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怎么才能治好的?大家都知道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当孩子患病以后,会出现很多的症状,严重的危害着孩子的身体家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多动症哪里治疗好呢?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目录
1宝宝有多动症该怎么办
1,父母要正确的对待宝宝多动症的行为,不能歧视,或者是打骂,更是不能过分的迁就,否则就会使得他们更加的任性不听话。另外也要开始逐步的开始纠正宝宝的行为,鼓励宝宝养成能安静的坐下来,集中注意力或者是能安静的做事,多多使用一些口头的表扬或者是鼓励等方法。
2,多动症的宝宝一般都会精力旺盛,所以平时可以让宝宝多多的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这样就可以消耗掉宝宝多余的精力了。
3,培养好宝宝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不能太过迁就对宝宝有不良影响的兴趣,比如长时间的看电视。家长们更要缓和好家庭之间的气氛,防止家庭因素对宝宝产生不良的刺激。
4,当多动症严重的影响到了宝宝的生活和学习的时候,就要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要药物来治疗了。
2多动症哪里治疗好呢?
1.补锌治疗
锌可以维持体内物质代谢所需酶的活性,维持酸碱代谢平衡和人体的正常生殖功能。同时缺锌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可造成淋巴细胞总数减少,从而使病人容易并发病毒或细菌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认知行为治疗
对控制多动,行为冲动和侵略行为有效。
3.药物治疗
中枢神经兴奋药--利它林、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匹莫林等可选择使用;另一类有效的药物--三环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可以小剂开始,逐渐增量,达有效剂量后改为维持治疗。
4.物理治疗
相对于药物,具有无副作用、无依赖性、疗效显著的特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这种物理疗法是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乙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惹、活动过度等表现。
以上内容就是有关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介绍,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多了解相关知识,该病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做好预防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减少该病的发生,让我们的孩子远离该病困扰。
3多动症的家庭治疗措施
●行为纠正法
在精神疗法中,最有效的是行为纠正法,尤其是当家长掌握了某些行为纠正法的技巧后效果更佳。此外,在治疗期间可同时进行特殊教育,以使患儿掌握学习方法。精神疗法是相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于那些自制力差的患儿。
●前后一致
通常周围的人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来纠正患儿的行为,患儿已习惯于这种轰炸式的提醒,而没有考虑到其自身的控制力。正确的做法是尽量提高患儿的自制力。
注意对患儿要求的一致,尤其是要确定保姆对患儿的要求与家长相同。
●多鼓励和表扬
及时表扬,鼓励患儿正确的行为。对患儿表现出的天分要鼓励其发展,尤其是运动方面和其他校外活动。
●生活要规律
生活要规律:规定吃饭、睡觉、活动、看电视的时间。校外时间的安排不要单调的做作业,活动、锻炼也很重要。保持患儿房间内物品的简洁,将玩具放在患儿看不到的地方。
4宝宝多动症的病因
1,有研究表明,宝宝说话晚,日后容易发生多动症。
2,孕妈妈在怀孕期间服用抗抑郁药物,日后导致宝宝注意力短暂,引发多动症。
3,先天性遗传因素,有可能会不同程度影响宝宝的脑功能,从而导致先天缺陷,引发多动症。
4,母亲在孕期患高血压,甲状腺肥大,贫血,低热等疾病或者是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都会导致宝宝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引发多动症。
5,宝宝脑神经递质浓度降低,或者是宝宝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感染或外伤,都可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6,后天饮食,教育不当,环境变化,心理疾病等都会导致宝宝引发多动症。
5小儿推拿治疗多动症
1、推拿指罗纹面,可以疏通经络、滋补心肾、清肝潜阳、益智宁神,方法简便易学,无痛苦,无需特殊设备,可在家施实。
2、治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取小指末节、食指末节罗纹面分别由指根向指尖直推小指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直推食指罗纹面。
3、心气阴两虚,取拇指及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拇指桡侧向掌根直推,顺时方向旋推无名指罗纹面100-500次。
4、痰浊内阻,按摩中脘法5min,揉脐法5分钟,按揉足三里穴20次,以健运脾胃之气。按揉天突穴15次,直推膻中穴50次,以化痰顺气;配以开天门法(即推攒竹)20次,以宁心安神。隔日1次,15次1疗程。
5、痰火扰心,取手掌面,以掌心为圆,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用拇指作顺时针弧形或环形推动,配以清心经,可清心泻火,健脾利温。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