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说话时,家长应创造一个能促使婴儿不断咿呀学语的愉快环境,以提高婴儿的发音质量。妈妈的爱抚、语言和笑声,最能鼓励婴儿做出咿呀反应。家长尽量多和婴儿交谈,长时间的沉默会使婴儿感到寂寞。
目录
1宝宝学说话要及时矫正发音
一、怎么训练宝宝说话
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要按顺序和规律培养教育,使小儿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语言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当小儿开口说话后,就可以根据小儿的年龄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了,包括婴幼儿语言能力训练、多字口头造句训练、表达相同内容的训练和语言寓意训练等。
创造一个能促使婴儿不断咿呀学语的愉快环境,以提高婴儿的发音质量。妈妈的爱抚、语言和笑声,最能鼓励婴儿做出咿呀反应。家长尽量多和婴儿交谈,长时间的沉默会使婴儿感到寂寞。
①培养婴幼儿理解语言,要和小儿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就是干什么说什么,比如,吃饼干时,就告诉孩子:“等妈妈给你拿饼干去。”拿着饼干时,妈妈还可强化一下,对婴儿说:“这是饼干,多好吃啊。”
②小儿会说话时,也要本着做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教孩子说话。
③教小儿说话要趣味化、游戏化。如要教会孩子说“请”,妈妈就可说:“汽车来接熊猫了,宁宁快说,请熊猫上车吧。”如要教会孩子说“再见”,妈妈说:“爸爸上班去了,宁宁快说,爸爸再见。”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孩子就容易学会。
多字口头造句训练
多字口头造句训练是作文训练的第一步,它不仅能够培养小儿语言的自觉性和完整性,还能够培养小儿语言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这是一项可以长期坚持的训练。
据研究发现,那些长期坚持训练的小儿,词汇量丰富,表达清楚,口头作文能力很强,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出色的短文,入小学后作文能力远远超过同龄人。
表达相同内容的训练
让小儿用不同的词汇,说出相同内容的话,能有效地训练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小儿学会多种表达思想的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孩子有目的、有条理地自我整理语言材料的能力。
例如,找出相同的句子,家长就可以引导小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如从出生年代的方面就有“甲的出生年代比乙早”,从甲、乙所受的教育方面有“甲上大学,乙上小学”,从生活方面有“甲每天上班,乙的妈妈每天送他上幼儿园”等。另外,还可以从称谓方面、亲属关系方面造句。
总之,只要小儿学会了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就会找出很多符合要求的句子,小儿表达方式也会逐渐丰富起来,语言会变得灵活、生动、准确、充满智慧。
语言寓意训练
对语言寓意的理解,以及成功地讲出富含寓意的句子,可以认为是很好地掌握了一种语言的标志。
研究表明,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常不能理解一些寓意深刻的句子与文章。当然,小儿学习理解充满寓意的句子的难度是较大的,但并不是不可以,只要家长耐心地指导,不断实践,小儿是能够较好地完成的。
要培养小儿理解语言的寓意,家长首先应向孩子讲解一些充满寓意的句子,并让小儿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应用,让他们真正学会去领悟语意中的寓意。
另外,家长还应为小儿创造必要的环境,在适合的环境中说出含有寓意的句子,这样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例如,语言中的“说反话”是最常见的含有寓意的句子,家长可以在小儿做了错事时“表扬”他,以此来让他“身临其境”地悟到“家长的表扬”实际上是最严厉的批评。渐渐地小儿就会在不同环境中学会去领悟他人语言中的寓意,并根据具体情况说出含有寓意的句子。
二、宝宝说话结巴怎么办
语言学习的确是小儿成长发育的一大关键问题。家长若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差,孩子就容易形成不良语言习惯或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标准、口吃等问题。对于无先天畸形的孩子,如果存在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家长要及早着手进行纠正。因为越早纠正,越容易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语言时)便有一个发音清楚、条理性强、语法规范的基础。如果到孩子有一定语言能力并形成习惯以后,再纠正错误就比较困难了。
纠正口吃的方法有:
①不要训斥和讥讽孩子,要耐心地做示范。
②让孩子听广播和电视里播音员的发声,并鼓励孩子模仿正确发音。
③发现孩子在模仿不良发音,如模仿口吃者及方言时,要及时制止,并把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
④减少小儿心理紧张的环境,可以事先告知让他准备充分或减慢语速等,让小儿心情放松。
三、宝宝学说话时间
①多和孩子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讲话,别以为孩子不会讲话,觉得对他们说话没用,他们也听不懂。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能听懂你说的任何一句话。
