的小朋友学的,或是比较爱紧张,并没有意识到口吃其实也是一种病,如果不及时带宝宝就医,就容易耽误病情。
患了口吃的宝宝,如果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引起心理障碍,并陷入“越想说清楚越说不清楚,越说越结巴”的恶性循环当中;另一方面,口吃的宝宝往往会受到讥讽和嘲笑,而使宝宝性格孤僻、不愿说话、具有攻击性,对宝宝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不利。
面对已经患上了口吃的宝宝,家长要仔细分析,了解宝宝口吃的成因,对症下药。
幼儿的口吃是生理现象,既然是一个言语障碍,那么爸爸妈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尽量不留有“后遗症”。父母可以这样做:
1、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大胆、开朗、自信的孩子即便发生过口吃,因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在内心感受上,一般能较快地得到改善。反之,懦弱、敏感、急躁、退缩的孩子,可能会演变为继发性口吃。一个人仅仅是“说不好”并不是问题,而一旦认定自己“说不好”,就有可能真的不敢张口,也就真的“说不好”了;这一点孩子和成人是一样的。
2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关注点不要放在孩子“话说得怎么样”上,而是要鼓励其敢于张口,且不要着急,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
3、根据孩子言语表达的情况,可以教他朗诵歌谣,念“顺口溜”,给孩子讲笑话、讲故事。孩子在玩耍时是最放松的,可以边玩边说,注意力放在动作上时(注意分散),也能有效地缓解口吃现象。
4、不要斥责、讥笑、打骂或惩罚孩子,任何加重孩子紧张心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哪怕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也是错误的。
5、必要时,家长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话重复孩子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表示理解,也是在教给孩子怎样正确的表达。千万不要让孩子像改错似地自己重复,这样会造成孩子在张口时内心紧张而加重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