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父母总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运动是孩子的愿望,从未出生在妈妈的肚里打滚,到出生后的蹒跚学步,他们无不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总想出去看看,运动总是伴随着危险,或许是摔着了,或许是磕着了,父母都无比揪心,那么宝宝膝盖关节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宝宝呼唤辅食的7大信号
给宝宝初添辅食的原因
1.对于能够吃到质优量足的母乳,且身高体重的增加都很健康的足月宝宝,母乳在6个月以前都是他们最完美的食物。
2.早于6个月甚至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有引发消化不良及过敏反应的隐患,因为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够成熟,尚不能接受复杂的食物——特别是当父母有过敏史的情况下。
3.由于味觉的发育,有些宝宝在尝到了母乳以外的食物后,会被丰富的味道所吸引,从而不愿意吃母乳了,影响了妈妈乳汁的分泌,而用营养相对单一的食物来取代完美的母乳,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选择。
小编提醒:
由此可知,辅食添加时间需要个体化和机动化。需要提醒妈妈的是,不要晚于6个月添加辅食,因为,此时宝宝的味觉发育较为敏感,广泛接触味道淡的食物有利于预防挑食和偏食。如果辅食添加过晚,会影响消化功能的正常发育,导致宝宝营养欠佳,身体容易缺铁缺锌。而且,会错过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培养时机,影响宝宝颌骨及面部肌肉的发育以及乳牙的萌出。
怎样得知宝宝需要添加辅食了?——初添辅食7大信号
妈妈要通过观察宝宝的表现,决定添加辅食的时间。一般来说,当宝宝想要且能够吃辅食时,会有以下的信号:
1.快半岁大的宝宝,常常在抓到任何东西后就往嘴里送。
2.当大人吃东西时,宝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或者喜欢抓大人正要吃的东西。
3.宝宝的背部发展到稍加扶持便可坐稳,头颈部肌肉的发育已完善,能够自主挺直脖子。
4.宝宝的吞咽功能完善,挺舌反射消失——当宝宝准备接受辅食时,舌头及嘴部肌肉将发展至可将舌头上的食物往嘴巴后面送,一起来完成咀嚼的动作,而不会总将送到舌头上的任何食物都往外吐。
5.宝宝饿得很快,即便吃了足量的母乳或增加了喂奶的次数,也无法满足他这种饥饿的需求。
6.宝宝连续几天哭闹或表现得烦躁,但吃喝睡玩、大小便以及精神反应都正常,完全没有生病的迹象。
7.只喂母乳的宝宝,近一两个月的身高、体重的增长都不太好,生长曲线过于平缓,不能达到正常标准。
怎样给宝宝添加辅食呢?——初添辅食4大原则
1.添加的品种——由一种到多种
初添辅食,务必一次只添一种,切不可贪多;每增加一种新的食物时,都应当有三四天到一周的适应期,看看第一次试吃后以及逐渐加量后,宝宝是否会有不适反应,如发烧、呕吐、腹泻、起皮疹、喘气困难、食后哭闹明显且难安抚等。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后,才能添加新辅食。
2.添加的食量——由少到多
初试某种新食物时,最好由一勺尖那么少的量开始,观察宝宝是否出现不舒服的反应,然后才能慢慢加量。比如添加蛋黄时,先从1/4个甚至更少量的蛋黄开始,如果宝宝能耐受,1/4的量保持几天后再增加到1/3的量,然后逐步加量到1/2、3/4,直至整个蛋黄。
3.添加的浓度——由稀到稠
最初可用母乳、配方奶、米汤或水将米粉调成很稀的稀糊来喂宝宝,确认宝宝能够顺利吞咽、不吐不呕、不呛不噎后,再由含水分多的流质或半流质渐渐过渡到泥糊状食物。
4.食物的质地——由细到粗
千万不要在辅食添加的初期阶段尝试米粥或肉末,无论是宝宝的喉咙还是小肚子,都不能耐受这些颗粒粗大的食物,还会让因吞咽困难而对辅食产生恐惧心理。正确的顺序应当是汤汁-稀泥-稠泥-糜状-碎末-稍大的软颗粒-稍硬的颗粒状-块状等。比如从添了奶或汤汁的土豆泥、到纯土豆泥、到碎烂的小土豆块的过渡。
宝宝初添辅食7大种类
1.谷类——宝宝5-6个月时,淀粉酶的分泌已较为成熟,适宜消化谷类食物了,而添加了各种微量元素且质地细腻的婴儿米粉,无疑是最安全、最易吞咽和消化且营养最全面的谷类食物。婴儿米粉中往往强化添加了铁元素,可预防因铁储备耗尽而导致的缺铁型贫血的发生。
2.蛋黄——由于质地稍粗且为容易引起过敏的动物性辅食,宜安排在谷类之后。
3.蛋清——容易导致宝宝过敏,需晚于肉类添加。
4.肝脏——是补铁、预防贫血的最佳食物,在宝宝顺利添加了蛋黄后就应补充。为了方便宝宝吞咽,需要做成很细的泥,可混合到米糊中喂养。
