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们都习惯高营养的食物,也经常会吃大鱼大肉,而这些事最容易导致血压高,血脂高了,而这些高,是会导致脑血栓的形成的。脑血栓是比较可怕的疾病,就算治愈也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甚至会复发,到底脑血栓高血压怎么办呢?让我们通过下文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目录
1脑血栓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
2脑血栓高血压怎么办
一防首剂反应、即患者第一次使用某种降压药物时,由于机体一时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心慌、晕厥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服药后症状加重,这又叫首剂综合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压力反射不敏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更易出现首剂反应,容易引起上述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哌唑嗪。为此,高血压患者开始服用此种降压药物时剂量宜小,一般主张为常用量的1/3,以后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二防看价吃药、有人在选用降压药物时,片面地认为药的价格越贵降压效果越好。其实,药品的价格和效果并不成正比,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药同样有不错的疗效,服用得当才是关键。
三防擅自停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值也不能停药,否则容易回到治疗前的水平,引起“停药综合征”或诱发更加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有些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看到血压恢复正常,便擅自停药。结果没几天,又出现血压回升反弹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待血压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力争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防主观臆断、有人虽通过健康检查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但自感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也就不当一回事。事实上,高血压的程度与症状并不成正比,没有症状并不表明血压不高;症状很多,血压也不一定很高。所以说,即使没有头晕、失眠等高血压的症状,如果发现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也一定要去医院检查,并遵医嘱服药。
3脑血栓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注意忌生活不规律
道理同劳累过度一样,是导致脑梗塞复发的诱因之一。
2、注意忌酗酒
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梗塞的诱因之一。
3、注意忌嗜烟
烟中的尼古丁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
4、注意忌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
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压波动或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脑血栓的形成。
5、注意忌暴怒或忧郁
情绪恶劣,尤其是暴怒或长期忧郁、焦虑,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失常,或导致脑血管收缩,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诱因。
6、注意忌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脑梗塞复发。
7、注意忌降压过度
降压过度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正确应用降压药。用药过程中要坚持定期测量血压,调节剂量,切不可自己随便加大剂量。
8、注意忌受寒
寒冷的刺激,不仅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还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易诱发脑梗塞,所以冬季往往是脑血栓的高发季节,这个季节对脑血栓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
9、注意忌剧烈呕吐和腹泻引起的脱水
由于脱水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都可以诱发脑梗塞复发,病人及其家属应对此提高警惕,若出现脱水倾向应及早治疗。
10、注意忌中断药物治疗
不能中断抗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类的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改善症状降低复发,而有效的中西药合理并用是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主要治疗原则。
4预防脑血栓注意以下两点
每晚三杯水防脑血栓
防血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夜间多喝水。夜间补水的具体方法是,准备一个能装500 ~1000毫升水的保温杯放在床头,临睡前喝200~300毫升水。夜间小便后喝两三口水,大约100毫升左右。晨起再喝300~500毫升。如果夜间喝得少,晨起可多喝些。这样的补水量,对于血液浓缩促成的血栓有一定效果。当然,喝水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陈贺华提醒说,心肾功能不好时,要适当控制饮水量。
防脑血栓别饭后就睡
日常要注意饮食清淡、少食油腻,不要饭后就睡。因为进食过饱,血液大量流向胃肠消化系统,脑部血流减少,如果此时倒头就睡,血压降低可使脑部血液进一步减少,血流更加缓慢;如此一来,脑血栓形成的几率上升。
5脑血栓病人要做什么检查
(l)三大常规:
①血常规。脑血栓发病初期,一般无特殊变化。白细胞不高,这一点就与脑出血不同。当合并感染时,如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感染,则白细胞增高。
②尿常规。脑血栓对尿常规并无影响。当病人有肾小动脉硬化并存时,尿常规可有异常。有慢性前列腺炎的男病人,尿中可有脓球、蛋白。尿糖检查可发现既往症状不显的糖尿病患者。
③大便常规。一般无变化,脑血栓病人检查大便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寄生虫和其他肠道疾病。大便潜血以发现胃肠道的出血。
(2)血生化检查:
①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可发现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邀低下病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急性期,无论出血性或缺血性,有中数病人糖耐量低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论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期间、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常有糖耐量低下,而且持续地存在。
而在糖耐量低下的脑血管病人中,凝血因子VIII相关抗原、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显著高于正常,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是促发脑血管病的原因之一。
②血脂测定: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硬化有直接关系,沉积在粥样硬化内皮下层的脂质,主要是胆固酵。血中胆固酵>5.98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43毫摩尔/升、β-脂蛋白>5克/升是诊断动脉硬化的能考。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呈相反关系,即甘油三酯增高时HDL降低。HDL降低易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③肝肾功能测定:本病不影响肝功。GPT、HBsAg通过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脏病。肾功一般正常,如有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并发肾损害、慢性肾孟炎等存在,肾功能异常。
④血清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检查: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的情况。
(3)脑脊液检果:病后即作腰空,一般脑脊液压力不高,外观清晰透明,细胞数、蛋白绝大多数属正常。
(4)其他:特殊需要的化验检查,由医生酌情而定。
温馨提示:
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