②对6个月以后的孩子就可以用普通话给他们讲故事、念儿歌,让他们多接触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标准的普通话。
③给孩子准备一个放音机,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喜好给他们放儿歌、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知识百宝箱等,这样既可以给家长节省时间,而且孩子也能学到标准的普通话。
孩子通常在10~13个月开始能说出简单的话,少数孩子可能较早些,较迟的要到15个月。如果过了这个阶段还不能说,应找医生检查。不要等到孩子2岁后才去检查。因为第二年是孩子需要学习很多语言的重要时刻,如果放任自流,将失去解决语言问题的机会。
四、矫正小儿发音不清
经常会有这样的孩子,检查时并没有发现有器质性的病变,可就是发音不清楚,说话经常是除了妈妈以外别人难以听懂。这种情况和孩子的语言环境很有关系,如在学习语言的早期阶段与发音含糊不清的家长较长期地一起生活,通过模仿就学习到发音不准确的语言。有的家长听到孩子不准确的发音,并不太在意,只是善意地笑笑,孩子得到这样的暗示,会加重发音不清的现象。
一般认为,在汉语普通话中,正常的语音发育期在出生后到5岁之间,5岁时小儿的语言发育基本完成。所以,如果孩子在5岁以后发音仍然不清晰的话,则应找医生做检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
此时,父母说话要顺畅、清晰,给孩子以效仿的表率;要鼓励孩子大胆说话,树立信心,开始时语言表达的节奏不妨放慢一些,逐渐加快;还有,多唱歌、背诵儿歌或朗诵诗词,借以调整心理,可使语言表达趋于正常。
五、莫轻视小儿声音嘶哑
小儿声带较细,位于喉腔气管的最上端。出现声音嘶哑,最常见的原因是发生了急性喉炎。容易有呼吸困难或窒息,需要毫不犹豫地去看医生。小儿声音嘶哑除了患急性喉炎以外,还有如下可能:
①当说话比较多、大声喊叫或比较劳累的时候可出现声音嘶哑。
②有慢性喉炎,声带肥厚,声音会变得低哑。
③有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导致声带闭合不严,声音嘶哑。
④声带张力差,如声带松弛,不能拉紧,闭合时声带间形成梭形空隙,闭合不严,造成声音嘶哑。
⑤声带运动受限,如声带麻痹、喉狭窄、受损的声带不能向中间闭合,发声时会因为漏气而感到费力而且嘶哑。
2宝宝为什么会贫血
1.存铁不足
胎儿离开母体后,体内的铁元素是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所以当胎儿还依托于母体时,需要从母体获得足够多的铁元素储存在体内。而铁元素的存储又以孕妇妊娠的后三个月最为重要。正常情况下,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足量的铁元素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如果孕妇自身有较严重缺铁性贫血的症状、胎儿早产或者新生儿为双胞胎,都会使得宝宝体内铁元素不足。
2.摄铁不足
如果对出生已满6个月的婴儿单纯采用奶类喂养,极易使孩子出现缺铁性贫血的病症。因为母乳和牛乳等乳制品的含铁量都不足以满足孩子体内对铁的需求,此时妈妈们可以给婴儿添加一些含铁量较高的辅食。
3.失铁过多
急性大出血、慢性消化道炎症等病症会使婴儿丢失大量的铁元素,同时长期腹泻、肠道吸收不良等不适症状对于婴儿对铁元素的吸收也有较大影响。
4.破坏过多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个被称为先天性的遗传性贫血,此类病症是由红细胞内在的缺陷造成,红细胞会自行变多或者减少,具体病症表现为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症等;另一个被称作非遗传性贫血,此类病症是由红细胞的外在因素造成,具体病症表现为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等。
3四季对宝宝皮肤的影响
不同的季节,对宝宝的皮肤有不同的影响。了解四节对宝宝的影响重点,可以在相应的季节里更好的护理宝宝。
1.春季
水痘发病急、传染性强,一旦病毒未根除,潜伏在体内,危险极大。所以春季时,一旦要预防宝宝患上水痘,这对宝宝的皮肤健康很重要。如果宝宝感染水痘,首先要隔离,精心护理,保证日常卫生清洁,并且随时注意是否有并发症,一旦发现,要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
2.夏季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会受到蚊虫的叮咬和紫外线的辐射,这些都会对宝宝的皮肤造成伤害。这时节主要是预防痱子、虫子叮咬引发的各种皮炎等皮肤病,最重要的是保证宝宝皮肤干爽,常换洗衣物,最好选择棉质的衣服,保持恰当的室内温度,不能过度依赖空调。如果,宝宝皮肤出现疹子或者其他不正常症状,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切记擅自抹药。
3.秋季
秋天气温多变化,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宝宝,最重要的是预防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入侵。不然很容易感染麻疹、手足口病、风疹等疾病,因此父母首先要了解这些常见皮肤病的症状,并能做到准确辨认和及时有效的处理。
4.冬季
冬天天气干燥、寒冷,宝宝皮肤最大的问题是变得粗糙、干裂。而且寒冷的天气使得血液循环不畅,宝宝手部、脚裸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冻疮,如果治疗不及时,冻疮会化脓开裂,导致感染问题。所以,冬天爸妈要改变宝宝的饮食结构,多摄入一些高脂肪的食物、补充充足VA和VD。
4如何让宝宝不再小气
当家里来了客人也带着小宝宝,你的宝宝是否会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常常将玩具箱拖到一边,自己在那里玩,而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宝宝“小气”,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小气”背后的原因
