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得胃病的人群有上升的趋势,主要是暴饮暴食、饮食辛辣、长期压抑导致的;经常是由于胃粘膜增生引起息肉,从而引发其他病变。主要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出现呕吐、胃酸,消化不良,腹泻等。治疗此病主要是要除去息肉,最根本的还是停止胃粘膜增生。胃粘膜增生引起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胃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黑便、腹痛、息肉、上腹不适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临床症状。
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生长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可有吞咽困难。
查看详情>>2胃粘膜增生引起息肉的治疗方法
首先,运用光波物理疗法: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利用光能波对病变组织表层和肌肉内层的穿透力,使胃肠黏膜产生热固化效应和生物共振吸收效应,可针对引起胃病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进行更有效的杀灭和清除,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微创摘除息肉:胃息肉多不仅局限于胃,还可以向周围侵犯胃窦,使用圈套器摘除胃息肉的传统方法很容易复发。胃内镜手术不仅可以达到较深的和隐蔽的部位,完全摘除胃内息肉,而且还可以降低胃息肉的复发率。
3胃息肉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实验室检查
合并黏膜糜烂或胃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2.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内镜下可见黏膜表面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样病变,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1.0厘米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厘米。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2)X线钡餐检查 表现为充盈缺损,该法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查看详情>>4胃息肉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病因不明,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二)发病机制
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5胃息肉如何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