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健康百科 >正文

耳朵发炎是什么原因呢

中耳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中而言并没有什么危害,也并不是很严重,所以被大家忽略了,其实中耳炎的引起原因,是因为平时在洗澡或是耳朵进水以后,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的发生,耳朵发炎以后会有疼痛耳朵流脓,或是耳朵神经疼痛的症状,随着病情恶化疼痛的症状越来越明显,那么耳朵发炎是什么原因呢?

目录 如何有效保护耳朵 掏耳朵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和禁忌 耳朵发炎是什么原因呢 耳洞发炎自疗要点 耳朵发炎饮食注意什么

1如何有效保护耳朵

  一、避免耳朵进水。在游泳、洗澡、洗头时,要注意不要让耳朵进水,进水后容易引起耳朵发炎的。如果不慎进水,应该让耳朵朝下使劲的空空水才行。然后轻轻的用纸巾或棉棒擦拭干净,特别是小孩子,家长给孩子洗头要特别注意保护耳朵,避免进水。

  二、有噪音时要捂住耳朵。当周围出现很大的噪音时,比如飞机起飞、放鞭炮等,要捂住耳朵,以免耳朵耳膜受到影响。虽然很多人不以为事,但是时间长了会对耳朵造成一定损伤的。

  三、不要经常的掏耳朵。掏耳朵过频了是不好的习惯,如果不小心会伤到耳道甚至耳膜的,很多人觉得掏耳朵很舒服,但是要注意频率,而且要使用棉棒掏,不能用太尖锐的东西。

  四、身体发烧等有炎症要及时吃消炎药。很多人不拿感冒发烧当回事,生病了也不按时吃消炎药,这样如果身体抵抗力低了,会诱发中耳炎的,对耳朵不好,要特别注意。

  五、不要长时间戴耳机。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走路、上班用耳机听音乐,这样时间长了对耳朵很不好。特别是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

  六、少吃高脂肪食物。如果经常吃高脂肪食物,血中胆固醇的浓度过高,造成血管壁的粥样硬化,会使耳血液供应减少,听觉器官营养不良,导致听力减退或发生耳聋。平常应该少吃动物肉类,多吃蔬菜水果。

  七、定期检查耳朵。耳朵如果有不适感,应该定期的去请专业医生检查,不能自己盲目的处理。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发生耳蜗功能障碍发生率很高的,应及时治疗,防止循环障碍,延缓听力减退速度。

2掏耳朵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和禁忌

  耳屎的来源

  “耳屎”也有人称为“耳蝉”,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悄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掏耳屎需注意哪些?

  1、禁止太平凡。如果掏耳朵太频繁,棉签、挖耳勺等工具会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变得敏感,有时会有疼痛感或奇痒感。长期严重刺激,还可能会引起癌变。

  2、使用棉签。棉签会减少对耳部的刺激,防止太用力弄破耳膜。

  清理耳朵的方法

  1、可以用盐水清理耳朵。将盐水滴入耳道中,摇晃几下,然后冲洗乾淨。

  2、婴儿油、矿物油和专门的耳道清洁油,都可以用来清洗耳朵。如果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过敏,最后先涂抹在手腕上,一个小时后没有过敏反应再使用。

  3、使用过氧化氢清洁耳朵也不错。这也是常用的耳道清洁液体。

  4、最好购买专门的滴耳器,使用这样的设备将液体滴入耳道中。如果担心自己操作会出现意外情况,还可以去找医生,他们那里总会有合适的工具。

  科学用耳:

  首先,在高噪声的环境下工作时,要佩戴适当的护耳罩及耳塞;

  第二,耳朵发炎或耳鸣,要立刻看医生;

  第三,用耳机听CD或者MP3时,不要把音量调得太大;

  第四,洗头或者洗澡时,可用棉花塞住耳朵,避免污水流入耳道;

  第五,耳垢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不需要进行频繁清理,每天只要清洗耳廓就可以了。

