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中,心脏类疾病的发生属于高发病,而且已经不限制年龄,不限制生活阶级。很多时候,我们大家都能想到,造成心脏疾病的因素,无非就是外因,社会环境,生活质量,内因,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那么,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偶发室性早搏这类疾病,希望能引起重视。
目录
1心脏早搏怎么检查呢
一,房性早搏。
二,房室交界处性早搏。
三,室性早搏,有过早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异常,时间大多≥0.12秒,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面相反,S-T段随T波方向移位,其前无相关的P波,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室性早搏可发生在两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性室性早搏。
四,多源性早搏。
五,并行心律型早搏,室性早搏的图形可帮助诊断心肌梗塞。
六、心电图检查表现
(一)房性过早搏动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基本心律的P波不同,P-R间期>0.12s,QRS波大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有时稍增宽或畸形,伴ST及T波相应改变的称为心室内差异性传导,需与室性过早搏动鉴别,房性过早搏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时畸形QRS波群前可见提早畸形的P'波,提早畸P'波之后也可无相应的QRS波,称为阻滞性房性早搏,需与窦性心律不齐或窦性静止鉴别,在前一次心搏ST段或T波上找到畸形提早P'波的,可确诊为阻滞性房性早搏,房性早搏冲动常侵入窦房结,使后者提前除极,窦房结自发除极再按原周期重新开始,形成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见房性早搏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三)室性过早搏动QRS波群提早出现,其形态异常,时限大多>0.12s,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ST随T波移位,其前无P波,发生束支近端处的室性早搏,其QRS波群可不增宽,室性早搏后大多有完全代偿间歇,基本心律较慢时,室性早搏可插入于两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型室性早搏,偶见室性早搏逆传至心房的逆行P'波,常出现于室性早搏的ST段上。
2偶见室性早搏怎么办
早搏是指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房性,室性和结性.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其次是房性,结性较少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
指导意见:
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排除这些病因的情况,如果是频发的,还是有必要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来根治的,
心脏早搏,心脏跳的很快,早搏一分钟有12次,早搏又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几种。
指导意见:
对于前两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对于后者,偶发的也不需要治疗,频发早搏(大于5次/分钟),影响到血液动力学的,要考虑治疗。室性早搏可以考虑用利多卡因、胺碘酮进行治疗。具体的要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早搏常见于健康人,如果偶尔发生,症状缺如,一般不用服药。但其他情况下的早搏,则须请医生作详尽检查,确诊后一般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这样会比较有效果的,同时应该要注意休息的,不宜劳累,锻炼身体。
通过上面的了解,相信大家对于阵发性室性早搏这类疾病已经有所了解了。生活中,千万不可以忽略心脏类的小型疾病,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等。希望大家可以正视并且保护我们的心脏安全。
3频发室性早搏日常注意
1、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或称期外收缩,是心脏病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早搏本身并非严重疾病,所以病员应消除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应经常保持心情开朗,这是心脏早搏的护理重要的一点。避免过度兴奋或忧伤。情绪波动容易诱发早搏的发生。
2、注意休息,晚上宜早睡,不要熬夜,有失眠者,在心脏早搏护理时应额外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些镇静剂或安眠药,以保证大脑皮层能得到充分休息,否则可造成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使心肌兴奋增高而诱发早搏。
3、在饮食上对心脏早搏护理应注意:不吸烟,不饮酒,饮食不过饱,少吃刺激性食物如酸、辣等调味品,少喝浓茶或咖啡,因为这些食物都可使心肌兴奋性增高,诱发早搏。
4、活动后早搏不增多的慢性病人应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4心脏早搏的危害
1.1、心脏早搏的患者与众多的心脏类疾病患者一样,都会出现一些心跳不正、心脏时而出现难受疼痛以及浑身无力的症状。出现这样的症状,患者应该及时的就诊确诊病因。
1.2、心脏早搏的危害严重之处就在于人们很容易忽视这一疾病的存在。由于心脏早搏这样的疾病一般是由于一些甲亢、肺炎、以及心脏疾病等等疾病间接导致的。也是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忽略了心脏早搏的出现,而专注于其它疾病的治疗。
1.3、心脏早搏轻微者是比较容易治疗,对身体危害也比较小的。但是往往因为人们的忽视而变得严重,而这严重之后就会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情况出现。
5大多数早搏无需治疗
早搏可见于正常人,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早搏亦可见于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洋地黄或锑剂中毒;血钾过低;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对心脏的机械刺激等。过早搏动可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
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亦可无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
80岁的李老太太前几天在上街买菜时,因为5角钱和菜贩子吵了起来。回到家后她感觉到心慌、气短,由于以前有早搏,于是吃了一些治疗早搏的药物。没想到用药半个小时后出现头晕的症状,并且感到胃也不舒服。
李老太太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心血管科,该科翟理黄主任医师为其做了心电图检查后发现其心脏功能良好,血压也比较正常。于是建议她马上停服抗早搏药物,同时为她开了一些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的药物。服用后两天,老太太的头晕等症状就缓解了。
其实,早搏的危害并不在早搏本身,而在于引起早搏的原发病,也就是说老年人自身的疾病决定了早搏的严重程度。
对于大多数患有早搏的老年人来讲,是不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对身体就有很大的危害,会造成如胃部胀满、无食欲、手脚发麻等不良反应。临床表明,有些治疗早搏的药物会引起新的心律失常,这就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因此,除了发生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缺血时出现的早搏,一般无严重器质性病变,但感觉气短胸闷的病人,尽量不要服用抗早搏药物。
温馨提示:
避免长期饮酒和吸烟,不要过度熬夜,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过早搏动(premature beat)亦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简称早搏。是一种提早的异位心搏。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接处性和室性四种。其中以室性最多见,其次为房性,窦性过早搏动罕见。过早搏动是常见的异位心律。可发生在窦性或异位性(如心房颤动)心律的基础上。可偶发或频发,可以不规则或规则地在每一个或每数个正常搏动后发生,形成二联律或联律性过早搏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