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因肾病或肾功能不全引起,尿液中有过多的血红细胞或蛋白尿的临床表现,经常出现这种贫血也会使患者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甚至晕厥等情况发生,在治疗上主要还是通过对肾病治疗来达到一定的改善,另外在生活中也要有所注意,加强调养和保健。
目录
1慢性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于处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期(氮质血症期)患者,一般无症状者不需治疗贫血,对于肾功能急剧恶化者,需采用同种肾移植,定期血透或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据慢性肾衰肾病本身治疗方法不同,对肾性贫血的治疗亦有区别。
1、肾移植和透析疗法
同种肾移植成功后,正常肾脏内、外分泌功能恢复,肾性贫血随之纠正。但肾移植的供者缺乏。美国7万例晚期肾衰患者只有7%能够接受肾移植。肾移植以活体肾效果最好,存活率可达85%,尸体肾较差,仅65%。在31例接受肾移植患者平均血细胞比容由27%降至19%,81天后升至39.1%。且移植术后EPO水平明显升高至术前9倍。1周后逐渐降至正常,随之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在另一组100余例病例中,80%患者肾移植后血红蛋白升高,未升高者多数合并出血、免疫抑制或排斥反应。
持续血透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办法,虽然血透不能使EPO分泌增加但经1~10个月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血红蛋白有明显增加,症状减轻。在一组36例血透患者中,血细胞比容由21%升至27%。腹膜透析亦可使贫血减轻,在腹膜透析6个月内平均血细胞比容可升高0.5%。贫血改善原因与腹膜透析使EPO分泌增加,以及清除血中抑制造血的中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500~1500)有关。
2、红细胞生成素
可有效刺激患者红系造血细胞增生、分化及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提高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数,减少输血或完全代替输血。治疗初期常用剂量为50~150U/kg,每周3次。以后逐渐减至12.5~25U/kg,治疗到血细胞比容达到33%~35%为宜,多于2~3个月内见效。EPO应用时应注意补充铁,国外报告用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43%伴有缺铁,作为常规,血清铁蛋白低于100μg/L时应补充铁。红细胞生成素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用红细胞生成素时患者需并用抗高血压药物。红细胞生成素虽然对肾性贫血治疗有效,但其价格昂贵,且需长期使用,使临床应用受一定的限制。
3、补充造血原料
(1)铁剂:肾衰患者由于长期低蛋白饮食限制、透析及胃纳不佳,易引起铁缺乏。常以铁蛋白低于30μg/L作为补铁指标。轻度贫血患者可口服铁剂治疗,重度贫血患者因胃肠道对铁的吸收较差,可用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25mg/d,肌注,1次/d。
(2)叶酸和维生素B12:两者均为水溶性,长期透析易从透析液丢失,尤其叶酸因体内贮存量少,更易引起缺乏。肾衰患者应予口服叶酸、肌注维生素B12补充。
4、雄激素
有促进肾性及肾外性EPO的分泌,亦可直接刺激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增生。雄激素能增加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提高红细胞对组织供氧作用。用雄激素后,患者贫血减轻,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副作用为痤疮、肝功能障碍和男性化作用。临床常用司坦唑(司坦唑醇),2mg/次,3次/d或达那唑,0.2g/次,3次/d;亦可用苯丙酸诺龙,25~50mg/次,1次/周或庚酸睾酮200~400mg/周,肌注。
5、输血
输血为一种对症治疗。适用于严重贫血患者,一般采用血细胞比容低于15%或有脑缺氧症状作为输血指征。输血治疗对肾性贫血患者可产生副作用:(1)高钾血症。(2)血细胞比容上升,使血液黏滞性增加,引起肾脏血流量下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3)可合并乙、丙型肝炎。(4)输血过多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5)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白细胞和血小板上组织相容抗原的抗体,使将来肾移植手术成功率减低。因此,对肾衰贫血者,应避免过多、过频输血。输注洗涤红细胞或用白细胞、血小板滤过器输血,可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输入,可减少患者组织相容抗原抗体生成。
综上所述,肾性贫血治疗为一种综合治疗,应在肾衰不同时期,随肾性贫血轻重而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二、预后
肾性贫血的程度和尿毒症、氮质血症呈平行关系。贫血越重提示肾组织破坏越严重,预后则不良。
慢性肾性贫血一般不是非常的严重,当你体抗力提升的时候它自然就消失了,祝大家早日痊愈