  结语:掏耳朵有哪些注意事项和禁忌到这就为您介绍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

3耳朵发炎是什么原因呢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

  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一、自疗要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分。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二、自疗方法

  (一)内治法

  1.成药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或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耳朵发炎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可实际上给身体带来的症状,却不容小视,针对耳朵发炎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最佳的现象,通常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在饮食上面自我调节,平时做好耳朵内部护理,必要的要到医院进行诊治检查。

4耳洞发炎自疗要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当我们清除耳道中的耳垢时候,则一定要小心,最好是在耳垢湿润之后清除,以免导致鼓膜的损伤。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分。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当耳朵发炎的时候,我们则应该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这样可以增强免疫力而然减少感冒的发生。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5耳朵发炎饮食注意什么

  耳朵发炎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会使患者内热加重,导致病情加重,如辣椒、姜、蒜、胡椒、酒、羊肉等。不能吃发物,这类食物有一定的致敏因素,食用不当可让人体发生过敏反应,加重中耳炎症状,发物主要包括鱼、虾、蟹等海产品,此外,鸡蛋、香菜也应少吃。肥腻厚味食物,造成体内湿热内盛,加深中耳炎症状。不宜多吃冷饮,如冰冻饮料、冰凉果品和冰激凌等。不宜吃热性补药,如人参、鹿茸、肉桂、牛鞭、附子、大补膏等。

  耳朵发炎多食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新鲜蔬菜,如黄瓜、芹菜、茄子、丝瓜、荠菜、苦瓜、篷蒿等,都有助于中耳炎的康复。食疗方:冬瓜30G,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薏米18G,柴胡9G,金银花12G,鳖甲15G,红糖适量,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外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天。

标签:五官科,耳鼻喉科,

喜欢就赞一下

相关推荐

    一:汽车电池可以用锂电池吗技术百科问题1: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是什么电池?锂电池还是铅酸电池?答:电动车磷酸铁锂电池高速电动汽车都是使用的锂电池,低速电动四轮车一般使用的是铅酸电池,少量使用的是锂电池。购买锂电池前先看看其使用的电芯是不是A品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75)

    一:同步齿形带应用技术百科问题1:同步齿形带传动的优点?与普通带传动的区别?答:齿形带传动是一种挠性传动,而齿轮传动是刚性传动。前者适合于中心距较大的场合而且缓冲吸振效果较好。你说的二级,不是问题的关键,齿形带传动也可以做成二级的。问题2: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4)

    一:二手工程机械技术百科问题1:二手工程机械能出国吗答:可以的只是办理出港手续比较麻烦上海精工二手挖掘机有限公司可办理此相关事宜。问题2:二手工程机械抵押怎么做的?答:用合格证和发票抵押的。基本上装的有定位装置的。问题3:西安二手工程机械交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4)

    一:集成电路测试板技术百科问题1:集成电路测试仪的主要功能,麻烦高手来指点一下答:集成电路测试仪的主要功能是测试集成电路的电参数,有的是测试数字集成电路的,可能包括真值表的验证;有的是测试模拟集成电路的。通常对应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参数要求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1)

    一:鸟型发酵罐技术百科问题1:啤酒清酒罐和发酵罐的区别鸟型发酵罐答:啤酒清酒罐和发酵罐的区别为:1、用途不同清酒罐:清酒罐主要以清理啤酒为主,自酿啤酒设备、啤酒罐,较多地应用于啤酒行业,制酒行业的一种清酒罐一般都统称为贮酒罐,大型贮酒罐有5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85)

    一:包装印刷袋技术百科问题1:哪里可以印刷包装袋?包装印刷袋答:印刷厂都可以印刷包装袋的。问题2:真空包装袋的印刷包装印刷袋答:制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包装使用厂家采用卷膜在自动包装机上灌装,并成型包装成为各种包装袋;另外一种是由于制袋机制成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