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疾病,这个疾病也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其实儿童多动症是和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关系,当然是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症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综合症。那么你知道多动症要做什么检查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目录
1多动症的检查方法
一、常规检查
首先要对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中发现的可疑问题进行进一步相应的检查,如视觉、听力、染色体、甲状腺功能等。一般常规检查应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身高、体重等,便于了解儿童的基本躯体状况,排除用药禁忌,也有助于在治疗中监测药物副反应
二、脑电图
ADHD儿童有45%~90%有脑电图异常,表现为慢波增多、调幅不佳、不规则、基线不稳,B渡的频度及波幅均较低,a渡的频度增高,但无特异性,大多数儿童为轻-中度异常,提示脑发育的滞后。如果该儿童幼时有高热惊厥史、抽搐史或抽藩家族史,应检查脑电图排除癫痫。特别是在应用兴奋剂前,以免诱发癫痫发作。
2宝宝有多动症该怎么办
1,有研究表明,宝宝说话晚,日后容易发生多动症。
2,孕妈妈在怀孕期间服用抗抑郁药物,日后导致宝宝注意力短暂,引发多动症。
3,先天性遗传因素,有可能会不同程度影响宝宝的脑功能,从而导致先天缺陷,引发多动症。
4,母亲在孕期患高血压,甲状腺肥大,贫血,低热等疾病或者是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都会导致宝宝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引发多动症。
5,宝宝脑神经递质浓度降低,或者是宝宝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或外伤,都可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6,后天饮食,教育不当,环境变化,心理疾病等都会导致宝宝引发多动症。
3小儿患上多动症好治吗
1、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子在出现多动症的时候往往会表现为不能安分,比如在这街道会出现常常打断他人活动或者干扰他人学习工作的情况。出现多动症患者在这个阶段还会出现丢三落四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往往会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走神,而且也会出现学习困难以及缺乏时间观念等。也有一些多动症患者在这阶段容易出现情绪不稳以及冲动任性的情况。
2、小儿多动症怎么治疗
小孩子在出现多动症的时候往往会表现为不能安分,比如在这街道会出现常常打断他人活动或者干扰他人学习工作的情况。出现多动症患者在这个阶段还会出现丢三落四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往往会在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走神,而且也会出现学习困难以及缺乏时间观念等。也有一些多动症患者在这阶段容易出现情绪不稳以及冲动任性的情况。
4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有时候和别人说话有些心不在焉的感觉。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很难集中精力去学习。
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8、自己的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
5多动症的治疗
1.进行行为训练治疗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能够很好的帮助孩子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行为训练方法
①让孩子学会拼图,并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或者让孩子学某种棋类的玩法。
②每天让孩子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
③父母在早晨可以经常陪孩子进行晨跑,每天坚持跑300~500米,效果也是不错的。
④若家庭条件允许,可让孩子练习弹钢琴,每天弹10~20分钟。
⑤每天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跳绳或踢毽子,每次运动10分钟左右。
⑥把孩子的作息时间固定下来。
⑦还可以经常让你的孩子走平衡木,对于锻炼孩子的稳定性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有利于恢复健康。
⑧让孩子在纸上把大小不同、次序被打乱的1~100的数字依次找出;或者让孩子把1~100甚至更多的数字按顺序连起来,组成多种有趣的画面。
2.进行心理行为治疗
可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制定出一套鼓励其良好行为、限制其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中,家长要找出患儿的优点和优势,然后以表扬、赞许、奖赏的方式来强化患儿的良好行为,以增强其自信心。
当然,对患儿的不良行为也要适当地进行处罚,但要坚持先鼓励后惩罚的原则。开始时,要避免对孩子进行过严的处罚。
一般在对患儿进行2~3次表扬后有1次处罚即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如果患儿仍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可采用矫枉过正的处罚方法,如对其实行短期隔离等。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