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硬膜囊受压是一种会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这种疾病并不是太好治疗,没有特效药和能立竿见影的手术办法可以治疗,只能够是药物和自己的护理两种办法相结合,缺一不可,一旦患上腰椎硬膜囊受压就将面临这一段长时间的治疗了,虽然射频治疗效果不错,但是治疗缓慢。
目录
1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要注意什么
1、腰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病人应该尽量在床上休息,就算疼痛期减缓后也要注意相应的休息,不要太劳累.,避免疼痛的加重.可以使用腰痛宁,丹鹿通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治疗结果不是很理想,中医大夫都有它们自己的经验方法的。
2、腰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病人要注意腰间保暖,千万不要让腰椎间盘受寒.白天腰部可以佩戴一个腰围就是人们所说的护腰带,可以使腰背部的地方得到保护,同时还有助于腰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病人的恢复.
3、腰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病人生活中不要做弯腰或者使力的动作比如如拖地板等,腰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病人在急性发作期应该卧床休息,不要再地上行走.要注意休息,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病人的及时恢复。
4、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
5、注意腰间保暖,尽量不要受寒.白天腰部戴一个腰围(护腰带),强腰背部的保护,同时有利了腰椎病的恢复 .
6、平时不要做弯腰又用力的动作(如拖地板…),急性发作期尽量卧床休息,疼痛期缓解后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疼痛 .
7、平时提重物时不要弯腰,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
其实,要想减轻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带给患者的损伤,有该种症状的患者在平时要注意多保暖、不提中午、不睡硬板床以及常常休息等事项,同时需要患者注意的是,保护好腰椎间盘是防止其病情加重的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
2腰椎硬膜囊受压怎么治疗
一、腰椎硬膜囊受压怎么治疗
本病属于退行性病变,关键是消融突出的髓核,解除神经的压迫,单纯理疗或药物治疗意义不大。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有好几种方法比如:一、六联平衡复位法保守治疗;二、微创技术;三、射频治疗等等。 具体的需要看到患者本人和影像学检查单诊断后,制定最具完美的治疗方案。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最好的治疗方法有:有无创松解疗法/三维平衡正脊疗法/A-S疗法/药物离子渗透/超声电导等等,具体的需要看到患者本人以及检查报告。
二、腰椎
椎体较大;棘突板状水平伸向后方,相邻棘突间间隙宽,可作腰椎穿刺用,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人体有五个腰椎,每一个腰椎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附件组成。椎板内缘成弓形,椎弓与椎体后缘围成椎孔,上下椎孔相连,形成 椎管,内有脊髓和神经通过,两个椎体之间的联合部分就是椎间盘。它是由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它是一种富含水分 、呈胶冻状的弹性蛋白。在髓核的周围是纤维环,一层层的纤维环把两个椎体连接在一起,并把髓核牢牢地固定在中央。
三、硬膜囊
硬膜囊处在脊椎尾端所有神经汇聚的地方是保护脊髓的一种组织,在S2水平由硬脊膜和蛛网膜封闭而成,包绕中枢N系统外的一层硬膜分为(硬脊膜和硬脑膜),硬膜所构成的囊状结构称为硬膜囊。当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受到压力变形,椎间盘与硬膜囊间脂肪层被扒移而不对称或消失,这是椎间盘突出的早期征象,当突出特较大时,硬膜囊显著变形,并缩小呈新月形裂隙的时候,就是硬膜囊受压。
四、保健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发作缓解期或已经缓解仅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运动,但要缓慢地进行运动并适当控制活动量,循序渐进。切忌突然地、剧烈地运动,且要对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初期应选择腰部活动和负荷相对少一些的运动项目,并在运动时采取佩带宽腰带或腰围等保护措施。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游泳运动较为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但应注意运用正确的游泳姿势及游泳池水温不宜过低,并在游泳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游泳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中有一定的时间间歇,以避免腰部过度疲劳。