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多种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损害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临床表现各异,轻症患者无任何症状,而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获得痊愈,有些患者在急性期之后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改变,可反复发生心力衰竭。
目录
1心肌炎的病因
1.感染性因素
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等;细菌如白喉杆菌、链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等。其中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细胞性心肌炎
3.物理因素
如胸部放射性治疗引起的心肌损伤。
4.化学因素
如多种药物如一些抗菌素、肿瘤化疗药物等。
2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怎么办
1 病毒性的心肌炎也属于风湿热的其中一种,通常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了各种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委员长病毒感染最多见。腺病毒也时有引起心肌炎。
2 此外,像肝炎或者是麻疹等类的病毒性疾病,也是可以诱发该病症的发生的,而在感染性疾病病程中发生的心肌炎 其致病病原体可为细菌、病毒、霉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或寄生虫。
3 建议患者一旦确认了该病症后,首先应当要采取卧床休息的方法进行调养,并且饮食方面应当摄取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但应用洋地黄类药时须谨慎,从小剂量开始,扩血管药和利尿药也可应用。
查看详情>>3心肌炎的表现
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不论心肌炎的病因,心肌炎的临床症状与心肌损害的特点有关,如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悸、严重者可有黑蒙和晕厥;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出现休克的相关表现;若炎症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可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有些患者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常见体征,窦性心动过速与体温不相平行,也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及各种心律失常,心界扩大者占1/3~1/2,见于重症心肌炎,因心脏扩大可致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或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杂音,心肌损害严重或心力衰竭者,可闻舒张期奔马律,第一心音减弱,合并心包炎者可闻心包摩擦音,轻者可完全无症状,可发生猝死。
4心肌炎的介绍
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肌层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炎性病变可累及心肌、间质、血管、心包或心内膜。其病因可以是各种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及理化因素。病程可以是急性(3个月以内)、亚急性(3~6个月)和慢性(半年以上)的。在我国病毒性心肌炎较常见。临床表现通常与受损伤心肌的量有关。轻型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少,诊断较难,故病理诊断远比临床发病率高。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劳累以预防病毒、细菌感染。发病后注意休息,进营养丰富之饮食,以利心脏恢复。
5心肌炎的病理
发病机理
以病毒为例,病毒感染时,通过血液循环,病毒从血液穿过毛细血管及血管周围间质而进入心肌纤维,在心肌细胞内膜繁殖复制,引起心肌细胞溶解,坏死、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病变后期可能是由于病毒或心肌抗原所诱发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所致。
病理
轻重不一,可为局限性,亦可呈弥漫性,轻者在肉眼及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病变,但可分离到病毒。重者,心肌苍白缺少弹性,心肌扩张。心肌间质及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轻者可自愈而不留疤痕。重者心肌细胞水肿、溶解、坏死,病变可局限于心肌。亦可侵及心包膜而呈炎症渗出及粘连,或波及心内膜而呈全心炎。侵及窦房结、房室结等传导系统可致各种心律失常,也可波及冠状动脉而致心肌缺血性损害。慢性心肌炎心脏扩大,心肌间质炎症及心肌纤维化,可形成心肌病。