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犯错,初为人父母更是如此。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最新载文,刊出美国多科专家总结出的新妈妈容易犯的错,为广大新妈妈支招。
目录
1新妈妈们的饮食误区
对于孕妇产后的护理也是都很关注的,很多人也是都很关注孕妇的饮食的,对于产后的饮食也是都关注的,下面就介绍一下产妇的饮食误区。
误区一
吃母鸡不吃公鸡:产妇分娩后血中雌、孕激素浓度降低,这有利于催乳素发挥作用促进乳汁的形成。母鸡的卵巢、蛋衣中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可使产妇催乳素的效能减弱,影响泌乳。而雄鸡睾丸中含有雄性激素,具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因此,产后若吃上一只清炖的大公鸡(连同睾丸一起吃),无疑将会使产妇的乳汁增多。雄鸡中脂肪较少,食之对母婴均有益,还有助于产妇在哺乳期保持较好的身材。
误区二
鸡蛋吃得越多越好: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适合产妇食用。但吃多了人体不仅不能吸收,而且还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其他各种食物的摄取,造成营养单一。一般产妇每天吃3—4个鸡蛋为宜。
误区三
汤比肉营养好:产后应适当多喝些鸡汤、鱼汤、排骨汤、豆腐汤等,以利于泌乳,但同时也要吃肉,因为肉比汤的营养更丰富。但高脂肪的浓汤容易产生油腻感,影响食欲,并导致产后发胖,还容易引起婴儿腹泻,因此产妇不宜多饮。
误区四
菜越淡越好:产后体弱、出汗多、乳腺分泌旺盛,体内容易缺水和盐分,所以产后还是应该适当进食食盐,只是不宜放盐过多。
误区五
吃红糖水多多益善:适量吃些红糖对母婴都有利。红糖所含营养成分有助于产后恢复。特别是红糖水有利尿作用,可使产妇排尿通畅,减少膀胱内的尿潴留,使恶露排泄通畅,有利于产后子宫收缩。但红糖有活血化瘀作用,过食反而会引起恶露增多造成继发性失血。因此,产妇吃红糖时间以7—10天为宜。红糖含较多杂质,应煮沸沉淀后再服用。
误区六
过多忌口:一些地方对产妇忌口讲究过多,如忌鱼虾羊牛肉或不准吃大米、只能吃小米粥之类,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更有些地区的产妇在“坐月子”期间,认为蔬菜、水果“水气大”而忌食,怕吃了会伤身,结果产妇在分娩后容易发生大便秘结。其实,产妇产后需要各种营养,主副食都应兼备且多样化,仅吃一二样不能满足产妇的需要,也不利于乳汁的分泌。因此,产妇在适当运动、多饮汤水的同时,更应吃一些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既利于乳汁分泌,又有润肠作用。
以上就是对新妈妈们的饮食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一定不要忽视了对产妇的护理,产后的饮食也是不能忽视的,那么希望每个新妈妈都能健康。
2别用错误方法护理新妈妈
1、害怕宝宝哭闹
亚特兰大儿科护理专家詹妮弗?沃克表示,很多妈妈一听到宝宝哭,就赶紧抱起来、喂奶。事实上,哭是婴儿的天性,是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数情况下,婴儿哭泣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过,如果哭泣超过1个小时无法平复,甚至伴有发烧、皮疹、呕吐、腹部肿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2、忽视口腔护理
纽约牙科专家索尔?普莱斯纳博士表示,很多家长觉得小宝宝无需注意口腔卫生,可一旦发现问题就为时已晚。口腔卫生习惯的确要从婴儿抓 起。普莱斯纳博士特别提出以下建议:一旦宝宝出牙,立即停止床上喝牛奶,否则会增加蛀牙几率;用湿纱布擦拭宝宝的牙龈,1岁开始便可使用婴儿牙刷;确保孩子得到足够的氟化物,氟化物存在于水(一些城市自来水中添加有氟化物)中,有助预防龋齿。
3、遇事惊慌失措
纽约市心理分析专家莱昂? 霍夫曼博士表示,很多新父母对宝宝溢奶、呕吐等生理反应过于敏感;宝宝吃喝拉撒睡方方面面多了还是少了?诸多问题经常令新妈妈手足无措,甚至焦虑。事实上,很多担忧是多余的,因为宝宝在生活方面的“弹性”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4、唤醒宝宝喂奶
沃克表示,有的妈妈担心母乳太稀,怕夜里饿着宝宝,于是会在半夜将熟睡的宝宝弄醒喂奶。其实,这完全是多余的,夜间不喂奶,母婴也完全可以踏踏实实一夜睡到天亮。
5、轻视宝宝发烧
沃克表示,如果感觉孩子(尤其是3月以内的婴儿)发烧,最好测一下肛门体温,如果超过38度就该立即看医生,千万不能擅自用药。
6、在宝宝面前吵架
明尼苏达州心理学专家约翰?弗雷尔博士表示,夫妻拌嘴很正常,但激烈的争吵或吵架过于频繁也会影响后代,即便是3个月大的孩子也会感受到家庭气氛不对头,进而增加抑郁危险。
7、相信不靠谱的育儿建议
沃克表示,许多新妈妈感觉,育儿建议多多益善,来者不拒。事实上,“育儿建议”良莠不齐,每个人的状况也不太一样,最好多关注疾控中心或儿科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建议。
3新妈妈出院该注意些什么
出院的准备工作同入院的准备工作一样重要,这一点常常会被忽视。首先,新妈妈和新爸爸往往以为,孩子平平安安生下后,一切大功告成,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对于出院的事情不容易引起重视。
