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疾病大多是因为甲沟(指甲根部与皮肤相连之处)及其附近组织刺伤、擦伤、嵌甲或拔“倒皮刺”后发炎、化脓而造成的。发生了这种疾病特别令人苦恼,有些人患了这种疾病以后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甲沟炎有的治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甲沟炎如何鉴别诊断
开始时,指甲一侧的皮下组织发生红、肿、痛,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却迅速化脓。脓液自甲沟一侧蔓延到甲根部的皮下及对侧甲沟,形成半环形脓肿。
甲沟炎多无全身症状,如不切开引流,脓肿可向甲下蔓延,成为指甲下脓肿,在指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使该部指甲与甲床分离。
指甲下脓肿变可因异物直接刺伤指甲或指甲下的外伤性血肿感染引起。
如不及时处理,可成为慢性甲沟炎或慢性指骨骨髓炎。慢性甲沟炎时,甲沟旁有一小脓窦口,有肉芽组织向外突出。慢性甲沟炎有时可继发真菌感染。
查看详情>>2甲沟炎有的治吗
1. 早期可用热敷、理疗、外敷鱼石脂软膏或三黄散等,应用碘胺药或抗生素。
2. 已有脓液的,可在甲沟处作纵形切开引流。感染已累及指甲基部皮下周围时,可在两侧甲沟各作纵行切口,将甲根上皮片翻起,切除指甲根部,置一小片凡士林纱布或乳胶片引流。如甲床下已积脓,应将指甲拔去,或将脓腔上的指甲剪去。拔甲时,应注意避免损伤甲床,以免日后新生指甲发生畸形。
3.对慢性复发性感染,必须将甲修剪至其下面皮肤的分开处。如数次培养均无白色念珠菌生长,则外用碘酊2滴每日2次以助保持甲下和甲沟炎部位的干燥,以免感染;如有白色念珠菌生长,则应该在甲沟炎和甲下部位外用抗真菌洗剂如环匹罗索,咪康唑或霜剂如酮康唑每日3次。无效的病例可能需要口服三唑类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因为胃肠道很可能是白色念珠的来源,所以也可口服制霉菌素50万u每日4次。如为妇女还需检查并治疗同时伴随的念珠菌性阴道炎。严重变形的甲板可拔除。保持手的干燥可预防复发。
3甲沟炎如何预防
1、平时爱护指甲周围的皮肤,不使其受到任何损伤,指甲不宜剪得过短,更不能用手拔“倒刺”。
2、防患于未然。木刺、竹刺、缝衣针、鱼骨刺等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刺伤甲沟的异物,参加劳动或忙于家务时,应格外小心。
3、平时注意手指的养护,洗手后、睡觉前擦点儿凡士林或护肤膏,可增强甲沟周围皮肤的抗病能力。
4、手指有微小损伤时,可涂擦2%碘酒后,用创可贴包扎,以防止发生感染。
5、如已化脓则应到医院及时切开,将脓液引流出来。防止感染蔓延引起指骨骨髓炎
6、如果甲下积脓,应将指甲拔去,以利于充分引流和彻底治愈。
查看详情>>4甲沟炎的病因
病因(35%):
甲沟炎是因为趾(指)甲生长方向不正确,引起趾(指)甲旁组织发炎,红肿,痛,流脓等症状,发炎时间久了,组织产生肉芽肿,使趾(指)甲越陷越深,不容易自愈,好发於大姆趾。
病理变化(30%):
病菌从伤口侵入,沿甲沟扩散,此时皮下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趋化,继而损伤的组织细胞变性,坏死,液化;形成半环形脓肿,脓液还可自甲沟—侧蔓延到甲根部的皮下及对侧甲沟。
5甲沟炎的症状
常先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表现为患侧皮肤红肿,疼痛,一般多无全身感染症状,若病变发展,病灶内成脓,红肿区内有波动感,出现白点,但不易破溃出脓,炎症还可发生于甲根处或扩展到另一侧甲沟,感染加重时可有疼痛加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由于指甲阻碍脓性物排出,感染可向深层蔓延而形成指头炎。
1.指,趾甲一侧或双侧甲沟之近端发红,肿胀,疼痛,继而出现脓点,流脓后可见肉芽组织。
2.感染蔓延至甲床时,局部积脓可使整个指,趾甲浮起,脱落。
急性甲沟炎:常发生在受伤或轻微创伤后,特征表现为伴有疼痛的化脓性感染,急性脓肿形成(葡萄球菌)或红斑和肿胀(链球菌)。
慢性甲沟炎:常由反复轻微创伤以及暴露在水、刺激物和过敏物质中引起皮炎,继而发生酵母菌定植,继发细菌感染。临床特征是近端甲皱襞的炎症,表现为痛性红斑、水肿,甲小皮缺失,甲床损伤导致甲板表面异常。慢性病程,与反复自限性急性加重重叠。肿瘤有时也可出现类似慢性甲沟炎的表现,如鲍温病、角化棘皮瘤、鳞状细胞癌、内生软骨瘤和无黑色素性黑素瘤。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可能发生甲沟炎及假性化脓性肉芽肿,如系统应用维甲酸类药物、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抗表皮生长因子抗体和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还可因一些少见原因造成,如嵌甲、皮肤利什曼病等。
温馨提示:
平时注意手指的养护,洗手后、睡觉前擦点儿凡士林或护肤膏,可增强甲沟周围皮肤的抗病能力。
指甲的生长部称甲基质或甲根,被皮肤覆盖,指甲的两侧与皮肤皱褶相接,形成甲沟。甲沟炎即指甲板两侧与皮肤皱褶结合部的化脓性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指(趾)部感染性疾病之一。致病菌为皮肤表面的金黄葡萄球菌。可发生于各种轻伤后。早期局部消炎处理,感染可以控制。形成脓肿后,必须切开治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