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脂溢 性皮炎多发生于皮脂腺分布较多的地方,如头皮、面部、胸部及皱褶部。中医一般采用外治法。本病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可能与皮脂溢出、微生物、神经递质异常、物理气候因素、营 养缺乏以及药物等的作用有关。
目录
1脂溢性皮炎脱发怎么治呢
1 脂溢性皮炎的症状是一种非常容易发生的皮肤疾病,一般都是跟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失衡、外部环境污染、长期使用药物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系。脂溢性皮炎造成的脱发情况想要彻底的治愈是比较困难的。
2 但是只要能及时的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脂溢性皮炎的症状还是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的。治疗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内服和外用糖皮质激素来进行治疗的。配合雷公藤多苷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加理想。
3 患者也可以使用一些抗真菌制剂,硫磺洗剂和水杨酸等来进行外部清洗的治疗。如果脂溢性皮炎的症状比较严重的话,还要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单一药物如果效果不好,就采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治疗。
查看详情>>2脂溢性皮炎的表现
皮损主要出现在头皮、眉弓、鼻唇沟、面颊、耳后、上胸、肩胛间区、脐周、外阴和腹股沟等部位。初期表现为毛囊周围炎症性丘疹,之后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界限比较清楚、略带黄色的暗红色斑片,其上覆盖油腻的鳞屑或痂皮。自觉轻度瘙痒。发生在躯干部的皮损常呈环状。皮损多从头皮开始,逐渐往下蔓延,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发展为红皮病。
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出生后2~10周,头皮覆盖油腻的黄褐色鳞屑痂,基底潮红。眉弓、鼻唇沟和耳后等部位也可能受累,表现为油腻性细小的鳞屑性红色斑片。常在3周至2个月内逐渐减轻、痊愈。对于持久不愈者,应考虑特应性皮炎的可能性。
3脂溢性皮炎的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多无困难。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头面部银屑病
损害分散成片状,界限分明,鳞屑很厚,触之高低不平,头发不脱落,短发聚集而成束状,重者损害可连成大片,扩展至前发际处,侵及前额数厘米。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即将鳞屑刮除,其下为一红色发亮的薄膜)及出血现象(即轻刮薄膜可出现散在小出血点),薄膜现象和出血现象是银屑病损害的重要特征。
2.玫瑰糠疹
好发于颈、躯干、四肢近端,呈椭圆形斑疹,中央略带黄色,边缘微高隆起,呈淡红色,上覆白色糠秕样鳞屑。初起为单个损害,称为母斑;母斑渐大,直径可达2~5cm或更大,有时可有2~3个母斑同时出现,1~2个月后陆续出现较小的红斑,发生于躯干处,皮疹长轴与皮纹一致,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不复发。
3.体癣
损害边缘隆起而狭窄。界限清楚,有中央痊愈向周围扩展的环状损害。瘙痒明显,患者往往有手足甲癣的病史。
4.红斑性天疱疮
主要分布于面、颈、胸背正中部。开始在面部有对称形红斑,上覆鳞屑及结痂,颈后及胸背部红斑基础上有水疱出现,破裂后形成痂皮,尼氏征阳性。
4脂溢性皮炎的预防
1、注意饮食,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消化功能失常,以及食糖类、脂肪类食物过多有关,因此,患者应禁止饮酒,少食辛辣、鱼虾海鲜、牛羊肉、狗驴肉等刺激性及油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喝水。
2、每晚用温水涂少量硫磺香皂或硼酸皂洗脸,清除面部油腻,清洁皮肤。
3、需耐心坚持用中药治疗,例如,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激素类药物。
4、吃一些含维生素A、B2、B6、E的食物:因维生素A、B2、B6对脂肪的分-泌有调节和抑制-作用。维生素E有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皮脂腺功能的作用。富含上述维生素的食物有动物肝、胡萝卜、南瓜、土豆、卷心菜、芝麻油、菜子油等。
预后:脂溢性皮炎临床上变化多端,有的进展缓慢,反复发作。有的可局限于头部。有的分布于其他部位或全身,由于瘙痒、搔抓可造成红皮病、毛囊炎、疖肿、淋巴结炎等。亦有处理不当而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样变。
5脂溢性皮炎的注意事项
治疗脂溢性皮炎的防治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中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局部搔抓,生活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
第二,药物内服治疗。可用维生素B6、B2或复合维生素B,烟酰胺等。瘙痒剧烈可用止痒镇静剂如抗组胺药,炎症明显或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如四环素或红霉素。
第三,外用疗法以去脂、杀菌、消炎、止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药物有参肤霜、脂平消、脂溢康、硫磺、雷锁辛、煤焦油、水杨酸、硫化硒、咪唑类等,可按不同部位不同发病情况选用不同剂型。
1、注意饮食:因脂溢性皮炎的发生与消化功能失常,以及食糖类、脂肪类食物过多有关,因此,患者应禁止饮酒,少食辛辣、鱼虾海鲜、牛羊肉、狗驴肉等刺激性及油腻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
2、每晚用温水涂少量硫磺香皂或硼酸皂洗脸。清除面部油腻,清洁皮肤。
3、需耐心坚持治疗,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激素类药物。
4、生活中要注意调节饮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多糖饮食,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局部搔抓,生活有规律,保持足够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