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乳淋巴结是患者的内乳房侧边发现了结块,此症状的发生多与所患的疾病有关,此时患者应该做好疾病的检查治疗,根据疾病的诊断依据来看患者已经患上了乳腺癌,并且还将出现转移,转移后的治疗是很困难的,严重时患者的生命走向尽头,所以疾病的危害必须预防控制。那么患上乳腺癌后内乳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怎么办
乳腺癌患者的转移方式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淋巴转移,一种是血行转移,其中乳腺癌病人腋下淋巴结转移率很高,一般在就诊时有50%~70%的患者已有腋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原发肿瘤大小有关,肿瘤体积越大,腋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转移数越多。
治疗淋巴结转移的方式主要是外科手术,或者放化疗,具体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合理的治疗可有效的避免肿瘤继续恶化,达到一个控制转移的目的。
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配合硒维康片补硒,补硒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可以活化患者的免疫系统,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体质,并增强患者对于肿瘤的抵抗力,加强患者自身对于肿瘤的控制,另一个就是元素硒本身可以很好的诱导肿瘤凋亡,抑制其增殖,可帮助患者进一步的加强对肿瘤的控制,避免肿瘤继续恶化或者出现远处转移的情况。
2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是什么
扩大根治手术的观察和术后病理检查表明,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链的转移率值得重视,特别是原发肿瘤位于乳腺内侧或中央区者。病变部位位于内侧区及乳晕区者转移明显高于外侧区。原因是乳晕及内侧区淋巴液绝大部分通过内乳淋巴引流,而外侧区则大部分通过腋淋巴引流。
内乳淋巴转移与病变病期、肿瘤大小等亦有关。TNM 分期越晚,转移越严重。文献中,局部进展、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是28%~52%,内象限肿瘤并有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可达44%~65%。另一些数据来自淋巴造影的研究,示踪剂包括蓝色染料和放射性胶体等。
Uren等观察了16例成功进行了同位素淋巴造影的内象限或中央区病变的患者,44%的病例出现内乳淋巴结引流。现代的筛检和诊断技术的进步,使早期患者的比例明显提高。Freedman等总结了近年发表的多项早期病变的前哨淋巴结研究结果,发现内乳淋巴结的阳性率为5%~25%,而且大多数病例同时伴有其他引流区的活性淋巴结;在T1~2且腋窝淋巴结阴性者,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仅有5%~18%。而T3以上的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达28%以上。
另外,由于乳腺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管相通,从而使乳腺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正常淋巴途径梗阻时,癌细胞也可经内乳淋巴链逆流至肝脏。因此,晚期乳腺癌的肝转移途径不仅包括血行转移,还包括内乳淋巴链的淋巴转移途径。
3乳腺癌的伤害哪些常见
危害一:乳腺癌患者少数在早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乳头溢液。可引起肿瘤表面皮肤凹陷,乳头偏向肿瘤所在的方向,乳头内陷等。而到乳腺癌晚期通过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可以并发其他一系列的症状。
危害二:乳腺癌患者到中晚期可出现“肿瘤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食欲不振既是恶病质的原因,又是恶病质的临床表现。可出现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生命危险。
危害三:乳腺癌后期可出现淋巴转移,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而且肿大的淋巴结数目不断增多,互相粘连成团,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对侧腋窝淋巴转移。
乳腺癌后期还可以出现远处转移,乳腺癌会转移到肺部,出现胸痛、胸水、气促等症状。脊椎转移可以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等,肝转移可以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4乳房再造或者成形的注意事项
最近几年,乳房成形术确实是现在越来越多了,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患乳腺癌,从美容的角度来说,做乳房成形的,这个实际上美国人很多,每年大概有29万人做乳房成形术。但是在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人做隆乳术,但在方法上,现在大家基本上形成了共识,注射化学物质隆乳是不合适的,用完以后,可能会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另外对外形并不是很好。有的乳房过硬了,不能达到原有的效果,反而给病人增加很多苦恼。
放假体,现在国外用很多,我们国内也有很多。如果广大患者女性有这方面的需求,追求美可以理解,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到正规,大的整形医院做,不能到小的医院去做,因为做完以后,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常见的假体破裂,形成大的血肿,这些问题都会出现。放的东西会不会引起癌变,现在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有肯定的说法只是说乳房成形以后,对乳腺的检查是有影响,早期检查乳腺癌方面是有影响,不管从本身照片子,还是看片子的角度变小多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肯定对检查有影响。
另外一个概念,已经是乳腺癌了,需要当时就做一期的再造,从患者追求美的需要,如果患者有美的需要,必须满足患者的需要,她希望这样,你就得满足她。这方面做也不是说没有危险,也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决定,有的是可以做保留乳房的,没有必要全切,这些保留乳房就可以了,保留不了,没有办法,必须切掉了,患者又要求留,必须满足她,但还要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可不可以做?做都可以做,但是有一些复发机会很大的患者就考虑到做完以后,在乳腺癌治疗方面复发的时间,复发的机会,都要与患者做详细的沟通,患者作认真的权衡后,再作决定。
5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一、乳腺癌疾病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
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
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