只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加重,就必须休息,待症状好转后方可再进行体育运动,切不可盲目坚持活动。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运动,不仅可增强腰部血液循环而起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使腰椎稳定性增强,起到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作用。自行车:骑自行车不仅和游泳、跑步、跳绳起着同样的作用,对加强身体的平衡感也有很好的作用。锻炼用的自行车应选择骑上后上姿势自然舒展的普通型自行车,车座的高度以脚底能平稳着地为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愈的患者来讲,休息日与亲朋好友骑车到郊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野餐一顿,舒展一下疲劳的身心,可以扫除疾病带来的不悦,增强生活的信心。
以上就是腰椎硬膜囊受压怎么治疗的全部内容了,任何疾病的预防都是终于治疗的,在没有患病钱就需要注意预防,等到患病之后再来治疗,不但钱花了,人还受罪,所以平时有腰椎肩颈问题的人一定要加强预防,适当的锻炼可以很好地预防腰椎硬膜囊受压。
3腰椎间盘突出可以练瑜伽球吗
腰椎间盘突出最好不要练瑜伽球,但可以适度的练瑜伽,腰椎间盘突出,最让人烦恼的症状是腰部疼痛。有人认为瑜伽能活动身体锻炼肌肉,适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日常锻炼,其实并非如此,瑜伽有各种不同的动作,有些动作能缓解腰痛,有些却会损伤腰肌。
在瑜伽的体式练习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需要根据患者脊柱屈肌和伸肌的强弱情况、腰椎前凸弧度大小及病人表现的症状(是前弯疼痛还是后弯疼痛),对偏弱的一方做重点练习。
同时,要特别注重腰背部肌肉的训练,这是维持腰椎稳定的重要练习之一,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从而延缓腰椎劳损退变的进程,可以有效地预防急慢性腰部损伤和腰痛的发生。
4腰椎的椎管有什么意义
腰椎椎管是由各个腰椎的椎孔相连而成的,椎孔有两个径,矢状径是自椎体的后续至两椎板联合处内缘的最长距离。椎孔横径为两侧椎弓根向外突出的内缘间最宽距离。以矢状径距离最有临床意义。一般认为,如果矢状径为10毫米-13毫米即可划分为相对椎管狭窄。如果有椎间盘膨出或椎体后缘骨刺2毫米造成轻微的压迫可发生神经受压迫症状。椎管矢状径为lo毫米或更小者为绝对椎管狭窄,临床上称为腰椎管狭窄症。当然要结合临床症状来看,如果椎管矢状径小于13毫米,且有椎管狭窄的症状和体征,也可下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有的椎管矢状径小于10毫米。但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使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也无任何临床意义。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还应看椎管的横径,有的患者矢状径大于13毫米,但有黄韧带肥厚钙化,挤压硬膜囊也可出现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其椎管内的储存空间,包括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完全消失。大多数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青壮年时期就会出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与后天因素关系不大。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如腰椎间盘突出后形成的椎管狭窄,多在突出的椎间盘复位或变位后症状消失,多以腰4的椎管矢状径最小。
5什么是无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
1 间盘退变与下背痛
一般认为,间盘退变始于20岁左右,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纤维环裂隙,髓核含水量减少,脆性增加,软骨板钙盐沉着,破裂等一系列改变。与间盘退变有关的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获得性椎管狭窄等一直被认为是颈、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间盘退变本身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有窦椎神经支配,被认为是间盘源性下背痛的组织学原因[1]。有作者报道局麻下刺激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可诱发腰痛,纤维环断裂可引起腰痛,修复过程中随血管长入的神经组织受刺激也可能是腰痛的原因。早期的研究发现纤维环后方的放射状撕裂,在50—60岁的无症状者的发生率为40%,60—70岁为75%[2]。间盘退变可引起椎间盘高度的减低,以往认为这可能与下背痛有关,但很多患者腰痛缓解而间盘高度如前。Tertti等[3]从1503名14—15岁芬兰儿童中,筛选出35名有腰痛症状者作MRI研究,发现有间盘退变的占38%,而同龄无症状者为26%,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提示下背痛与间盘退变无因果关系。
近年来,利用MRI技术的无创性及对间盘退变的高度灵敏性特点,对无症状人群的间盘退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39年龄组中,34%至少有一个腰间盘退变;40—59年龄组占59%,平均2个间盘;60—80年龄组中退变占93%,平均3个盘[4]。颈间盘退变相对较晚。青少年无症状者颈间盘退变少见,40岁以上者退变为47%[5]。
