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造成脑中风,冠心病等一系列严重疾病的罪魁祸首。出现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血管中淤积了太多的胆固醇,并且出现了身体对脂肪的代谢困难,神经元异常等情况。人们需要发现造成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原因,并且对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
饮食上要严格控制
饮食疗法人体活动所需的热量是通过饮食提供的,摄人的热量过高,不能充分消耗掉,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使得血脂过高,脂质向动脉内膜下沉积和侵润,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因此,饮食疗法就是合理安排饮食,既富于营养,又不致血脂增高,有利于防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发生和发展。
(1)膳食总热量不能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要预防发胖。
(2)超过正常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宜低脂、胆固醇饮食,限制酒和含糖食物的摄入。
(3)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4)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5)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
适当运动 健康合理生活
(1)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
(2)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3)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含量,红葡萄酒有抗氧化的作用,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2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一、高血压 临床及尸检资料均表明,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明显增高。此可能由于高血压时,动脉壁承受特殊高的压力,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易于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二、高血脂症 临床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实验动物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近年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与极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有关
三、吸烟 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20%,动脉壁内氧合不足,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环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在动脉壁粘附聚集。
四、糖尿病 糖尿病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如再伴有高血压,则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糖尿病者还常有血第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动性增强。
五、肥胖 也是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易患因素。肥胖可导致血浆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肥胖者也常伴发高血压或糖尿病,近年研究认为肥胖者常有胰岛素抵抗,因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3动脉闭塞的检查项目
1.血脂测定,血中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常增高,脂蛋白分型显示90%以上患者为Ⅱ或Ⅳ型高腊蛋白血症。
2.血糖,尿糖和糖耐量试验检查常有阳性发现。
3.节段性动脉压测定:节段性动脉压测定是指测量肢体各平面的动脉收缩压,包括末端的指,趾收缩压,经计算上下肢收缩压的比值,从而判断下肢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现多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也可用钟型听诊器听诊测定。
(1)踝部血压测量法:袖带环绕踝部后,用多普勒仪测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踝区血流,也可用听诊器听诊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指数):A/B指数是指测踝部胫后动脉压与同侧上臂肱动脉压之比值,正常值≥1.0,测A/B指数的临床意义在于:
①判断下肢缺血的严重程度,指数降低的程度一般与下肢缺血的严重性是一致的,如间歇跛行时A/B指数为0.5~0.8,静息痛与坏疽时指数<0.5。
②观察动脉旁路移植后的效果。
(2)节段性动脉压绝对值测定:测定节段性动脉收缩压绝对值的临床实用价值为:
①判断缺血性坏疽的趋向,一般踝动脉压>8.0kPa(60mmHg),肢体存活率为86%;踝压<8.0kPa时,存活率为77%。
②选择截肢平面参考,动脉压>6.7kPa(50mmHg)可膝下截肢;未探到动脉血流时,应选膝上截肢。
③节段性动脉压同时测相应段血压差,或两侧肢体对称部位血压差>2.7kPa(20mmHg)时,提示测定局部的近端动脉狭窄或闭塞。
4.经皮氧分压测定 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间接了解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在静息状态,体位改变及运动反复检测对比分析,有助于间接了解局部供血情况,指导临床确定截肢水平,判断手术伤口愈合趋向及旁路手术后效果。
5.多普勒超声检测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察肢体动脉管径大小,血流情况以及动脉搏动传导时间变化等,从而确定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6.磁共振显像检查 MRI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及髂动脉部位凸入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的狭窄和阻塞,以及做血管手术后的并发症,如血管瘤,动脉扩张等,但较难显示股动脉以下较小分支的狭窄病变,也难显示钙化的斑块,因此,MRI尚不能完全代替手术前的血管造影。
7.周围动脉造影 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可按需要达腹主动脉的肾动脉分支以上,作双侧或单侧下肢动脉造影,动脉造影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是确定需否,能否和如何手术治疗的依据,但血管造影不能对局部组织的灌注做出定量分析,因此临床需根据局部动脉压和氧分压等检测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8.眼底检查 直接观察有无动脉硬化,并确定硬化程度和进展速度。
4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表现
无症状期或隐匿期
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缺血期
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坏死期
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硬化期
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按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本病有下列类别:①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枝粥样硬化;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③脑动脉粥样硬化;④肾动脉粥样硬化;⑤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⑥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
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病象。
(一)一般表现:脑力与体力衰退,触诊体表动脉如颞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可发现变宽、变长、纡曲和变硬。
(二)主动脉粥样硬化: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叩诊时可发现胸骨柄后主动脉浊音区增宽;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而带金属音调,并有收缩期杂音。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桡动脉触诊可类似促脉。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结向左上方凸出,主动脉扩张与扭曲,有时可见片状或弧状的斑块内钙质沉着影。
5动脉硬化闭塞症鉴别诊断
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90%以上病人有吸烟史,它是一种慢性、周期性加剧的全身中、小型动静脉的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或股动脉等约有40%病人在发病的早期或发病过程中小腿及足部反复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脉管炎者一般均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动脉造影可见动脉呈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状态,病变近远端动脉光滑平整无扭曲及扩张段根据发病年龄部位及造影所见可与as0相鉴别。
2.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病变引起动脉狭窄或阻塞出现脑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状。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头痛眩晕、昏厥、患肢发凉、麻木酸胀乏力间歇性跛行但无下肢静息痛及坏疽,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肾动脉狭窄即出现肾性高血压,如合并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可有上肢低血压下肢高血压;胸腹主动脉狭窄产生上肢高血压,下肢低血压。在动脉狭窄附近有收缩期杂音病变活动期有发热和血沉增快等现象根据病人的发病年龄及症状体征、动脉造影等较易与as0相鉴别。
3.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可有行走时下肢疼痛的症状。皮肤常有散在的紫斑、缺血或坏死常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并常伴有内脏器官病变很少引起较大的动脉闭塞或动脉搏动消失,要确诊本病需作活组织检查。
4.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 本病少见往往并发于其他疾病如胶原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和红细胞增多症也可发生于手术或动脉损伤后发病较急并可引起肢体坏疽。
5.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起病急骤患肢突然出现疼痛苍白厥冷、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多见于心脏病者,栓子多数在心脏内形成,脱落至下肢动脉内。根据以前无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发病急骤,较易与aso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