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心力衰竭都是极熟悉的,当患者有心力衰竭的现象时,多数患者会住院医治,控制住病情后会进行有效的心脏调理,这样才能防止衰竭的现象更严重。此时患者还要清楚引起疾病的危害因素,找到诱发因素后能预防,可避免疾病再一次复发,那么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呢?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有:
目录
1心衰的早期症状及分类
心功能衰竭的早期症状
1、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包括脚踝肿胀和运动或稍剧烈活动后容易疲劳及呼吸急促。然而,许多人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身体肥胖或者吸烟造成的。
2、心力衰竭早期的体征有:肝脏开始淤血肿大;颈静脉充盈;肺底出现“移动性”啰音;心率较快等。
3、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还表现在一般体力活动时病人既感到疲劳、四肢无力,休息后则能减轻或消除。在进行稍剧烈的活动时,如:走路稍快些、上楼的速度稍快时则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前进。这些表现则提示左心衰竭出现的早期症状。
4、临床中心跳加快常也是心衰代谢的早期表现,脉膊快或不规则,稍加活动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或有间歇脉(心律失常),都提示应该及早去医院做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5、右心衰竭的早期症状主要是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右上腹有时疼痛、尿量减少、体重逐渐增加,手、足等皮肤有紧绷感。
心功能衰竭的分类
一级:心脏储备能力正常,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疲劳、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及心绞痛等症状,无心力衰竭体征。通常称心功能代偿期。
二级:心脏储备能力轻度减低,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中等体力活动时,如常速步行500-1000米或登3-4层楼即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及心力衰竭体征,如心率增快、肝肿大等。亦称Ⅰ度或轻度心力衰竭。
三级:心脏储备能力中度减低,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如:日常家务劳动、常速步行500-1000米、登二层楼等,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及肝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体征。卧床休息后症状好转,但不能完全消失。亦称 Ⅱ度或中度心力衰竭。
四级:心脏储备能力重度减低,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明显的心力衰竭体征。亦称Ⅲ度或重度心力衰竭。
2心力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心脏负荷加重
心脏的负荷可分为前负荷和后负荷两种,前负荷(preload)或容量负荷是指心脏在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脏舒张末期的容量,前负荷的大小决定了心肌收缩的初长度,后负荷(afterload)或压力负荷是指心腔在收缩时所必须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壁在收缩时的张力,但一般常以主动脉压作为左心室后负荷的指标。心脏负荷过重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例如,在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病或肺动脉高压时,心脏后负荷过重,即压力负荷过重,即前负荷(容量负荷)过重、久之也能导致心力衰竭。在动静脉瘘或严重贫血时,心输出量长期增多,回心血量增多,故心脏所受的容量负荷也过重,因而也可引起心力衰竭。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先发生心肌肥大等代偿适应性变化,从而使心功能可长期处于相对正常状态,最后则向代偿不全转化,而出现心力衰竭。
二、心肌代谢障碍
心肌对氧的需求量很大,必须有充分的血液和氧的供给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因此在严重或长期的缺血,缺氧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心肌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此时,由于冠脉血流量减少,病变部位心肌供血相对或绝对不足,故心肌收缩性可逐渐减弱而导致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在高血压病时,心肌代偿性肥大所致的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可能也是引起心力衰竭的因素之一。
此外严重的贫血和维生素B1缺乏,也可分别引起心肌供氧不足和生物氧化过程的障碍,从而也可导致心力衰竭。
三、弥漫性心肌病
心肌炎,退行性心肌病等原发性心肌病变时,可因肌原纤维受到损害而使心肌收缩性减弱。如果损害严重或发展迅速,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如急性心肌炎时);若损害较轻,或病变呈慢性经过时,则对损害的反应是心肌肥大等代偿适应性变化,因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心功能可处于相对正常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如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代偿状态可转向代偿不全而发生心力衰竭。
3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呢