5.肉类及鱼虾——要安排在谷类和蛋类之后,牛羊肉及鱼虾更易引起过敏,需晚于禽肉及猪肉添加。
6.蔬菜——蒸煮成泥糊的块茎及瓜茄类蔬菜(如土豆、胡萝卜、番茄、西葫芦等)的质地比叶子菜细腻,可先于叶菜在谷类之后添加。
7.水果——建议不要急于尝试。如果能够在宝宝接受了味道较淡的谷、菜、肝之后,才尝试水果泥或果汁,那么,宝宝长大后挑食偏食的发生几率就会少很多。
宝宝初添辅食9大喂养方法
1.初始阶段,每天添加一次辅食。喂辅食时,确认宝宝在躺着时嘴里没有食物,以免呛咳或误吸。
2.最好在喂完母乳之后,或者在两次喂奶的间隔喂辅食,上午9-10点及下午3-4点是较为合适的两个时间段。
3.不宜在宝宝极度饥饿时先喂辅食,此刻的宝宝不会有好心情去尝试新东西。
4.不要强迫宝宝必须一次就能接受某种食物,否则易引发呕吐。
5.如果宝宝坚决拒绝某种食物,切不可在一两天内接二连三地反复尝试,否则易使宝宝对辅食产生恐惧或厌恶心理。建议妈妈隔上两三天再少量尝试,并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固执的宝宝。一些口感特殊的食物,往往需要十几二十次地诱导,才能让宝宝顺利接受。
6.不要刚开始就要求胃容量有限的宝宝吃很多,宝宝吃完母乳后往往只能完成一到两勺的辅食(十几毫升或几十克)。随着对食物的适应以及胃容量的增加,辅食的量自然会慢慢增加。
7.将辅食盛装于碗或杯内,以汤匙喂食,让宝宝逐渐适应成人的饮食方式及礼仪。即便是流质或半流质的辅食,也应尽量避免用奶瓶喂食。
8.若宝宝怎么也不肯吃辅食,可试着用母乳或配方奶调制辅食,或改变辅食制作方法,如把煮蛋变成蛋黄羹。
9.当宝宝出现食物过敏时,应停食这种食物一周后再试;若反复两三次仍如此,则最好停食几个月。
2宝宝膝盖关节响是怎么回事
关节发生声响不一定是病理现象。宝宝的关节软骨、关节囊、滑膜、韧带以及肌腱等还未发育完善,有时在活动时发出声响是正常现象。
小婴儿韧带较为薄弱,关节窝浅,关节周围韧带相对松弛,骨质也软,长骨端部有软骨。当主关节做屈伸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弹响声”,即你抱起宝宝时听到的关节响。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韧带会变得越来越结实,肌肉也随之发达,这种关节弹响声就会逐渐消失。就算是有的成年人,若关节活动不正常仍可出现弹响声,就像在挤压指关节时可出现清脆的弹响声一样,如无特殊症状,则完全属于正常现象。
如果孩子的关节响发生在肩胛骨位置,那还不能排除患“弹响肩”的可能。“弹响肩”是指肩胛骨的骨突起与紧张的肌腱活动时摩擦会出现肩膀部位的弹响声。原因可能是肩胛骨的形态略有变异,某部位的骨突起较一般人明显,因而活动时与周围摩擦所致。弹响肩与缺钙无关,宝宝如无疼痛和活动障碍,不需治疗,部分小儿年长后症状消失。如弹响声音明显,而且每次活动都有明显响声,也可请骨科医生检查,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3宝宝辅食为什么要选择米粉
1.为什么要选择婴儿米粉?
婴儿米粉根据婴儿这一时期的特点配制,强化了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如尤其是铁、锌等,这是时候的婴儿体内储存的铁几乎消耗殆尽,需要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米粉、肉泥等。
家庭用大米磨的米粉,由于没有强化多种营养素,营养就差一些。
2.该选择什么口味的米粉?
市场上,婴儿米粉的品牌和种类很多,一个牌子甚至就有很多口味和花样,让家长们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一位妈妈为了给孩子添加米粉,买了3个牌子的米粉,亲子尝试,选了一个口味比较好。选择婴儿米粉不妨参考以下原则:
选择原味不加糖的米粉。市场上很多米粉都添加蔗糖了,这种米粉或许受宝宝的欢迎,但1岁以内的孩子尽量进食原味食品,如果孩子一旦尝到甜的、咸的食物,就会对这些食物有偏好,导致孩子不肯接受没有味道的食物,或干扰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
市场上也有很多米粉是添加了各类食物蔬菜或其它食物成分,对于初次选择米粉,最好还是选择原味米粉。因为刚加辅食,是一个尝试过程,婴儿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尤其本身就是过敏体质的孩子。如果米粉中成分太多,一旦孩子过敏,就不好判断是哪些食物引起的过敏。
3.如何给宝宝添加米粉?
很多家长喜欢将米粉放入奶里,做成米糊,放到奶瓶里,其实这种做法不太恰当。
正确的做法:将米粉用温水调成泥状(由稀到稠),用勺子喂,训练孩子用勺子的吃饭的能力和吞咽能力。
4.米粉该喂到多大?
