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疾病比较容易发生在婴幼儿身上,给婴幼儿的容貌的人非常严重的影响,很多的家长都会有疑问,血管瘤是否会自行消退,我们都知道血管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病,很多疾病比较容易发生在脸上皮下组织以及口腔黏膜,那么血管瘤他自己是否会消退呢?
目录
1草莓状血管瘤有什么样的症状
血管瘤其实不属于“肿瘤”,而是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在每100位新生儿中就有5位。其中草莓状血管瘤属毛细血管瘤的最常见一种。
婴儿草莓状血管瘤为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状肿物,压之退色有弹性。皮肤表面有大小不等暗红或紫红色高出皮肤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样,颜色鲜红或暗红,外形如草莓,故称为草莓状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可生长在全身任何部位,以四肢、面部、颈部、躯干较为常见,也可生长在皮下组织、粘膜、肌肉内,少数可累及骨膜和骨骼等部位。好发面部、头皮、颈部、肩背部、外阴部,也见于任何部位。一般单发,也可多发,多发性草莓状血管瘤可与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存在,称之为混合型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可随着天气气候冷暖的变化而变化,草莓状血管瘤局部的颜色可受情绪的波动也随之改变,随着年龄增长隆起部位也随之变大,损伤瘤体易于出血。
婴儿草莓状血管瘤的危害比较大,关于婴儿草莓状血管瘤的危害可以具体到以下两点:
1、婴儿草莓状血管瘤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在前6个月时,迅速生长,富有极大的侵犯性,在几周之内,正常组织可以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眼睑、口唇、鼻、耳等组织都被不断扩张的血管瘤组织所覆盖。肿瘤的形态不规则,呈紫红色,易发生溃破,出血、感染、坏死、瘢痕形成。
2、婴儿草莓状血管瘤增大后还可以引起一系列继发性问题,眼、耳被遮蔽,口唇肿大等,因而出现呼吸、饮食、视觉、听觉等的功能障碍。混合型血管瘤在婴儿出生后生长迅速,不断增长扩展,向周围皮肤及深部组织侵犯,影响其正常功能。
有的时候草莓状血管瘤是可以自己慢慢消退的,但是仅仅只是局限在一名患者,大多数孩子在两岁之前都是可以慢慢消退的,家长朋友们如果发现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没有之前的消退,要及时的进行。
2草莓血管瘤是否会消退
1.由发育异常的扩张毛细血管构成,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毛细血管瘤,这种瘤小儿出生后即有,头面部、颈部都可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一般为斑块样肿物,比皮肤略高出一点,颜色为鲜红色或紫红色,这种毛细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
2.有的血管瘤会自动消退,有的血管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使病情加重。比如海绵状血管瘤,不可自行消退。由发育畸形的无数血窦组成,从外表上看它是一种高出皮面的隆起肿物,多长于头皮和面部,也可发生于肌肉间、骨间,形状为圆形、扁平或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柔软,有弹性,挤压后可缩小。海绵状血管瘤不能自行消退,而且对小儿的危害较大,比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3.草莓状血管瘤有少数患儿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概率很低,如新生儿出生6个月后没有消退的迹象,则需尽早治疗。
4.混合型血管瘤就是两种以上血管瘤,混合存在的血管瘤,不过以其中一种血管瘤为主,混合型血管瘤也不能自行消退。
很多的患者对血管瘤会有一个侥幸的心理,他们认为血管瘤自己会消退,但是很多的患者因为拖延治疗导致疾病越来越严重,最后会是增加治疗的难度,所以患者一定要做到尽早发现,尽早的治疗。
3血管瘤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学者认为是患儿在胚胎时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血管不能正常发育形成血管瘤,患上血管瘤还是早治疗为好,患儿在胚胎时期,孕妈妈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或者是不小心磕着碰着胚胎,都可能导致宝宝的血管不能正常的发育,从而形成血管瘤。
其实事实上来说导致血管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至今尚无一个公认和肯定的说法。首先大家一般会认为是父母的遗传、父母的内分泌失常、高血压等疾病、怀孕期间的环境污染或微生物感染都会影响胎儿血管发育。其中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很多,发现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
而且患儿在胚胎时期发育不良慢慢积累形成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疾病,也就是说婴幼儿血管瘤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了,具有先天性。
婴儿血管瘤:治疗血管瘤应考虑血管瘤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对婴幼儿的血管瘤可考虑暂时观察,有少数病员能自行消失,如生长迅速时,应及时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效果尚不能肯定,且有致癌的可能,目前已很少应用。
4肝血管瘤吃什么好
1、多吃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一般来说,动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优于植物蛋白。因为动物蛋白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并且蛋白质消化率和利用率均高于植物蛋白。
而植物蛋白的大豆中含粗蛋白最多,因此膳食中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应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蛋白质种类更全面,更均衡,更好地发挥互补作用,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2、吃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淀粉类、糖类)食物
为避免发生脂肪肝,不主张肝病患者高糖饮食,这一点不同于几十年前食品匮乏的年代。而人体所需热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所以必须适当进食。碳水化合物可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增加肝糖原的储备。
它的主要来源为大米、白面、小米、玉米、糯米、和薯类。
3、多吃高维生素含量的食物
维生素能帮助肝细胞再生,提高解毒功能和免疫力。维生素C、E、A等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维生素K、C、E与药物配合可迅速降低转氨酶。维生素K还可降低胆固醇和减轻黄疸,缓解黄疸引起的皮肤瘙痒症。
B族维生素在新鲜的动物肝脏中含量最丰富,此外瘦肉、鱼、乳类、禽蛋、酵母、全麦和不过度加工的谷类、豆类、花生、豆芽、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食物中均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也可服用B族维生素合剂。
4、忌油腻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
肝血管瘤患者的饮食还要注意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少吃些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而对于薰、烤、腌泡、油炸等烹饪方式的食物也要少吃。
应忌油腻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海鲜、烧烤、烈性酒及辛辣煎炸食品等,以防止食用食物不当而诱发不适症状对病情不利,同时还应少食牛、羊、猪、狗肉等发热性食物等。
5血管瘤症状类型
草莓型血管瘤
颜色鲜红至暗红,由皮肤表面向外生长突起,类似草莓状,特点是有一段时期的增长然后再逐渐停止生长,称作草莓型血管瘤。
葡萄酒色斑
淡红色,外表平坦,只长在皮肤浅层的病灶,由于像红葡萄酒洒出染上的斑痕,便葡萄酒色斑称为,它的特点是不会生长,只随身体长大而等比例扩大。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分,既可位于体表,也可发生于各种内脏器官,尤其以四肢,躯干和腮腺多见。瘤体皮肤可正常或呈暗蓝色,触之柔软似海绵,按压肿块可被压缩,患者自诉患肢沉重、酸痛,活动后明显。
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围有时非常广,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组织器官都被这种不断扩展的血管组织所覆盖,可引起呼吸、饮食、视觉和听觉等功能障碍。
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头皮,额颞部或肢端,部分较局限,但大部分范围大,甚至达整个肢体,使该患肢增粗增长。外观可见局部一隆起肿物,或多个皮下隆起肿物相连,皮肤潮红,皮温高,透过皮肤可见紫蓝色团块。可隐约感觉到迂曲血管搏动和蠕动,并可扪及条索状质软的扩大血管,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温馨提示:
及时采取治疗是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之一,由于婴儿本身的抵抗能力就非常弱,因此妈妈对婴儿护理的重点就是,防止血管瘤的瘤体发生破裂,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的话,不及时止血,严重的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可以看出对得了血管瘤的婴儿护理一定要特别的细心。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 6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