2肾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肾性贫血的主要表现是原发肾脏疾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各种肾脏疾病常见的表现主要有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蛋白尿和血尿需要经过化验检查来证实。
不同的肾脏疾病又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遗传性肾炎和多囊肾属于遗传性疾病,家族中可有多个同样肾病的患者,泌尿系感染性疾病,如肾盂肾炎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此外还可能排尿困难,排出结石、肾脏创伤、手术史等,都可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用超声波检查可能发现多囊肾、肾盂积水、肾萎缩等。肾脏疾病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会发生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腹泻等症状,并发生乏力、贫血的表现,渐进性夜尿增辅助诊断肾功能衰竭的程度,最常用的肾功能试验是肌酐和尿素氮。肌酐是肌肉蛋白代谢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由肾脏滤过清除。
正常血肌酐(Scr)浓度<133μmol/L(1.5mg/dL),肾功能衰竭时尿中清除的减少,血肌酐浓度升高。尿素氮(BUN)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之一,从肾脏排泄,血BUN正常值<7.1mmol/L(20mg/dL),肾功能衰竭时升高。 肾性贫血的时展快慢不一,贫血程度与肾功能减退程度一致。
肾病是一种可大可小的疾病,有些肾病患者如果调养不好容易引起肾病加重的情况,另外对多囊肾或肾结石等都不要小视,积极进行治疗和调养,避免因疾病治疗或其他问题所导致的肾病加重甚至衰竭情况发生,那样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3长期贫血可能引发肾衰竭
近日,一年轻女子因贫血到医院就诊,经肾内科专家会诊检查竟然已到尿毒症晚期。医生提醒,贫血患者请别忘记检查肾脏。
一周前,33岁的张女士因恶心、呕吐、头昏来到医院就诊,经查血红蛋白62g/L,肾功能提示:血肌酐2500umol/L!经B超检查提示患者双肾已萎缩。当家属得知这么年轻的病人已处于尿毒症晚期时,惊愕不已,痛哭流涕。
张女士及家属自述,近5年来患者曾多次因“贫血”在多家医院就诊、服药,但贫血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期间也未系统入院就诊。此次张女士因严重乏力、不能进食才同意住院治疗,结果已至尿毒症晚期,贻误了早期检查治疗的最佳时期。病人及家属痛哭失声,医生也感到十分惋惜:如果病人能够早期查个尿检或肾功,或许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然而,现在等待这位五岁孩子母亲的只能是后半生的肾脏透析治疗或花费巨大的肾脏移植。
肾脏病专家介绍: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然而它与肾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医院常会见到一些因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的患者前来血液科就诊。经过肾功能检察后发现患者不仅有严重的贫血而且已处于肾病晚期---尿毒症。一般来说,贫血可发生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各个阶段。由于部分患者无明确的肾脏病史,加之以前从未作过尿液检察,一旦发现自己脸色差时往往轻易误以为缺铁性贫血。事实上,这是一种肾性贫血,它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并发症。
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天生和分泌的促红细胞天生素不足。人体内约90%的促红细胞天生素由肾脏产生,对红细胞的正常分裂、发育和成熟起着要害性的调控作用。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随着肾单位的摧毁,肾脏产生并分泌的促红细胞天生素会减少,逐渐导致肾性贫血。但促红细胞天生素缺乏并不是肾性贫血的唯一原因,很多其他因素也参与或促使肾性贫血的形成,如红细胞寿命缩短、铁缺乏、叶酸缺乏、营养不良、急慢性炎症、慢性失血(经胃肠道遗失等)、严重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铝中毒和甲状腺功能低减等。
肾性贫血可以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几乎影响到全身的每一个器官系统。在心血管方面,可引起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冠脉事件、心衰、脑梗塞等),是充血性心衰和死亡的独力猜测因素;加速肾病进展及肾功能恶化;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性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死亡并增加住院时间等。所以,贫血时请别忘了检查肾脏。
贫血患者的饮食
