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小的宝宝就越要关注他的健康问题,宝宝年龄小没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就要让爸爸妈妈们多加担心关注一些。可有些爸爸妈妈发现最近宝宝的嘴唇老是不停的发抖,好像是受惊了,爸爸妈妈们不免就会担心起来。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来为你解答宝宝嘴唇发抖的原因。
目录
1摇宝宝睡觉会将孩子晃晕吗
妈妈一边抱着孩子轻轻摇晃,一边唱起摇篮曲;原本哭闹的宝宝就在那令人宁静的节奏中渐渐睡去这原本是多少代人心里的经典画面,可近日微博上疯传的一条信息却提出了相反的警告,让众多家长们大惊失色:
“小婴儿不要再摇了!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得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婴幼儿在一岁半前是脑发育高峰,而且出生后额叶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的活动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
摇晃着哄宝宝,真的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危害?来听听专家的解释。
会晃出问题吗?
专家解释:有可能,但概率极低
专家表示,过度摇晃婴儿可能导致其脑部血肿,这种病被称为“摇篮综合症”。
专家解释说,1岁半以下的小婴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其大脑就好像盛放在颅骨里的嫩豆腐,脑组织和颅骨间并无连接。如孩子的脑组织发育比颅骨发育慢,两者之间会出现空腔。此时,当孩子受到一定频率的长时间摇晃,就会导致硬膜下积液。一旦空腔和积液出现,孩子继续受到晃动,大脑也会跟着震动,头盖骨和大脑之间的静脉被挤压,血流受阻,会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 慢性硬膜下积液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更严重的,则可能出现失明甚至死亡。然而,事实上,“摇篮综合症”的发病率是极低的,到目前为止,该院尚未收治过一例真正的“摇篮综合症”患者。
专家认为,如今孩子金贵,“恐怕没有父母会用如此高强度、高频率的力度对付自己的宝宝”。微博中所说的“孩子被抖晕”、“拨浪鼓效应”都是极端事例,应是意在提醒年轻父母,摇晃孩子有风险,要多加注意。
孩子到底该怎么“晃”
专家建议:轻抱轻摇,轻晃摇篮
今年29岁的陆小姐,儿子刚刚满周岁。对于“孩子不能摇”的说法,她很惊讶:“家里一直都是抱着孩子摇晃哄他睡觉,如果这样不安全,那该怎么做?”
专家表示,只要不是晃动力气太大,或者恶意摇晃,平时家长抱着孩子轻轻摇晃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称,婴幼儿哭闹时,母亲温柔的怀抱和抚触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她同时提醒,如果孩子睡在摇篮中,家长不要用同一频率长期摇晃摇篮。因为孩子如长时间在同一频率下晃动,可能引起脑部震荡,导致危险。
专家同时提醒,对于有脑部基础病的孩子,稍加外力或许就会使其受伤。如果宝宝出现了呕吐、抽搐、嗜睡、烦躁,眼球上翻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2宝宝嘴唇抖是怎么回事
不用太过担心,这种情况很多宝宝都会发生,有可能是缺钙导致,也可能是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导致,一般在一两岁是就不会了;建议到医院咨询医生并做个微量元素检测。
一是可能因为宝宝冷了,最近天气比较冷,气温较低,宝妈要注意给宝宝保暖。
二是有可能因为由于宝宝刚出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受到各种刺激后会出现兴奋而发生肌肉抖动,随着宝宝增大,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
三是可能=因为宝宝缺钙,所以会出现抖嘴唇的现象。
如果仅仅是哭的时候,嘴唇颤抖还需要观察。比如你弟弟哭声是否尖利,反应是否缓慢,经常伴有肢体颤抖等,如果有这些症状,应该到儿童医院就诊,和你弟弟生产史联系起来看,是否有宫内窒息史,缺血缺氧性脑病,脑损伤等,排除脑部疾病(脑瘫)的可能。
对于宝宝的这种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缺钙引起的,如果有缺氧或者是早产的病史,做脑部CT的检查协诊。如果是缺钙引起的,可以给宝宝补充鱼肝油和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来进行治疗。
1. 嘴唇成为婴儿再次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脐带”
婴儿出生时,被从子宫这一安全的、给予保护的、在长时间生长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的世界里赶出来,面对完全不熟悉的、陌生的环境,有的发展心理学家称之为“出生之死”。婴儿经历了出生的一霎那分离的恐惧之后,他必须通过与母亲的新关系再次建立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脐带”。
婴儿感觉到他的嘴在摸索一个新生命的根源。嘴唇感受到要接触乳房的本能的驱力,它启动了出生前已经建立的吸吮反射。如果嘴感觉不到力比多的温暖到达了唇部,他就会感到焦虑,但是如果他能感受到乳房发散出来的温暖流畅的给予生命的物质,他就会感到安慰、高兴,从焦虑中解脱出来。由于这个时期婴儿的力比多主要集中于口部,尤其是嘴唇,因此叫做口唇期。
2. 口唇期婴儿性格形成的基础
