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如胆囊息肉大于1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目录
1胆囊息肉的类型
在临床上,一般可根据胆囊息肉的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胆固醇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最为多见,但它却不是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二)增生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仅次于胆固醇息肉,多见于中年妇女,60%的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它是胆囊的一种增生性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2—0.5厘米。
(三)炎症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是在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直径大小多为1厘米以下。
(四)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属于真性息肉,可合并慢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多见于老年人,其直径大小多为0.2—2厘米。在临床上,腺瘤性息肉可发生出血、坏死性改变,有的甚至还会演变为乳头状腺癌。
(五)淋巴性息肉:此种类型的息肉比较少见,多有淋巴组织增生的改变,其直径大小多为0.1—0.3厘米。
胆息肉40%的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其隐散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主要体征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8-15%患者癌变。
2胆囊息肉能不能吃蛋呢
1 对于胆囊息肉患者是否可以吃鸡蛋这个问题,我个人建议不要吃,鸡蛋有丰富得蛋白质的同时也是很高的胆固醇,如果可以不吃就尽量不吃,实在想吃可以吃点蛋清来补充些蛋白质。
2 再者,胆囊息肉患者不仅仅不能吃鸡蛋,还有很多不能吃的食物,我简单给你总结下。首先带辛辣刺激的调味品,比如辣椒、辣油、五香粉、咖喱粉及花椒面等不可以食用。抽烟者不可以再继续抽烟同时不能喝酒。
3 此外,还不能食用胆固醇高的食物,比如动物的内脏、脑、肠、蛋黄、松花蛋、鱼子、巧克力等。中老年患有此病的更不能吃高脂肪食物,比如油炸食品、油腻的菜肴、猪油、奶油蛋糕等。
查看详情>>3胆囊息肉的病因
西医认识
胆息肉的分类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从发病机理上专家经多年来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从近千例的患者体液分析观察及B超引导下,经观察发现K-RAS基因,终于总结出各种类型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人体胆细胞内也存在一种K-RAS和一种(G-RAS)抑息基因,又称多肽链合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两种基因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而在大量 低下。这种致息与抑息的活性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的淋巴C、单核吞噬C等免疫细胞对致息基因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胆囊炎及胆固醇代谢异常的诱因条件下,改变胆囊内环境稳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进一步增强与胆囊壁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断后结合,形成基因突变,使胆囊壁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并向胆囊腔内生长突出赘生物,称之胆囊息肉共形成过程见图:根据胆囊息肉病理特征,将息肉分成五种类型,胆固醇性占50%,胆囊炎性占20%,腺瘤性占10%,腺肌瘤性占8%,混合性息肉占17%。
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胆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
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湿热蕴结、胆汁泌排不利、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
4胆囊息肉患者吃什么好
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平时一定要大量饮水。大量饮水既可以稀释胆汁,使胆汁不易形成息肉;也可以在胆汁代谢失衡即息肉形成初期,防止胆囊息肉继续长大。
要多吃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萝卜等。
白萝卜:白萝卜具有清热,解毒,促进排毒,利尿减少胆汁酸等功效,有利于身体的恢复。每天250-300克为宜。
豆浆:豆浆富含人体所需要的优质植物蛋白,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还有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利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每天350-500毫升为宜。
柠檬:柠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起到预防感染,抑制胆囊息肉癌变等功效。每天泡水喝350-500毫升为宜
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易消化的食物可减轻对胆囊等消化器官的负担,容易消化的食物有面片、玉米粥、豆浆、蛋类、菠菜、小白菜等。平时要注意定时进餐,餐间避免零食,以防止胆囊受到刺激而增加胆囊收缩和胆汁分泌。
5胆囊息肉到底切不切
胆囊息肉多数无症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商昌珍副教授表示,胆囊息肉是胆道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25-55岁的年龄段,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为综合性因素所致,其中,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饮食不规律是胆囊“长”息肉的常见原因。胆囊息肉多数无明显症状,80%以上都是在定期体检做B超检查时被发现的。一小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反酸嗳气、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表现,所以常常自行当做“胃病”去服药治疗,效果不佳。
息肉>1cm,建议切除
超声检查是发现胆囊息肉最常用、最方便的检查手段,即使是小于5毫米的息肉,B超的检出率也可达90%以上。值得指出的是,B超检查难以区分胆囊息肉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想确定胆囊息肉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还得进一步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内镜超声、CT或病理活检等检查。
是不是胆囊长息肉就意味着要切除胆囊呢?商昌珍指出,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有指征的:对于经常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建议考虑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对于无症状的胆囊息肉,当息肉直径超过1cm、定期B超检查发现息肉持续增大,且是基底宽大的腺瘤样息肉,为防止息肉进展或恶变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没有以上几种情况,可不必急于手术,但要定期检查,每3-6个月做一次B超观察息肉变化情况。
切除胆囊,消化很受影响?
当医生建议症状明显的胆息肉患者切除胆囊时,患者大都不愿意,有的是怕挨一刀,有的则担心切了胆囊,身体就“垮了”。他们最大的担忧是:胆囊是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切除胆囊会严重影响消化功能。
商昌珍指出,其实,胆囊只起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它并不产生和分泌胆汁。真正产生和分泌胆汁的器官是肝脏。胆汁是帮助消化食物的物质,切除胆囊后,胆汁储存和浓缩功能虽然丧失,但胆汁仍能在小肠内与食物混合,起到消化作用。此外,由于胆囊炎等的影响,发生病变的胆囊大多已丧失原有的功能,甚至可能癌变,胆囊已成为有害而无益器官,所以,对于胆囊息肉已达到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来说,该手术时就应果断手术,一味追求“保胆”是不明智的。现在,胆囊切除术几乎全部都是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在切除胆囊后,一些患者会出现腹胀不适、腹泻等表现,但多为暂时性,一般在术后1-3个月可恢复,并正常饮食。
商昌珍提醒,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饮食不规律是胆囊“长”息肉的常见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多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及肥肉等);同时,规律三餐饮食,摒弃不吃早餐、常吃夜宵的不良习惯,这些都有助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