其实,新手父母在产前就应该开始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及早准备为人父母应具备相关知识。
掌握照顾新生儿的基本知识
在家护理新生儿的内容
1.新生儿沐浴。
3.喂奶知识。
2.脐带护理。
4.预防注射。
5.新生儿代谢筛检。
7.体温测量及异常体温处理。
6.黄疸观察。
8.婴儿常见问题的处理等。
读懂新生儿不舒服的表现
新生儿遇到不舒服时,会以异于平常的表现及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所以你在医院的日子里要学会如何去读懂。当出现以下这些状况时,应就医诊治:
1.活动力变差,哭声弱,突然不太哭闹、不爱活动。
2.昏昏欲睡显得特别累,不易叫醒,吵醒后又立即入睡。
3.食欲变差,奶量明显减少,若强迫吃奶即吐奶。
4.吃奶时变得很累、易喘,口鼻周围发紫,异常的盗汗等。
5.体温38℃以上。
6.喷射性吐奶。
7.严重的水泻。
8.肤色愈来愈黄。
9.耳朵有分泌物流出。
10.呼吸时有异于平常的呼吸声或有浓稠性的鼻涕。
准备好当天抱宝宝回去穿的衣物、包巾,若回家路程所需时间超过7小时以上,则需准备奶瓶、奶粉、开水,以备中途所需。
了解出院前要做的事
1.出院前医生须为新生儿完成全身的健康检查。
2.确定黄疸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护理人员须确认宝宝的新生儿代谢筛查工作已完成。
4.护理人员核对预防注射(卡介苗及乙型肝炎第一剂)是否完成。若未接种者,应查明原因,并完成预约时间。
5.准备好出院前医院提供的物品,如健康手册、诊断证书、出生证、乙型肝炎手册、育婴手册、脐带护理包、临时挂号证、预约挂号单等。
出院准备工作,对于新手父母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希望父母们能善用医院提供的资源,使每个宝宝皆能在父母的爱心呵护下健康地成长。
4新妈妈如何正确挤奶
经常在门诊看到新妈妈,尚沉浸在辛苦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初为人母的喜悦中,又开始为宝宝的哺乳开始担心起来,一怕乳汁量少,担心宝宝吃不饱,二乳房胀痛,下奶不畅。其实刚开始,宝宝的食量一般不大,初乳的量也不多,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妈妈奶量也会渐渐增加的,人体有这个调节能力的,不用太担心。新妈妈要学会正确挤奶方法,经常看到有的新妈妈,因为没有及时排空乳汁,半夜里体温骤然升高,有人因此经常住院挂水,甚至形成脓肿需要开刀,回乳。
因此,正确的挤奶方法很重要,正确的方法是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乳头的根部,这时大多可以摸到一个条索状的东西,这是乳管,就是乳汁分泌的通道,轻轻捏住,向乳头方向捋,大多情况乳汁都会顺畅喷出。刚开始可能挤得不多,多捋几次就好了。仅供参考,希望对初为人母的新妈妈有所帮助。
5新妈妈们如何预防乳腺炎
很多的新妈妈都会出现急性乳腺炎的问题,宝宝刚出生,妈妈们都需要给孩子喂母乳,因此每个刚做或者即将做妈妈的人都应该对乳腺炎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及时预防。
急性乳腺炎祖国医学属“乳痈”范畴。为产褥期常见疾病,多发生在产后2—6周,尤其多见于初产妇。乳腺发生急性炎症时,患者会伴有全身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患侧乳房局部有红、肿、热、痛,腋窝淋巴结肿大。如不及时治好,1—2周后可能导致局部化脓,一旦有脓肿形成且经治疗未见好转则须行手术治疗。
导致乳腺发生急性炎症主要有两个因素:
1、头皲裂而引发的细菌感染。
2、腺管阻塞或乳房过度充盈导致的乳汁淤滞。
哺乳期乳腺会分泌大量的乳汁,若乳管不通畅或喂奶时未将乳汁吸尽,乳汁就会积聚在乳管内形成小乳凝块,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初产妇乳汁分泌旺盛,缺乏哺乳经验,加上乳头皮肤较薄嫩,更易导致乳头皲裂及乳汁淤滞。另外,产妇产后体虚,抵抗力下降也让病菌有了可乘之机。
预防急性乳腺炎要做到以下几点:
1、好哺乳前的准备
乳母应采取舒适松弛的喂哺姿势,若有奶胀或乳汁淤积应将患侧乳房湿热敷3—5分钟并做乳房按摩,拍打或揉动硬结的凝块,再用手或吸奶器挤出足够的奶汁使乳晕变软,以便婴儿正确的吸吮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发现乳头凹陷,要经常用手或吸奶器轻轻拉出,以便婴儿吸吮。
2、意哺乳的方法
每次喂奶应交替改变抱婴儿的姿势,让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吮在婴儿口内,吸完一侧再换另侧。每次都应将奶吸空。若不能吸空或奶胀,可用手挤或吸奶器拔空。若婴儿含乳头睡时或含乳不放时,母亲可用食指轻轻按压其下颌,温和地中断吸吮,避免牵拉乳头。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和乳晕上,能预防和修复乳头皲裂的表皮。
3、妇保持舒畅的心情与良好的作息习惯
产妇心情舒畅可有效地避免肝气郁结而引起的乳汁壅阻不畅,并要学会与婴儿同步休息。下床活动时选择穿宽松的棉质内衣和胸罩,合适的内衣可将乳房托起,改善循环,减轻奶胀症状。
总之,掌握正确的方法,预防乳腺炎的关键是频繁而有效的哺乳,一旦患有乳腺炎也应在系统治疗的同时继续哺乳,因为乳腺炎是乳腺管外的结缔组织炎症,并非乳腺管内的炎症。所以继续哺乳对婴儿很安全。突然断奶或中断喂哺可延缓疗程或导致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