婴儿能意识到母亲的感觉,也意识到母亲通过乳头对他的回应。在母子间的交互作用中,孩子接收到母亲的爱,也感觉到自己激起了母亲的快乐。婴儿和母亲乳房的关系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基础。婴儿在出生前是母亲的一部分,母体带来一切他需要和渴望的东西。现在母亲的乳房是他一切营养的源泉。如果进展顺利,婴儿失去的出生前与母亲的一体感和安全感也随将之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婴儿是否有能力将力比多有效地集中于乳房或它的象征性代表——奶瓶;好的乳房被婴儿接受,成为他的“自我”的一部分。
婴儿有能力理解并体验矛盾,能意识到好或坏的乳房、好或坏的感情、好或坏的力比多,也能理解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婴儿不仅能在与乳房的接触中体验到强烈的感觉,而且可以感受到母亲如何对待他的需要。爱孩子的妈咪体验到孩子是快乐的源泉,在孩子的快乐中感受到快乐。同时,孩子也会体验到她是一位好妈咪,自己是好孩子。而那些遭受快感焦虑,性冲突和力比多压抑的母亲,对自己和孩子的快感感到焦虑;孩子将成为她焦虑的根源,她的焦虑会传给孩子,让孩子认为她是一位坏妈咪,自己是坏孩子。
3. 口唇期婴儿用嘴唇“探索”世界
婴儿在口唇期是用嘴唇探索他周围的世界。很多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把一切能拿到的东西都放到嘴里,咬、啃、咀嚼。当牙齿长出来后,它们会吸收已经形成的攻击性力比多。牙齿攻击特征是咬、刺穿、切断和穿透。婴儿想穿透乳房冷漠的外表,释放藏匿在冰冷表层下的力比多。有的心理学家将这种形式称为良性的攻击性。通过另一个心理机制,弗洛伊德称为升华作用,这种咬的冲动升华成为努力透过事物的表面探究其本质的态度,这在智力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
3宝宝的尿布你换对了吗
目前,给新生宝宝使用的尿布有两种:一种是传统使用的用棉布做的尿片,另一种是现在大多数年轻妈妈都在给宝宝使用的纸尿裤,现在我们就这两种尿布分别说一下使用方法。
换纸尿裤有四步:
第一步:首先打开带有小便或大便的尿裤,用一只手抓住宝宝的两只小脚,将宝宝的臀部提起约30°角,将尿裤撤出,
第二步:用湿纸巾擦干净宝宝的小屁股,顺序是从上到下,男婴要把阴囊下面擦干净,女婴注意不要扒开阴唇,如大便后要用清水清洗一下臀部。
第三步:清洗完毕,最好在宝宝的臀部涂一层护臀霜,预防尿布疹的发生。
第四步:取一个新的纸尿裤,放到宝宝的小屁股下面,注意打开的胶带不要粘到宝宝的皮肤上。
换棉布尿片注意多:
棉布尿片换取方法基本跟尿裤相同,但有以下注意事项。
1·棉布尿片的选择:要求柔软、吸水性好、不要用化纤的,最好是浅色的。
2·重复使用的棉布尿片一定要注意清洗、消毒。有大便的尿布,要先用肥皂清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煮烫一遍;有小便的尿布,用清水洗干净后,晒干即可使用。
3·不要让尿布盖住宝宝的脐带,以防尿液侵湿脐带,发生感染。
最后给个小提示:
1.换尿裤的动作要迅速,特别是在冬天,以免宝宝受凉感冒。
2.尿布千万不要使用塑料布、油布或橡胶布,这些材料不透气,会使宝宝臀部潮湿发热,易使皮肤发红,造成尿布疹。
4孩子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是多动手
2岁宝宝智力发育
提高幼儿智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刺激大脑,让大脑“转”起来。每个孩子都会在大约2岁时面临智力的飞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性情大变。他变得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极大兴趣,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或者是尝到的。此时父母们应该特别注意,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新鲜事物”。总之一句话,不能让小家伙闲着。
2岁宝宝智力开发的方法
折纸:拿一张稍厚的纸,妈妈先折成一条小船(也可以是小狗、小鹤、小衣服等),让孩子看怎么折,然后让宝宝涂上颜色。宝宝在学折时,开始会动作笨拙,妈妈不要着急,当孩子对折纸时,两边不对称,妈妈可帮他一下;当纸边翘起,妈妈可帮他压压平。折好的东西不要扔掉,还可以当游戏时的“道具”。
制作:在孩子两岁半时,可以让孩子在父母的看护下用小剪刀了。买一把圆头、塑料柄的小剪刀,让孩子先学剪直线,然后同妈妈一起搞一些小制作。在妈妈指导下,粘一粘,剪一剪,孩子一定会倍感快乐。
用筷子:让孩子用筷子也是训练孩子用手的方式。在孩子3岁时,可以让他学用筷子了,孩子在使用了筷子后,小手会更加灵活。
5要密切关注换牙期孩子的口腔卫生
1.注意乳牙早失。乳牙与恒牙的“交班工作”有一定的顺序,顺序分别为下门牙、上门牙、下门牙边上的两颗、上门牙边上的两颗。若乳牙在应脱落之前就脱落了,称为乳牙早失,这往往会造成两侧邻牙向缺牙空隙倾斜,使恒牙因间隙不够而长歪。此时应带孩子去医院订制缺隙保持器,给恒牙腾出足够空间。
2.注意恒牙萌出是否有困难。如果孩子的恒牙迟迟长不出来,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必要时切开部分牙龈来帮助恒牙萌出冒尖。另外,还有一些原因会导致恒牙延迟萌出,如多生牙、牙瘤、含牙囊肿等,都需要尽早去看医生。
3.纠正孩子舔牙的习惯。换牙时孩子常习惯用舌舔松动的牙,这会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应及时纠正。因为在换牙期,牙齿间的咬合关系是逐步建立的,舔牙有可能打乱咬合关系,导致恒牙排列不整齐。
4.密切关注口腔卫生。换牙期的孩子往往正在嗜好甜食的阶段,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集中时间吃甜食,吃完后立即认真刷牙。不要认为反正要换牙就忽视乳牙的龋齿,换牙前如果不治疗烂牙,化脓后将影响新牙的外形和排列。
5.多吃“硬物”而非细软。许多家长在换牙期给孩子吃软食,这反而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其实,让孩子在换牙期常啃啃水果等“硬物”,多咀嚼,反而有利于颌面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