进入两岁以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他非常注重“什么是你的”和“什么是我的”,并以此来确认自我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分享”常让宝宝感觉到“失去”或者“被侵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宝宝们常常极力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如果这种愿望不被理解,他们会更加不安,更加激烈地拒绝分享。
试试这样做:
1、尊重宝宝的所有权
尊重宝宝的“物权”,无论是玩具、食物还是书籍,只要是许诺给宝宝的,就由宝宝来支配,让他相信自己真正拥有自己的东西,而拥有的表现是“自由支配”,可以决定是否分享。分享是以“拥有”为前提的,没有人可以分享自己还没有拥有的东西,没有“拥有感”的分享不是真正的分享,而是父母的支配。强制的“大方”会使宝宝难过、生气、产生危机感。这种方式会剥夺孩子的需求,让他感觉自己的需求不重要,间接影响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妈妈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在宝宝不肯分享玩具给小朋友的时候斥责他,“自私”、“小气”这些字眼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反向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加小气。
2、为宝宝做出示范
身教重于言传。引导宝宝学会分享,家长首先要是真心乐于分享的人,在日常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将分享的概念传达给孩子,比如当宝宝玩弄大人的笔记本的时候,可以对他说“这些都是妈妈的东西,妈妈愿意和你分享”;再比如当宝宝想要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们可以鼓励宝宝(或暂时代替宝宝)问那个人:“你愿意和我分享吗?”这样的经历多了,宝宝就会认识到:东西固然是属于我的,也是可以分享的。
3、分阶段进行分享训练
第一阶段,通过在家中和宝宝玩游戏,让宝宝相信玩具分享后能够重新回到自己手里。如:向他借走一样玩具答应他5分钟后还给他。慢慢宝宝就会知道东西是暂时离开自己,过一会儿就会回来。
第二阶段,引导宝宝尝试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换玩具的游戏。如大家交换玩具3分钟后归还,让宝宝感受自己既能享用别人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玩具。进一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并使他体会到分享的价值和快乐。
最后,组织宝宝们做集体活动,游戏最好选择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如一起搭积木。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孩子们自行协商出分享的规则,从中体会出合作互利分享的好处。
5营养胎教让宝宝生来爱蔬菜
西兰花、芹菜和甘蓝等蔬菜对健康非常有益,但是它们特殊的苦涩味道往往令不少孩子十分抗拒。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发现:只要妈妈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营养胎教”,刻意多吃这些蔬菜,将能帮助孩子培养出对这些蔬菜口味的终生喜好。
羊水母乳可传递味道
这项科学发现意味着,父母可能再也不需要为了说服孩子多吃蔬菜而软硬兼施。科学家表示,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母亲就可以提前培养他们的口味,多吃甘蓝、西兰花和胡萝卜等健康蔬菜,让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适应这些蔬菜的味道。
美国费城莫奈尔化学官能中心的朱莉·梅里娜表示:“羊水和母乳能够传递母亲所吃的食品的味道。如果母亲定期吃特定的食物,宝宝慢慢就会习惯和爱上这些食物。”
营养胎教调宝宝口味
据报道,这种技巧适用于多种蔬菜。在其中一次试验中,梅里娜让一组正在怀孕的妇女和另外一组正在哺乳的妇女定期喝胡萝卜汁,然后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她们的孩子比那些没有定期喝胡萝卜汁的妇女的孩子更喜欢喝胡萝卜汁。
另外一次针对水果的类似试验也显示,哺乳期间吃生桃子的女性,她们的孩子也更乐意接受生桃子。
在第三次试验中,研究者给孩子在吃母乳的同时也给母亲吃豌豆。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很抗拒豌豆,但是在母亲吃豌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也跟着开始愿意吃豌豆了。
婴儿拒绝苦味源于自保天性
梅里娜表示:“婴儿天生就不喜欢苦的味道。如果母亲希望她们的孩子喜欢吃蔬菜,特别是绿色蔬菜,她们首先得给机会让孩子适应这些蔬菜的口味。”
法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喝芹菜汁的母亲,生下来的宝宝也更容易接受芹菜的味道。其他研究也证实了母亲对大蒜的喜爱也可以“传染”给孩子。
科学家表示,婴儿天生抗拒苦味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苦味通常由植物毒素里面所含的生物碱造成,这些毒素是植物为了防止自己被吃掉而分泌出来的。在进化过程中,人类渐渐对这种苦涩的味道产生本能的抗拒,因此婴儿天生会拒绝具有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