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血量。持久的负荷过重,心肌必然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而终至失代偿,心脏排血量下降。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②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负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尚能维持正常,但超过一定限度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出现失代偿表现。
甲减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据调查显示,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正常水平应为4.5豪单位每升或略低。若高于10豪单位每升,那患者出现心衰的概率就会翻番。甲减导致心衰,其原因可能与心肌细胞间质水肿,左心室扩大,及心包积液等因素有关,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病情若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心衰。甲减患者若出现心衰,治疗时,首先应该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然后,根据病情,适当用一些抗心衰药物。
其他诱因:
1.感染:可直接损害心肌或间接影响心脏功能,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是引起心衰最常见的因素。
2.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3.水、电解质紊乱。
4. 妊娠、输液、补盐过多过快。
5.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分娩、体力劳动、暴怒。
6.环境、气候急剧变化。
当我们清楚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后,对疾病要有警惕性,生活中我们需要避开这些危险原因,预防不当将会形成本病,如果患病后预防调理不当则会造成病发。患者要控制心力衰竭是有难度的,疾病的治疗要结合临床经验、患者的年龄、身体质素等,同时也要观察心脏的功能及身体本身的疾病。
4抗心衰方治疗心力衰竭的方子
方名
抗心衰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赤芍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党参25克、坤草25克、麦冬25克、附子10-15克、五加皮10-15克、泽兰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气阴两虚者重用党参、麦冬或加沙参;脾虚型加白术;肾阳虚型重用附子或加肉桂。
临床疗效
治疗Ⅰ度心力衰竭6例,全部显效;Ⅱ度心力衰竭竭23例,显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Ⅲ度心力衰竭13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
处方来源
周德魁。
方名
心衰方。
功能主治
功能泻肺利水,益气养心,活血通脉。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葶苈子30克、桑白皮30克、车前子(包)30克、泽泻15克、生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紫丹参30克、全当归10克。以上为1日剂量。每剂浓煎成200毫升,病重时每日2剂,分4次服。病情转轻后,每日1剂,分2次服。心力衰竭缓解后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5心力衰竭的症状治疗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
组成:附子(先煎3小时)15~30克、党参24克(或人参6克)、桂枝9克、川芎12克、赤芍15克、红花6克、葶苈子12克、车前子30克、灸甘草9克,用法:上方每日1剂,浓煎成200毫升,分3次服,7~10日为一疗程,有效者,休息1天后再服1~2疗程。心衰纠正后,改用归脾汤、生脉散或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善后。功用: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加减:尿少浮肿明显加木通、防己各12克;心悸不寐加枣仁15克、琥珀6克;气短较重加黄芪15克;痰多加半夏12克、陈皮9克;便溏纳呆加白术15克、砂仁6克;腹水加黑白丑6克;自汗加龙骨、牡蛎各30克;舌红口干去桂枝,加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心力衰竭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组成,黄芪10~15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10克、灸附片6~10克、制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功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主治:心力衰竭。
加减:若吐甚可加竹菇、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者酌加苏子、白果、灸麻黄等;若水肿明显,并伴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可酌加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可酌加菟丝子、仙茅、补骨脂温补肾阳之品,或酌加桂枝;或有阴虚表现者则去附片,加麦冬、五味子等;若见阳脱,可用生脉、四逆合方以益气回阳救逆。
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黄芩10~15克、党参10~15克、泽兰10~15克、益母草15~30克、炮附子10克、法半夏10克、大腹皮10克、北五加皮5克、生姜5克、茯苓15克。{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次,将药液对匀,分两次服,每日一剂。{说明}服药其间停服洋地黄制剂,多数病人在用药后24~48小时心率开始下降,心力衰竭症状随之改变。
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党参24克、黄芩30克、丹参30克、麦冬20克、益母草20克、甘草20克、泽兰15克、北五加皮7克、鲜万年青根30克、玉米须20克、茯苓皮30克。{用法}水煎服450毫升,分3次服,每日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