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的时候吃辣椒吃的多了就会感到自己的火气会特别的大,而且脾气也会变得特别的暴躁,一点点小事就忍不住的要发牢骚,所以后来小编都不太敢吃太辣的食物了。如果自己火气大的时候,可以吃一些降火的食物,能够去火的食物还是很多的,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推荐几种去火比较有效果的食物。
目录
1喝冰糖水的话可以去火吗
去火。冰糖是从甘蔗之类的植物中提取的糖分结核而成,不含有糖精,大家都知道,糖精对于人体的危害,而白糖则相反,它里边包含有大量的糖精。再则,长期服用冰糖水,可以有效的去火,降压,给人体提供所需要的葡萄糖成分。
功效
冰糖味甘、性平,入肺、脾经;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功效;冰糖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对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咯痰带血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用于肺燥、肺虚、风寒劳累所致的咳喘、小儿疟疾、噤口痢、口疮、风火牙痛。
冰糖可以增加甜度,中和多余的酸度。并且有去火的功效,它还是和菊花、枸杞、山楂、红枣等配合的极好调味料,冰糖是入肝和肺经的优良产品。
冰糖的成分是含结晶水的葡萄糖,与白糖在体内分解的成分一样;所以,冰糖可以代替白糖。冰糖的主要成分是含结晶水的葡萄糖。
药理作用
能补充体内水分和糖分,具有补充体液、供给能量、补充血糖、强心利尿、解毒等作用。适应症:其5%溶液为等渗液,用于各种急性中毒,以促进毒物排泄;10%~50%为高溶液,用于低血糖症、营养不良,或用于心力衰竭、脑水肿、肺水肿等的治疗。
来源:为白沙糖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参见白沙糖条。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入脾、肺二经。
功用主治-冰糖的功效: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嗽,化痰涎。(性味以下出《本草再新》)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含化或入丸剂、膏剂。
选方:①治噤口痢:冰糖五钱,乌梅一个。浓煎频呷。(《随息居次食谱》)②治小儿未能谷食,久疟不瘳:浓煎冰糖汤服。(《随息居饮食谱》)
以上这篇文章我们已经了解到喝冰糖水可以去火吗,冰糖是有非常好的去火效果功效,甚至是比白糖的吃过功效要更加的好,因为喝冰糖水的话可以去排除自己体内的毒素,这样的话就可以达到清火的效果。
2什么蔬菜水果去火消炎比较好
1、苦瓜
中医认为,苦瓜味甘性平,解毒排毒、养颜美容,可除邪热,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解劳乏,清心明日,因此是为首选。
苦瓜虽苦,但降火排毒功效却十分显著。炒菜时,先将蒜片爆香,再加入苦瓜,要大火快速翻炒,方可炒的香脆,加少量醋和酱油、盐等,二十分钟出锅即可,可适量加火腿等,吃起来不会觉得太苦。另外,苦瓜还有抗癌功效,可增强自身免疫能力。
2、黄瓜
黄瓜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排毒养颜、生津止渴功效,黄瓜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毒素。对肺、胃、心、肝及排泄系统都非常有益。有助于缓解夏季口渴、痰多能症状。
黄瓜生食或炒都可。
3、木耳
木耳亦有排毒解毒、清胃涤肠、和血止血等功效。木耳含有一种胶质可以吸附灰尘杂物,帮助排除废物,排毒清胃。
4、海带
海带味咸,性寒,具有消痰平喘、排毒通便的功效。
5、胡萝卜
胡萝卜味甘,性凉,又富含各种维生素,有养血排毒、健脾和胃的功效,加速体内汞离子的排出。
6、菠菜
中医认为,菠菜气味既冷,能利肠胃,能解热毒、酒毒,因寒疗热。
菠菜的吃法,夏季可做芥末菠菜粉。将菠菜用水烫过,再用凉开水凉置一下,切成小段放入容器,加入泡好、切好的细粉丝,再加入稀释的芥末,少量香油,醋、盐、芝麻酱等凋料,不可加酱油。略微搅拌,即可装盘食用。
能够去火的食物太多了,小编在上面只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比较常见的食物,像一些水果的去火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就像梨子和橙子都是很好的,不过橘子就不要多吃了,橘子非常容易上火,而且吃的多了,还会让人的皮肤变得暗黄。平时吃的东西尽量清淡点,不要吃的太辣。
3暑伏祛暑巧用薄荷清凉去火吃法多
1.薄荷粥:鲜薄荷30克或干品15克,清水1升,用中火煎成约500毫升,冷却后捞出薄荷留汁。另用150克梗米加水煮,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汤及少许冰糖,煮沸便可。可清心怡神,解暑散热。
2.薄荷豆腐:豆腐2块、鲜薄荷叶50克、鲜葱3条,加2碗水煎,待煎至水减半时即趁热食用。可治伤风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病症。
3.薄荷汤:将薄荷叶清洗干净,切碎,用开水焯一下,放少许盐、香油,有神清气爽、解毒败火之功效。
4.薄荷酒:准备薄荷油10克,米酒50毫升,黄酒50毫升,将薄荷油与米酒、黄酒兑在一起,早晚空腹饮用即可,有清热、解毒、健胃、清咽的功效。
5.薄荷冰:清水4碗煮至沸腾,加入薄荷煮开5分钟,将薄荷水放入冰格,做成冰粒,咽喉痛或口干时取冰粒放于口中咀嚼。可防治感冒,利咽生津。
6.薄荷茶:用薄荷泡茶喝,可以利用薄荷中薄荷醇、薄荷酮的疏风清热作用,而且泡茶喝之有清凉感,是清热利尿的良药。
7.薄荷桑菊饮:薄荷15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杏仁10克。上述药共放锅内,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即可,取药汁代茶饮,每天1剂。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痰黄或黏稠、小便短黄者。
