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问题困扰着很多人,可是我们都知道这种问题不能够马上的解决,应该注重正确的方法步骤一步一步来,这样才是纠正口吃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小孩子而言,必须认清和了解原因,这样才能够正确地治疗口吃,而下面就是关于治疗,口吃需要注意了解的一些方法问题。怎样能治口吃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目录
1如何预防儿童口吃
预防一、消除紧张情绪
儿童一紧张说话便会结结巴巴,易形成口吃。父母不要在生人面前勉强儿童说话,如叫“叔叔”、“阿姨”等,以免造成儿童的紧张,进而造成口吃。此外,大家跟儿童说话时要慢条斯理,不要太快太突然,否则也容易形成儿童紧张。
预防二、让孩子慢慢说话
要告诉孩子在开口说第一句话时要先想好,然后慢慢说出来,如果发第一个字的声不口吃,后面的话也就能说得流畅。
预防三、不要让儿童模仿口吃
若发现儿童口吃后,可暂停儿童学话,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活动来,这样就会淡化口吃的影响,让儿童在心平气和时不知不觉说出流利的句子来。有的儿童说话很流利,但由于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了自己的口吃。
2怎样能治口吃呢
1,心理因素:大量事实表明,儿童口吃是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惩罚、嘲笑、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父母双亡或离异、家庭不和睦等情景下引起的恐惧、焦虑情绪的结果。由于突然或持续惊吓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见。在一些突然引起震惊、恐惧的事件之后,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例如遇见某种动物,听了鬼怪的惊险故事,因而引起惊恐等等之后,可发生口吃。口吃可能在受惊恐的当时发生,也可能是在受了惊恐之后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出现,有时是经过沉默阶段再出现的。
2,疾病影响:如与发音、对语言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如小儿癫痫、麻疹、热病、脑病、百日咳、猩红热、脓症、鼻炎、扁桃腺发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发声受到影响。
3,遗传问题: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功能障碍有关,与语言神经末梢缺陷有关。口吃患者的家族常有口吃历史。此外,特色疗法认为,说话结结巴巴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身体上某些负责发音的肌肉组织功能太弱,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
3口吃的表现形式
口吃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医学上通常把它分为四大类:首字难发型、语词重复型、无表达内容障碍、排除抽动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而96%的口吃表现为首字难发。多数患儿初期仅有言语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有唇、下颌、颈部肌肉痉挛、舌肌震颤、跺脚、眨眼、转头等因生理紧张而产生的各种伴随动作。此时,父母的态度、社交受挫、精神压力等因素可促使口吃不断加重及伴随动作增多。
口吃的表现形式
1.首字难发型:表现为第一字发音时发不出,第一字重复,话语中途某字发音障碍;
2.语词重复型:经常出现语音或音节的重复或延长,影响说话的流畅性;
3.无表达内容障碍:因发音-呼吸器官的紧张性痉挛,导致语言节奏失调;
4.排除抽动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说话时,可伴有跺脚、摆手、挤眼、歪嘴、口唇颤抖、躯干摇晃等动作。部分患儿常易兴奋或激惹,并伴有情绪不稳和睡眠障碍等。
4口吃是怎么回事
1、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有人发现的孩子口吃是有家族遗传史,主要外因是学习语言的环境不佳,如父母口吃,或父母口语快、含混,儿童不易模仿等。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精神因素: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有的儿童因为受到家长、老师或周围一些人的严厉惩罚或训斥,使精神突然受到严重打击,由于这种恐惧的情绪或惊吓引起了口吃.。精神紧张、焦虑等也会导致口吃现象。
3、躯体因素:先天的发育不良也引起口吃。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4.外界因素:强行纠正左撇子也会造成口吃。
5.方言性口吃 儿童学语期间改变方言,或兼学两种以上不同方言,可致口吃。
6.思维过速性口吃 因思路宽阔迅速,致使口齿追随不及,造成口吃。临床亦较常见。
7.其它因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5口吃应该做哪些检查
.语调与语态
语调与语态是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由语言中枢支配,当大脑半球受损(卒中等)可致失语。
语调指语言过程中的语音和声调,发音器官及其支配的神经病变可引起语调异常。
语态异常是指语言节奏紊乱,表达不畅,快慢不均,见于震颤麻痹、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及口吃等。
构音障碍为发声困难、发音不清,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正常,见于肌病、球麻痹、小脑病变、震颤麻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