生理退变是指与年龄有关的生物学改变或者理解为成熟期后,个体、组织、细胞的功能减退,是一个渐进性、不可逆的衰老过程。间盘退变可能出现解剖学的改变,但退变不属于疾病范畴。多数学者认为间盘膨出由退变引起,而Boden等,只有一半的退变间盘发生膨出。无症状人群的间盘膨出发生率与年龄呈显著相关(P《0.001)[6]。Sether等[7]对自新生儿至79岁的27具新鲜尸体的椎间盘作MRI检查,以了解年龄与信号强度改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间盘中心信号强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弱,可能与水份、粘多糖减少及胶元增加有关。
2 神经组织的受压与代偿
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活动度,加上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的形变能力,能够适应脊柱旋转、屈伸运动产生的牵张力。研究表明:直腿抬高时S1神经的活动度平均为2.5mm,最大可达5mm[8]。脊神经根的活动度主要依赖于硬膜外间隙的存在。硬膜外间隙富含脂肪及疏松结缔组织,CT扫描可清晰显示在椎管壁与硬膜囊之间存在着一个自由空间,Weise[9]称之为椎管的储容积(spinal Reserve Ca-pacity SRC)。随着年龄增大,L3-4水平的SRC值逐渐减小,而在L5水平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跟以往的椎管造影所见类似。
3 间盘突出与神经根受压
间盘突出是否引起神经根受压或牵张,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3方面。
1 突出间盘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 最常见的间盘突出为椎体内突出,一般无症状。旁侧型较中央型、旁中央型更易引起神经受压。一组腰间盘突出症的CT资料显示:旁侧型面积平均31(9—65)mm2,旁中央型为74(7—154)mm2(P《0.003)。中央型为78(10-160mm2(P《0.01)[16]。45岁以上者中约70%间盘突出不产生症状,与有严重根痛而手术者相比,区别不在于突出间盘的大小,而在于突出间盘的位置,后者间盘突出多位于侧方[13]。90%脊髓圆锥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也有的止于T12椎体下部或L3椎体上部,Radish和Simmons的研究发现腰骶神经根的解剖变异为14%[17]。由于个体差异或解剖变异的存在,突出间盘与神经根的对应关系有时是不确定的。Osamu[18]报道一个案:女性,67岁,临床症状表现为L5神经根受损症状,CTM,MRI及椎管造影显示:L1—2,L5S1间盘突出,首次手术发现,L5S1间盘突出,但无神经根受压,术后症状如前,再次行L1—2髓核摘除,症状消失。
2 间盘因素 30名腰突症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每人作了3次CT检查,结果发现持续性痛者(n=12),突出面积平均为96.9(30179.8)mm2,间隙性痛者(n=48)为75.2(0-160.5)mm2,(P=0.10),无根痛者为(n=16)27.8(0—95.8)mm2,与前二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5),窄基型(n=14)突出面积平均为76(47—134)mm2,宽基型(n=16)为104(52—180)mm2,P《0.03,突出间盘与椎管面积比(A指数)、矢横径乘积比(ST指数)、及矢径比(S指数)三者中,后者与坐骨神经痛最具相关性[16]。间盘因素中尚须考虑到突出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包括突出间盘的蠕变能力,退变程度,是否钙化等。经皮腰间盘切除术后,很多患者根痛缓解,但影像学检查突出物大小、形状无改变。Jenny认为间盘内压力下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与Kambin和Brager的观点相符[19]。
3 椎管因素 陆裕朴等报道641例腰椎管狭窄症87.5%合并腰间盘突出,1244例腰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占45%。一个间盘的轻度膨出和微小突出,如合并发育性或获得性椎管狭窄,已足够引起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反之,如椎管较大,则不易引起神经受压。研究表明,有症状的腰间盘突出较无症状者的椎管为小,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者病程较长[20,21]。侯氏[15]按横断面形状将骨性腰椎侧隐窝分成三角型、猫耳型、牛角型、三叶草型、混合型5型,认为三角形椎管不易产生侧隐窝狭窄症,除非合并有间盘膨出,而猫耳型和牛角型椎管产生侧隐窝狭窄症的比例较多。三叶草型更易产生侧隐窝狭窄症。
在脊柱外科领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是存在争议较多的话题之一。总的看来,椎间盘源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产生机理十分复杂,对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评价也有待于大样本的研究。对无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认识不足,过分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而不结合临床表现,可能导致诊断和外科决策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