很多家长担反映8个月的宝宝不肯再吃米粉,不知道如何办才好。事实上,7-8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尝试末状食物,可以尝试吃烂面条、婴儿粥,不吃米粉属于正常情况。
虽然米粉吃到多大合适没有标准答案,但个人认为,米粉只是过渡,1~2月即可,等孩子能接受末状食物以后,就可以停掉米粉,改为适合宝宝的烂面条、婴儿粥等。
有些孩子1岁了还在用奶瓶喝米粉,这种长时间不恰当的进食米粉等,可能剥夺了孩子尝试其他食物的机会,减少吞咽训练的机会。甚至导致宝宝错过吞咽训练的“窗口期”,甚至导致孩子2岁了仍然不能进食固体食物,一吃固体食物就吐。
5.过敏的孩子吃什么米粉?
显然,对于部分过敏的体质的孩子,需要谨慎选择市售婴儿米粉,如果一旦对市售米粉过敏则需要停止该类米粉,可家庭自制米粉。自制米粉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能制作出较为营养的米粉,以满足宝宝对营养素的高需求。
6.自制米粉应注意选材
对市售米粉过敏或不愿意选择市售米粉的,那就只能自制米粉了。原材上尽量选用营养价值较高的谷类如糙米、小米或黑米等。由于大米在抛光的过程中损失了很多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而糙米是没有经过抛光的稻米,营养价值比大米高,同时对血糖影响较小。小米的营养价值也远高于大米,含有大米中没有的胡萝卜素。黑米营养价值也较高,且含有独特的花青素等植物化学物成分。等宝宝对每种谷类都接受以后,可以将几种谷类混合制成米粉,甚至加入核桃、黑芝麻等,当然前提是这些食物都已添加过确认宝宝不会过敏。注意为了让宝宝获得丰富的铁,需要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泥等。
4宝宝必吃的三种水果餐
推介一:奶粉香蕉粥
原料:香蕉100克,奶粉适量。
做法:
1、香蕉去皮后,用勺子背面压成糊状。
2、把香蕉糊放入锅内,加入奶粉和适量温水混合均匀。
3、锅置火上,倒入香蕉牛奶糊,边煮边搅拌,5分钟后熄火即可。
健康提示:香蕉被称为“智慧之果”。 所以喂宝宝吃香蕉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推介二:冰糖苹果羹
原料:熟苹果一只,冰糖适量。
做法:
1、苹果去皮、核,用匀浆机打碎;
2、加少量水,用小火熬制,略呈透明状即可,少加冰糖调味,以不酸为宜。
健康提示:苹果被称为“大夫第一药”。苹果中的纤维能促进孩子生长及发育;锌能增强记忆力;苹果泥加温后食用,更是孩子消化不良的好药方。
推介三:猕猴桃草莓奶
原料:猕猴桃1/4个,牛奶3勺,草莓酱1/6小勺。
做法:
1、剥去猕猴桃皮,取1/4捣碎过滤出汁。
2、牛奶放入杯子,将猕猴桃汁倒入。最后加一点草莓酱。
健康提示:猕猴桃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果实中含糖量13%左右,含酸量2%左右,而且还每百克果肉含维生素400毫克,比柑橘高近9倍。鲜果酸甜适度,清香爽口。称之为“超级水果”,名副其实。
5宝宝不爱吃饭的5个原因
1.家长娇惯孩子
现在的孩子受到父母及上一辈、甚至上两辈的疼爱,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习惯也听之任之,无论什么时候,孩子想吃东西就给他吃,孩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有的家长把零食作为哄孩子的工具,哭了、闹了就给点儿吃的。有的则把食物作为体现母爱和父爱的惟一内容,总怕孩子饿着,于是零食不断。这样导致一些儿童吃过多的甜食、水果糖、冰激凌等含糖较多的零食,胃总处于“工作”状态而没有足够的食物排空时间,处于不饥饿的状态,于是稚嫩的胃就会没有饥饿感,孩子自然会食欲不佳。
2.喂养不当
母乳是4个月以前婴儿最好的营养品,4个月以上的婴儿,母乳的营养成分就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了。所以4~6个月后必须逐渐增加辅食直至断奶,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婴儿的咀嚼能力,利于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直到固体食物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如果辅食添加不及时,孩子到了该断奶的年龄还没有能力进食乳类以外的食品,就会影响孩子咀嚼功能的发育,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孩子的进食兴趣。
3.家长对孩子的暗示及影响
由于学龄前儿童的“受暗示性”或“模仿性”较强,大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和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哪种饭菜好吃、哪种不好吃,就会给孩子以“暗示作用”,孩子听了这些话,很可能对某种食物产生反感,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
4.孩子生活时间不规律
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器官发育尚未完善,胃容量较少,消化酶和胃酸比成年人分泌少,消化功能不稳定,消化能力较弱,适应性差,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如果饮食不定时定量、任意玩耍、睡眠不足和缺少适量的活动,都会影响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出现食欲不佳。
5.饮食环境与厌食
吃饭的地方人多嘈杂、开着电视、成人吸烟饮酒、吵吵闹闹等,这样的环境都不利于孩子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