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茹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配合,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因此,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4导致慢性肾衰竭贫血的原因
贫血是慢性肾衰最常见的并发症,也可以是部分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而就诊。
无并发症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贫血是正色素、正细胞性的,网织红细胞减少,当合并铝中毒时可呈现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肾性贫血的机制
① 促红素(EPO)绝对与相对不足:
EPO90%由肾脏产生(近曲小管、肾脏皮质与髓质小管的内皮细胞),10%左右由肝脏产生。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原始红细胞的增生、分化和成熟;促进肾髓内网织红细胞释放入血,使红细胞生成增加,促进骨髓对铁的摄取和利用。
正常人血浆EPO的平均值为10—20mu/m/一般贫血时可达正常的100倍以上。慢性肾衰极大部分肾单位毁损、EPO的产生明显减少。
②血浆中存在着红细胞生长的抑制因子。上海瑞金医院1989年从尿毒症血浆中提取分离了这类红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并用红系集落体外培养方法鉴定了其分子量约为24000—94000之间。
③尿毒症的毒素对血细胞的破坏,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④尿毒症患者长期低蛋白血症、造血原料不足,如:铁剂、叶酸、B12的缺乏,也是造成贫血的原因。
⑤尿毒症时出血倾向,长期透析时透析器内少量的剩血,也是慢性失血的因素,透析液配伍不当(低钠高温)等均可使患者溶血,而加重贫血。
⑥铝中毒(或铝负荷过多):透析水处理不严,含铝量太高,或为纠正高血磷而应用铝制剂等,均可导致铝负荷过重,甚至铝中毒。铝可与转铁蛋白结合,干扰了铁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铝还可抑制合成血红蛋白时某些酶作用,而影响贫血。铝中毒引起的贫血特点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⑦继发性甲旁亢:PTH对贫血的影响可以是:A、诱发肾性骨病、纤维性骨炎骨髓纤维化,使祖代红细胞数目减少。B、PTH是中分子毒素,对骨髓祖代红细胞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抑制红细胞钙泵活性,使红细胞内钙增加,脆性增加细胞寿命缩短。C、降低对促红素的反应性。
5肾性尿崩症吃什么药
1、氢氯噻嗪片
用法用量:
1.1、成年人常用量口服。
1.1.1、治疗水肿性疾病,每次25~50mg,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或每周连服3~5日。
1.1.2、治疗高血压,每日25~100mg,分1~2次服用,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
1.2、小儿常用量口服。每日按体重1~2mg/kg或按体表面积30~60mg/m2,分1~2次服用,并按疗效调整剂量。小于6个月的婴儿剂量可达每日3mg/kg。
化学成分:氢氯噻嗪
不良反应:大多不良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2、弥柠(醋酸去氨加压素注射液)
用法用量:口服,尿崩症0.1mg~0.2mg/次,3次/日;夜间遗尿症0.2mg~0.4mg/次,睡前用。静脉注射,中枢性尿崩症,成人1(g~4(g/次,1岁以上儿童0.4(g~1(g/次,1岁以下儿童0.2(g~0.4(g/次,1~2次/日。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肾尿液浓缩功能试验,成人4(g,1岁以上儿童1(g~2(g,1岁以下儿童0.4(g。静脉滴注,控制出血或术前预防出血,按体重0.3(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100ml,在15~30min滴完,必要时可重复1~2次。
化学成分:分子式:C46H64N14O12S2 分子量:1069.2禁忌:
2.1、习惯性或精神性烦渴症患者
2.2、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心力衰竭患者
2.3、IIB型血管性血友病患者
2.4、需要服用利尿剂的其他疾病患者。
3、苄氟噻嗪片
用法用量:
3.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治疗水肿性疾病,每次25~50mg,每日1~2次,或隔日治疗,或每周连服3~5日。②治疗高血压,每日25~100mg,分1~2次服用,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
3.2、小儿常用量口服。每日按体重1~2mg/kg或按体表面积30~60mg/m2,分1~2次服用,并按疗效调整剂量。小于6个月的婴儿剂量可达每日3mg/kg。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苄氟噻嗪。化学名称为:3-苄基-6-三氟甲基-7-磺酰氨基-3,4-二氢-2H-1,2,4-苯并噻二嗪-1,1-二氧化物。其分子式:C15H14F3N3O4S2,分子量:421.41。
禁忌:暂不明确。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