温馨提示:制作薄荷冰前先将薄荷洗净再入水煮,煮过的薄荷叶已经不会强烈刺激皮肤,亦可用擦拭身体预防蚊虫叮咬。
4冬季容易生出四种内火如何降火
许多人都以为只有夏天才容易上火,其实,气候寒冷的冬季也是上火的“旺季”。
冬季上火的原因大多可归于“燥”:一是人们喜欢坐在开着暖气的室内,再加上进食大量肉类及辛辣食物,就好比“火上浇油”,使内热不断聚集。二是年末压力加大,许多人难免会烦躁、焦虑,也容易上火。“火”散不出去就成了“毒气”,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给各种疾病发作提供可乘之机。
1.心火旺口舌生疮
冬季气候干燥,若再一味吃补品或辛辣刺激食物,还可能引起心火旺盛,容易出现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心烦、失眠等症状。
应对方法:灯芯草柿饼汤——灯芯草6克、柿饼2个,加水300毫升共煮,将水煮剩至100毫升,加白糖适量,温服,柿饼可吃,每日2次。此方有清降心火、清热利尿之功效。
2.肝火大头晕眼干
夜间暖气太足导致的睡眠质量不好或经常熬夜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都会使得肝脏不能休息,于是只好加班加点排毒,造成肝火旺盛,容易头晕眼干。此外,还可能有急躁易怒、两眼发红等症状。
应对方法:菊花茶。选菊花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3.寒包肺火易感冒
冬季严寒,大家通常都只想到受寒了引起风寒感冒,其实很多感冒是“寒包火”,它是内热犯肺再加上外寒束表引起的感冒。有的人在燥热的房间内坐很长时间,又不注意补水,还过食肥甘厚味,天气虽然寒冷,但体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突然出门接触冷空气,一时适应不了,就会出现寒热交加的情况而发生感冒,表面是受了寒,全身怕冷发热,但又表现出口臭、便秘、咽喉肿痛、咳黄痰等上火的症状。
应对方法:川贝炖梨水——选梨数个切块加水500毫升和川贝,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汁食梨,有润肺止咳之功效。
4.胃火盛口苦便秘
酗酒,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人容易因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胃火旺盛。轻微胃火盛者,好像永远吃不饱,其实是胃热给大脑的错觉;到火盛至一定程度,就会变得什么都吃不下。胃火大还有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便秘等症状。
应对方法:藕汁蜜糖露——鲜藕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每天2次,连服数天,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日常起居如何防“上火”
冬季上火,一方面是气候、饮食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生活起居导致。冬天养生也不是一味地保暖,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更重要。
1.保持室内湿度
人在相对湿度为45%~65%,湿度指数为50~60的环境中最感舒适。由于多数住宅采用暖气供暖或是空调供暖和换风,湿度远远低于上述标准。干燥的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暖气旁放置水盆等,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过于干燥致病。
2.多喝水,冷却燥热
研究证实,喝凉开水对人体大有好处,冬季若每天都喝点凉开水,有预防感冒和咽喉炎的作用。也可以泡些花草茶来饮,降实火可喝金银花茶;阴虚者则可用麦冬、沙参、枸杞等泡茶饮。不过中药性味不同、每个人体质也有偏差,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3.吃“去火”水果
新鲜的水果也有滋阴清火的作用。有的水果如荔枝、菠萝、桂圆等偏温热性质,如果已经“上火”就不要再吃了。此时不妨多吃一些具有生津止渴、润喉去燥作用的水果,来滋润一下身体,像生梨、甘蔗、苹果、橘子等,都是维生素丰富的水果,适宜冬季吃。
4.生活规律,运动降火
常熬夜可伤阴耗气,因此保持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少熬夜,避免过度疲劳等对于防虚火也是很重要的。天气好时,选择慢跑、跳健身操、打太极拳等户外运动,增强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5中医教你三个除燥降火穴位按摩
入秋以后,早晚温差大,天干气燥,人们很容易上火。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赵黎俐说,上火的病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肺热,有的是胃热。原因不同,那就要区别对待了。有三个穴位,每天经常按摩,可以起到除燥下火的作用。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你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内庭穴是在第二足趾和第三足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就是。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就可以了。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具体的做法是,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